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研究

2022-07-03 11:42娅,杨楠,任松,曾
关键词:成渝成都市重庆市

单 晓 娅,杨 晓 楠,任 松,曾 钰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周跃辉: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https://sichuan.scol.com.cn/dwzw/202001/57455239.html。成渝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腹地和战略后方,同时也承载了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使命。(2)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http://www.cq.gov.cn/zwgk/zfgzbg/202001/t20200122_4785464.html;202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https://www.sc.gov.cn/10462/14721/14722/14732/2020/5/15/9f012a01fd9f4774be27db3e5d7f88ae.shtm.

2011年国务院审批通过《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指出成渝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重心、产业化基地,内陆开放试验区;2015年川渝通过了《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决定合力推动交通、信息和市场“一体化”,打造产业走廊;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成渝地区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2018年川渝两地签署了《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实现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开放通道和平台建设;2019年成渝通过了《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提出要培育中国第四大城市群,形成新的重要增长极;2020年中央提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

近年来成渝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阶段,在2019年,成渝双城GDP规模已达4万余亿元,占全国GDP的4.1%;户籍人口约4900万人,占川渝人口的39.2%。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城市生态问题不断产生并且呈现恶化趋势,如冬季雾霾天气从无到有再到持续时间加长、污水排放量增加,等等。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各省市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亟需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估成渝经济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对成渝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当前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较为丰富,有关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胜枚举。从指标衡量对象来看,有国家(3)周宏春、宋智慧、刘云飞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评析、比较与改进》,《生态经济》2019年第8期。、省域(4)潘诗雅:《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路径研究》,《保山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区域(5)王婷、霍雪梅、李永峰等:《煤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晋城职业技术学报》2018年第2期。、城市(6)李艳芳、曲建武:《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实证》,《统计与决策》2018年第5期。、县域(7)卓桂华、陈锦、张玉珍等:《县市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应用研究——以福建省为例》,《海峡科学》2019年第1期。等行政单位;从指标研究和构建的方法看,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指标赋权进行评价,进一步划分为以层次分析法(8)聂晓、张弢、李柱等:《湖北生态文明评价及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第6期。、灰色层次分析法(9)陈静毅、张冬柯:《湖南省东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与分析》,《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8年第3期。等为主的主观赋权分析方法和以因子分析法(10)周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及其应用》,《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熵权法(11)张茜、王益澄、马仁锋:《基于熵权法与协调度模型的宁波市生态文明评价》,《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4年第3期。等为主的客观赋权分析方法以及综合主客观赋权(12)程启月:《评测指标权重确定的结构熵权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7期。的分析方法。其中,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都存在各自的弊端,集二者之大成的“结构熵权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为指标赋权提供了新思路。另一类是以模型方法进行研究,主要以生态足迹法(13)李谨、董亚军、傅新等:《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徒骇河-马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分析与预测》,《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5期。、灰色关联模型(14)陆伟锋、刘彦宏、涂国平等:《均衡发展”视角下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以江西省为例》,《生态经济》2017年第10期。、TOPSIS模型(15)高红贵、王如琦:《我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生态经济》2017年第9期;周永广、温俊杰、陈鼎文:《基于信息熵权TOPSIS法的步行商业街业态竞争力及布局研究——以杭州市两条步行商业街为实证案例》,《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年第6期。、PSR模型(16)何天祥、廖杰、魏晓:《城市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经济地理》2011年第11期;胡悦、金明倩、王溧等:《京津冀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8年第5期。及由其发展而来的DPSIR模型(17)施生旭:《基于DPSIR模型的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8期;王文萱、李明孝:《基于DPSIR的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生态学杂志》2020年第8期;肖贵蓉、赵衍俊、郭玲玲:《基于DPSIR-TOPSIS的城市绿色转型评价及实证——以太原市为例》,《技术经济》2016年第12期。等构建指标体系。模型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优化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精确真实,为更好地指导实践提供帮助。

从总体看,为克服单一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如主观赋权的分析方法存在易受人为因素干扰、不能很好地反映数据间的内在差异性等缺点,许多国内学者采用综合多种方法来克服分析方法的固有缺陷,建立可以真实反映研究对象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灰色层次分析法无法摆脱主观性过强的弊端,相形之下熵权法更加客观,得到的结果说服力更强。因此本文拟用DPSIR-TOPSIS法,通过DPSIR概念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再结合熵值法以原始数据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最后利用TOPSIS分析法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

四川和重庆都处于四川盆地,且都位于长江上游,地理位置重要。四川省域内水网密布,有长江、金沙江等重要河流,滋养了土地,惠及了民众,也孕育了种类丰富的生物资源。重庆市境内的长江流程在上游各省份中排首位,且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容量占库区总容量的76.3%。成渝两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优势更凸显了其在拉动经济增长和筑牢生态屏障等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围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核心主题,成渝双城开展深入合作,找准发展定位,实现资源共享、政策互通、产业互助,合力推进两地统筹协调发展。

成渝两地同为长江上游城市,树立“上游意识”首当其冲,承担“上游责任”义不容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利在千秋。成渝应牢固树立底线思维,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培育低碳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绿色产品是探索绿色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有效途径。“绿色”发展有助于引导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有利于实现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

打破行政壁垒,是成渝合作共赢的关键所在。把握好“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战略机遇期,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建设的有效对接,破除固有僵化的思维模式,建立完善双城经济圈目标考核机制,力争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在全社会宣传生态文化、营造环保氛围,引导市民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全民参与绿色行动,共同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幸福生活家园。

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和智能环保服务支撑体系,理顺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体制;严明生态环保责任制度,深化生态环保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构建联防联控环保机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和生态修复工程的有效落实和全面对接,共同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最终目标是要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而实现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只有秉持“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加强务实合作,深入开展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才能实现“1+1>2”的效果(18)张厚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要生态优先,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05/16/nw.D110000gmrb_20200516_2-05.htm.。

三、指标构建原则与方法选择

(一)指标构建原则

1.代表性原则:评价指标纷繁复杂,这就需要结合地区自身发展特点,量体裁衣地选取能够体现和反映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指标,以保证评价结果尽可能真实准确。

2.动态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在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及目标也大相径庭,故选取的指标应能够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水平及其发展变化。

3.数据可得性原则:为保证研究的可操作性,应充分考虑评价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在最大限度保证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前提下保障研究有意义。

4.系统性原则:要想对一个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评价,需要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深入研究,综合选取各项评价指标,系统地反映其生态文明建设效果和水平。

(二)评价指标构建

在遵循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下,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2016年印发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同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这五个层面出发,分别选取了可以反映这五个方面的评价指标,构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表1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

四、评价方法选择

(一)熵权法

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主要根据信息的离散程度来赋权。借鉴物理学原理引入信息熵的概念来判断指标的离散程度:指标的信息熵越小,则指标离散程度越大,提供的信息量越多,其权重值也就越大;反之,若指标的信息熵越大,则离散程度越小,提供的信息量越少,那么其权重值也就越小。(19)张茜、王益澄、马仁锋:《基于熵权法与协调度模型的宁波市生态文明评价》,《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4年第3期。熵值的计算方法如下:

(1)

(二)TOPSIS法

基本方法是把原始数据矩阵归一化处理,找出评价指标的最优方案(最优向量)与最劣方案(最劣向量),再依据评价对象与理想目标点的接近程度进行排序,从而得出综合评价。其计算步骤如下:

(2)

(三)熵权TOPSIS法

步骤一:根据已建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指标矩阵。

构建矩阵本文研究对象包含n个研究对象,包含m个评价指标,构成n*m数据-原始数据矩阵Xij:

步骤二:利用熵权法求得权重。

1.指标标准化处理。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可以去量纲化,消除变量之间的差异性,同时采用极差法可以将数据归一化,方便对比和分析。计算方法如下:

正向指标:

(3)

负向指标:

(4)

2.确定熵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5)

3.求得指标权重,计算方法如下:

(6)

(6)式中,Hj为前面求得的熵值,wj为对应列的权重(j=1,2...,m)。

步骤三:构造规范矩阵,算出得分。

4.数据矩阵标准化,构造加权规范矩阵,计算方法如下:

(7)

5.确定最优方案K+和最劣方案K-:

K+=max(K1j,...,K2j,...,Kmj);K-=min(K1j,K2j,...Kmj)

(8)

式(8)中,kij为Kij中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

6.计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最劣方案的接近程度,公式如下:

(9)

7.计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贴近程度Ci

(10)

表2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判标准

五、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本文实证研究的对象是成渝两地,数据来源于2000—2018年四川省和重庆市的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成都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年鉴等,年鉴和公报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四川省统计局、成都市统计局,具有真实性、权威性,个别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补充。

(一)获取指标权重

在收集整理数据的基础上,按照步骤二在数据标准化的条件,获得指标权重。结果显示成都和重庆在五个子系统的熵权重略有差异,整体上看二者在熵权重上都是接近的。见表3。

表3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权重

(二)评价结果

按照步骤三,结合公式(3)-(7)获得规范矩阵,根据公式(8)求得最优方案、最劣方案,最后根据式子(9)-(10)获得TOPSIS评价结果。见表4。

表4 成渝生态文明建设贴进度C

(三)实证分析

1.成渝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结合最终TOPSIS得分,可以发现成都和重庆2009—2018年间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都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经历了由差逐步到良好的过程。成渝两地的贴进度C分别由2009年的0.3151,0.3666逐渐提升到0.625,0.6718,其背后是由于制定了一系列的绿色发展战略,并且配以全方面的产业结构转型,以及采取动员、激励和强制等手段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逐步改善。从局部看,在2009—2010年期间成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是略优于重庆的;2011—2015年重庆的生态文明建设效率高于成都;2016—2018年期间重庆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所下降,低于成都,但整体上成都与重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差距较小。

注:数据利用表6生成所得。图1 2009—2018成渝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度

2.各子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由图2和图3可得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变化:

注:数据根据各子系统指标计算生成所得。图2 2009—2018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各子系统变化图

注:数据根据各子系统指标计算生成所得。图3 2009—2018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各子系统变化图

(1)驱动力系统

2009—2017期间成都市贴进度CD快速上升,从0.1272增长到0.6881,并在2018年稍有回落,至0.768。这表明,经济转型过程中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水平,发展的动力充足。成都市人均GDP从2009年不足4万余元增长到2018年的9万余元;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9年的基础上翻了2~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659元增加到42,12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129元增加到22,135元;城乡家庭居民恩格尔系数稳定下降。2009—2017年间重庆市贴进度CD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从0.1825上升到0.9175,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这表明对比成都市,重庆市驱动力系统的贴近度更好,说明重庆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方面更具综合优势,发展动力充裕。在2009年重庆市人均GDP为23,000余元,增长到65,000余元;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9年基础上翻了约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502元增加到34,889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4,557元增加到13,781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趋势稳定,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有较大降幅。这些都为成渝生态文明建设稳中向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成渝生态文明建设在驱动力系统上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2)压力系统

2009—2017年间成都市生态压力系统贴进度CP经历了波动上升,从0.3105(2009)上升到0.6094(2015);在2016年下降到0.5275后逐步回升到0.6155(2018)水平。成都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9年达9.3万余吨、氮氧化物排放量7.3万余吨,到201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到9千余吨,降幅达93%;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到1.7万吨,降幅达73%。在2016年,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回落的原因在于农用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增幅分别达20%和10%左右。2009—2018年间重庆市生态压力系统贴进度CP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初期逐步提升,尽管在2011年出现回落下降到0.3561,但在中后期稳定增长到0.7054(2018),经历了从较差发展到较好阶段的提升。重庆市在2009年二氧化硫排放量58万余吨、氮氧化物排放量38万余吨、工业废水排放量6.5万亿吨,到201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13万余吨、氮氧化物排放量7万余吨、工业废水排放量2万亿吨,降幅分别达77.6%、85.6%、66.7%。而在2011年出现回落的原因在于,对比2010年重庆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及工业烟(粉)排放量的大幅增加,增幅分别达16.6%、110.8%。因此,重庆市、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原因主要在于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展开和推广,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成渝两地都面临着城市规模扩大带来的城市污水排放量、生活垃圾的迅速增加的问题,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3)状态系统

2009—2018年间成都市与重庆市状态系统贴进度CS发展态势稳定。成都市从0.2625(2009)提升到0.5953(2018),状态系统提升幅度较大;重庆市从0.4242提升到0.5583(2018),状态系统发展水平稳定。状态系统CS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成都市与重庆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落实绿色发展战略,逐步降低单位GDP的综合能耗,两地的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城市绿化覆盖面积不断增加。

(4)影响系统

2009—2018年间成都市与重庆市影响系统CI整体发展趋势向好,都经历了上升—下降—回调的过程,但整体发展趋势向好。成都市从0.4605(2009)到0.5874(2011),这一时期为上升期,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指标下降的同时,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也处于稳定上升期;之后迅速跌入峰谷0.1387(2013),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值、可吸入颗粒物等达到10年来最大值,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仅139天,意味着7个月左右的时间空气质量是不达标的;从2014年开始,贴进度CI开始稳定上升达到0.8327(2018)。这与成都市积极响应十八大会议要求,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息息相关。而重庆市影响系统CI则从0.4437(2009)上升到0.6734(2011);之后逐渐开始回落到0.39(2015),再缓慢恢复到0.55(2018)水平。究其原因:重庆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自2012年起逐渐减少,在2015年仅292天,且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值达到近10年来的峰值(127毫克/立方米),较2014年增加了30%左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平均浓度值指标的变化,对成渝两市影响系统的状态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成渝两地的转型发展过程应重视空气质量保护,把握好改善环境质量这一重要突破点,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5)响应系统

2009—2018年间成都市与重庆市响应系统CR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即增长—下降—上升的过程。成都市响应系统CR从0.3163(2009)上升到0.5499(2018),中间经历了多次起伏,整体水平保持在0.46左右的波动。究其原因在于城市污水处理率的波动直接影响了成都市响应系统CR的起伏。而重庆市响应系统CR从0.3116(2009)增长到0.612(2018),整体水平保持在0.56左右的波动。成渝两都市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的投资力度,逐步扩大财政对环保、科研等项目的支持,提升各类污染处理水平。

六、对策建议

在2020年5月,成都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成都东部新区总体方案》,同月重庆在主城9区基础上将渝西地区12个区扩展为主城新区,主城都市区范围增至21个区。响应中央号召和计划部署,贯彻中央关于“成都东进、重庆西扩”重要精神,加快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落实双核联动重大战略部署。

(一)制定差异化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在生态文明建设效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需要看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长一短”,即经济社会始终快速向好发展,而资源环境发展逐步向好而始终面临下行的压力,其背后的原因就是产业结构问题——产业结构转型难、升级难。这就需要加快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以会展经济、生活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等新经济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立身自有优势,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影响成渝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各有不同。如成都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在2018年仅251天,说明需要进一步规范和调整排放工业废气类型的企业,鼓励其引进和采用新型废气处理技术或设备;重庆需要进一步调整排放工业废水以及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企业,逐步提升对废水、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处理和循环利用水平。因此,成渝需要加大对重点领域企业的节能环保改造的跟踪和服务力度,逐步实现工业“三废”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形成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七、结论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看,成渝生态文明建设虽呈现上升趋势,但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较差进入良好的过程。这表明成渝两市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实施和落实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和环境保护政策。尽管成都市与重庆市在资源环境保护和发展方面都面临着资源压力与环境压力,但整体上成都与重庆在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上表现出了强劲的动力。

从各子系统看,内部的发展水平不一致。成都市驱动力系统和响应系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水平,而压力系统、状态系统以及影响系统相对滞后,表明成都市五个子系统发展相对较协调;其次为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需要在压力系统、状态系统以及影响系统这三个系统做出努力,如排放烟(粉)尘的企业需要进一步的环保跟踪和服务。重庆市驱动力系统和压力系统发展水平较好,而状态系统、影响系统以及响应系统发展较滞后,表明重庆市五个子系统协调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其次,为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重庆市需要对状态系统、影响系统以及响应系统这三个系统做出相应改进和加强,如对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型企业等,需要进一步督促其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猜你喜欢
成渝成都市重庆市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我的“闪电”猫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轨道上的“双城”之路
成渝中线高铁开工 建成后50分钟通达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