李兰
广泛的阅读会给写作带来丰富的素材,但是很多同学的困惑在于——读了以后在考场上经常忘记用,或者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还有的同学更困惑——我明明积累了那么多素材,也有意识运用了素材,但它们似乎并没有给我的写作增色提分。
为了帮助同学们打破这些困境,接下来我们将会有一组“巧用素材法”探讨系列——关于如何“盘活”手上的现有素材,怎么让有限的素材实现效用最大化。
今天我们一起来进入专题一的探讨——如何让一个素材适用于多个主题。
首先看下面这个素材:
百折不挠的中国飞人——苏炳添
颁奖词:屏住了呼吸,九秒八三,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事迹:作为第一个跨入男子田径100米9秒区的亚洲人,苏炳添的历史性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2012年,当他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遇上了“世界第一飞人”博尔特,这次经历让他感受到巨大的差距,他下定了决心:过10秒进9秒区。2015年世锦赛,他又一次和博尔特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而这一次,他与博尔特仅差0.03秒。但这一年,苏炳添已到了退役的年龄……
在东京奥运会半决赛中,苏炳添以32岁的“高龄”跑出9秒83的成绩获小组第一。这个成绩比他在2018年9秒91的亚洲纪录快了0.08秒,百米飞人世界排名高居第八位,他超越了年龄和体能的局限,被称为“中国飞人”,他是中国短跑的骄傲!
这是一则“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我们怎么能把它有效地运用于考场作文呢?笔者认为,在积累素材的初期,首先要注意以下两点:
1.学会剪裁。我们在接触素材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划记出素材里打动你的那些细节,即关键词或关键句。比如苏炳添这个素材,其中“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尤其是“已到了退役的年龄”以及“高龄”这些关键词会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还有“博尔特”既是他的目标,也是他的对手,更鞭策着他努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耐人寻味。
2.类比延伸。把这则素材,以及素材最引起你注意的细节储存到你的大脑“数据库”以后,就要有意识地频频调用它。不能只是遇到“超越”“年龄限制”“对手”这类话题时再使用,要对这些话题的“辐射区”有对应的敏感度。
那么如何找到素材的话题“辐射区”呢?我们可以运用下面几种方法:
①近义词辐射区:素材中“超越”的近义词有“跨越”“战胜”“克服”等,因此苏炳添这个素材也适用于“克服困难,实现自我”这类话题。
运用示例
跨越自我往往就是提升自我,乃至于实现自我。亚洲飞人苏炳添跨越了自己创造的亚洲记录,打破了年龄和体能的局限,创造了东方人的短跑神话;中国航天人跨越了航天技术的众多难关,打破了欧美的技术垄断,自信地把五星红旗插在了太空技术的高峰。跨越的是障碍,得到的是更高的能力;跨越的是天堑,得到的就是飞翔的能力。不断跨越自己的过程,就是不断给自己赋能,收获新的自我。
解析:在进行“近义词辐射”应用的时候,往往展现的是事例本身如何体现了这个关键词。比如上文示例中就是从“跨越自我”的角度,叙述苏炳添的事例。以这样的方式来运用素材,通常是定向表述,删繁就简。如此,一个事例常常就会显得比较单薄,往往需要多个事例形成呼应或是排比,这样既能体现出丰富的素材积累,又能形成气势感。
②析原因辐射区:苏炳添之所以能“超越”,是由于他“不服输”的精神、“顽强”的“意志”、过人的“毅力”、强大的“信念”。从原因的角度看,苏炳添这个素材也同样适用于“不服输”“顽强”“毅力”“信念”等方向的话题。
运用示例
坚定的信念往往可以帮助你克服难以克服的困境。亚洲飞人苏炳添,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遇见了世界飞人博尔特,感受到巨大差距的他并没有消弭斗志,反而坚定了自己突破100米9秒区的信念。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训练,他与博尔特的差距缩小到了0.03秒,实现了自我能力的超越。此时已经到退役年龄的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追求,六年之后,东京奥运会半决赛中,苏炳添以32岁的“高龄”跑出小组第一,刷新了他在2018年创造的亚洲记录。对于一个信念坚定的人来说,所有的“限制”或是“不可能”都是用来实现自我突破的最佳动力。坚定的信念可以帮助你把困境变成激发潜力的能量场。
解析:在进行“析原因辐射”应用的时候,要对事例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剖析,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而这个原因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所以,析原因的时候可以扣住一个事例进行深入解析,探究这个原因到底在哪些节点上起到了作用。
比如上文的示例中就是扣住了苏炳添开始遇见博尔特感到巨大差距时,以及到了退役年龄时,信念分别起了什么作用。这样,信念这个词就不是一个扁平的标签,而是能让人看到实实在在的影响和力量。
③看影响辐射区:从结果和影响的角度看,苏炳添的“超越”,让我们明白了人不要给自己设限,“超越”的过程要比获得冠军更有意义,“超越”之前的所有努力,可能无比艰辛,但这个艰辛的过程是“超越”的“助跑”。
运用示例
过程比结果更精彩,更令人回味深长。我们都会为苏炳添打破亚洲记录而欢呼激动。但是苏炳添最令人佩服的并不是他打破记录时挺拔的身姿,而是他几十年风雨无阻进行训练的堅持,是他到了退役年龄依旧不愿割舍梦想的坚定,是他克服伤病不断挑战体能极限的坚韧,是他一秒一秒地追,一天一天地练,一年一年地赛,在每一帧时光里留下的与岁月较劲的飒爽奔跑的风姿。同样,金榜题名的那一刻固然让人雀跃狂喜,但最宝贵的财富应该蕴藏于十年寒窗的研习苦读;火箭升空的那一刻固然让人热血沸腾,但应该被铭记的并不只是点火升空时的壮观,而是航天人几十年如一日,舍小家为国家的付出。
解析:在进行“看影响辐射”应用的时候,要抓住事例中真正打动我们的细节,体味事例对我们的情感和价值观造成的影响。这时候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用一个具体事例,联合多个同类事例,展现这类事例给人带来的巨大启发。
总的来说,一个素材的话题辐射区,可以包括“是什么”(近义辐射)、“为什么”(原因辐射)以及“怎么样”(影响辐射)。一旦掌握了构建素材的“话题辐射区”,就相当于让这个素材化身成了一个小型原子弹,只要是辐射区能够笼罩的范围,这个素材都适用。
备考小贴士:
有的同学可能联想力较弱。如果有这方面的短板,积累素材的时候就不要贪多,要有意识地先训练,提高自己进行话题辐射的能力。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有这样几个提高效率的小贴士:
1.原始素材积累可运用剪贴法。有些素材抄起来费时费事,可以把往常“閱过即忘”的材料择精要剪下来,贴在专门的素材积累本上。
2.用记号笔在素材上标记重点,加深自己的记忆。
3.在素材后,有意识地沿着“近义词、析原因、谈结果”三个方向来联想相关话题,把这些话题以“关键词”的形式写在素材后面。
那么,我们运用“话题辐射”的思维来写作文的时候要注意到以下这个雷区:
全文反复出现的词语必须替换成作文题材料里的那个核心关键词。如果你抛弃了材料的核心关键词来表达,就很容易离题。
用2020年全国Ⅲ卷的作文题——“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为例,我们该如何运用苏炳添的事例呢——
运用示例
为自己画像,不只是能画出自己现在真实的样子,还可以画出自己可以成为的样子。如果32岁的苏炳添给自己画像,我想他一定不会把自己画成一个退役运动员的落寞模样,他最爱画的一定是自己在赛场上飞奔的样子——永远精神饱满,眼里有光。因为只有这样的他,才能在2015年已到了退役年龄之后,始终不放弃,继续坚持训练挑战自我,经过六年的艰苦训练,再次踏上奥运赛场,刷新亚洲记录。
自画像最优秀的画者,往往都是像苏炳添这样,敢于打破自我局限,有决心超越自我,大胆地想想自己更高、更快、更强的样子。
解析:在苏炳添这个素材中,我们记住的核心关键词是“超越”,但是我们面对的作文题是“自画像”。对于这个话题,似乎跟苏炳添的素材相隔很远,但是当我们拓展了作文题的立意,发现自画像不只是可以画当下的真实的自己(代表着对自己的客观认知),也可以画出未来的更美好的自己(代表着希望超越自己)。
从这个角度看,苏炳添的素材就可以与作文题产生关联了。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却不能只是扣住“超越自己”这个关键词来表达,而要扣住“自画像”“给自己画像”来进行表达。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