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重建与否”

2022-07-03 23:36江雪松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古塔例文异地

江雪松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作为全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山西省在2021年10月遭遇了破历史记录的持续降雨。某地一座建于唐末的古塔,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基本毁于山洪的冲击中。当地灾后重建,古塔的重建提上了议事日程。有专家说:“再建就是个假的,劳民伤财,还是不要建了。”还有专家说:“留存千年的古塔,没有了太可惜,何况当地没有旅游资源,建设好还是有利于当地百姓的。”另有专家说:“要异地重建,否则将来还会有自然灾害影响。”

以上三人的意见,你赞同谁?请你结合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陈述看法和理由。

写作指导

第一个专家的话可以有这样的立意:社会发展(时代发展)不需要伪古建筑;物质文化的消逝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应该冷静看待有些文化的消逝……

第二个专家的话可以有这样的立意:伪古建筑比没有古建筑好;建筑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标志;建筑往往是生活的一种念想;古建筑的营建是民意与时代的折射;古塔,文化之灯塔;文化传承需要一种载体;眼望远方的智慧;守住讲故事的塔……

第三个专家的话可以有这样的立意:建筑的营建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建筑应有未来意识(应着眼长远);建筑的建设要有科学考量……

此文就立意而言,三个思考方向都能成立。论证的重心将不在于确立怎样的立意,而是落脚于立意的前提,即针对什么情形而言要选择这个立意,落脚于论证的理由,即为什么这个观点得以成立,落脚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具体措施有哪些……

例文一

不完美成就更多可能性

江苏省天一中学 一考生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世界万物在时间的长河中纷呈百态,我们慨叹历史温情厚重,殊不知,我们才是时代的眷顾者。

这座建于唐末的古塔饱经风霜,却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毁于山洪无情的冲击中。我们惋惜,因为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亦或庆幸,因为它的消失是必然的,亡于天灾总比亡于人祸来得“柔情”。留存千年的古塔消失确实可惜,但它留下的残迹才是历史走过的最好证明。我想,就让它残缺地定格在那儿吧。

有人曾说:“世界正因不完美,所以可能性才大。”诚哉斯言,回望过去,多少古迹或作品在历史长河中不见踪影,但未必是遗憾。你看,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不乏崇高唯美的光芒;工匠手中一块珍稀的玉石正因独有的“冰裂纹”才更显其哑光而不暗淡的气质;毁于一旦的圆明园更因断壁残垣而显露其磅礴震撼的壮观……我想,这座古塔也会因其不完美而成就更多的可能性。

这座源于唐末的古塔里,多少文人墨客曾游历,多少爱恨情愁、悲欢离合的故事曾上演,他们互相交织、集合,成了这场暴风雨中水写的乡愁。让它去吧,也让这份情愁留于这份残缺中,再回首时,会更显珍贵。

还记得那条起于隋代的大运河吗?人们一边极力赞美它给我们联通四方的便利,一边又不断讽刺大运河的奠基者劳民伤财。这种机械化的、泛道德化的历史思维往往不能看到历史的多样性,但却体现了这个世界的现实性。世上没有永恒的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往往能推动事物不断发展。“再建一个就是假的,劳民伤财。”话糙理不糙,古塔的毁坏之所以能被世人惋惜感叹,就因为它真实地触摸过历史的命脉,使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不再抽象。若新建一个“复制版”的古塔,塔不再古,情不再真,只是满足了眼界,却没有真切地追溯到心底的那份情愁。

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永远不要互相遗忘,让这座毁于山洪的古塔成为遗址,像从前一样呵护它,待我们踏上这片土地时,心里多份温情,眼里多份柔和。

世界正因不完美,才有更多可能性。正因更多可能性,世界才显得更珍贵。

这篇例文不仅有温度且有深度。温度在于古塔留存情感,留存历史,留存念想;深度在于古塔之毁,不仅在于历史之必然,更在于成就更多可能性,而唯有如此,历史才显得更为珍贵。文章论述之理性,没有停留于情感的宣泄,而是尊重历史的发展,尊重人性对残缺事物的解读有其独特性与延展性,于是结论便具有了哲学的思考。

例文二

历史与美学

江苏省天一中学 一考生

建于唐末的古塔毁于山洪冲击,灾后是否应该重建?我认为,不仅应该重建,还应就地重建,并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防止其被再次损毁。

古塔作为历史遗迹,人们更多地倾向于评估它的经济价值而忽略了其文化学术价值,它不仅仅是一座古塔,更是文化符号,是时代碎片。重建的古塔纵然不是原先的那一座,但中国古代工匠之智慧与精进巧致的工艺依然能够得以体现和传承。我们习惯物化,而忽略一事物最有价值的精神内核与时代印记,就像我们认定古塔不再是原先的那座便否认在其结构与建筑风格上栖息着独特的唐朝文化,这无疑是狭隘的、片面化的。

在重建唐末古塔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思考,为什么这座古塔会受到如此严重的损毁?这只是个例还是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

事实上,文物被毁的现象在当今屡见不鲜。建筑工地挖出古墓大多被回填,更有很多村庄中的历史遗迹得不到妥善的保护与修缮。我们的历史正在消逝,古塔被毁固然存在自然因素,但由此更应引发人们的自我反思。我们大可以把此古塔修缮工作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切入口,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以减少更多类似令人悲哀的事件发生。因此,我们重建古塔的同时也是在重建众多考古工作者与历史学者,乃至广大人民的信心,让他们相信中国的文物保护机制正在完善,我们不容许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就此消逝。

而就地重建古塔,不仅体现了我们对技术与机制的信心,更是一种浪漫主义和人文情怀的象征。

古代每一座建筑的选址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即使今天的我们早已淡化了这种敬畏自然之感,但依然能够从古人的选址中依稀寻得一种古老朴质的感受。它是诗意化的,也是理想化的。在实用主义至上的今天,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历经千年仍在閃烁不息的美感,并丰富自己为现代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所占据的精神领地。

具体物态终将消失,我们除了不断去修缮历史遗迹,更应致力于保留其完整的精神内核。因此我支持就地修建古塔,以最大程度保持历史的完整度与美学特性。

宗白华说,诗是超出于生活的部分,现实是其本身。而在我看来,历史与现实缱绻相生,并达成一种永恒的人文之美,它理应成为人类精神领域的重要组成。

这篇例文在“不仅应该重建,还应就地重建”的观点之下,依次回答了为什么要重建、重建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理由不仅充分,而且独特,深入契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审美习惯,展现了小作者厚实的文化积淀与人文情怀。结论又以宗白华之语始、以自身之悟收束,展示美在重建中的意义,成为全文之有力而让人深思的豹尾。

例文三

缝缝补补百衲图

江苏省天一中学 一考生

唐朝古塔伫立千年,奈何天公不作美,一场山洪使其土崩瓦解。对此,我想异地重建是最好的选择。

首先,既然重建古塔劳民伤财且是假的,为何还要重建?

其实,站在现在看这座塔,似乎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它也曾见证无数人的哀乐。一座塔,并非其气势之慑人,而是其历史之厚重。

再者,一座塔的研究和学习价值及其对一个地方气质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绝非一念之间可以感知。一个地方的活力如果失去了文化与历史的支撑便会单薄而脆弱,若重建这座塔,长者可瞻顾遗迹,少者执卷习读李白绣口吐出的半个盛唐时,抬眼望见这座塔,保留在心间的将不仅仅是诗句和浓墨重彩的盛唐,更是古与今的牵绊和一片土地带给他的情感。

但是,既然重建,为什么又要异地建造呢?

随着人类的发展,气候也在发生变化,异地建造则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作出的调整。

但大可不必遗憾,我想,这是人类的灵活与智慧。

保加利亚艺术家克里斯托曾创作过一个“大地艺术”作品“旋转堤岸”,这堤岸在几年前由于水位上升而被埋没,近年又出现,而结果是必然地将由于板块运动而消失。而人类的建筑何尝不都是“大地艺术”。知其结果而维护是勇气与坚守,顺应自然之变化又是人类明白无法追求永恒的自知。

而对于重建,何必究其真假,缝缝补补的百衲图不也有它的美吗?建筑本由人而生,由于历史而改变,并非就是失去它的美。以这些缝补的线头网历史的湖水而临潭照影,窥见的人世沧桑,正是建筑新的生命。

正如梁文道所说:“艺术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对生活激发出的新的视角与想法。”重建让人类学而时习以知新,异地又让人们把生活与时间融入过往,带来新的灵感。

纵观历史,横览中西,世界似乎就是一幅缝缝补补的百衲图,新的在兴起,而旧的也因这缝补的执着老而弥坚。

这正是选择异地重建的原因,是自然與时间的选择。

这篇例文以任务驱动型作文而言,任务完成意识很强,清楚而鲜明地表达“异地重建是最好的选择”,按两个步骤完成解说。首先解答为何要重建,其次解答为何要异地重建。但文章之精彩常常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怎么说,本文之让人击节赞叹就在于两次解答时理由的表述。说重建,以动情之语说历史厚重,以镜头之语说古今牵绊;说异地重建,以克里斯托的“大地艺术”既是例又是比,以标题语“缝缝补补的百衲图”之喻,让人顿生赞同之心,论证本就是一个说服人的过程,至此任务圆满完成。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古塔例文异地
杨晓利:三十年拍摄古塔三千座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
如何开拓异地市场?
景州古塔
破除异地结算的地方抵制
郑州:东方古塔博物馆
古塔形变的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