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康顺 翟椿翠 张雨晗
衡州花鼓戏的传承概况与前景分析
根据目前大湘南地区所流行的衡州花鼓戏传承现状可知,这一项古老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保护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和培育濒危生物物种需要良好的天然生态条件一样,也需要有适宜的地域文化环境。
在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取代了以传统生产模式为主的小农经济后,传统衡州花鼓戏所依赖的外在物质环境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民众对生活与文化娱乐的态度也发生了轉变,传统的衡州花鼓戏不再是泛湘南地区广大群众精神生活的唯一途径。与此同时,传统的衡州花鼓戏传承模式是通过一代一代戏剧表演者的口耳相传才得以留存下来。其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也反映出衡州花鼓戏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依笔者之见,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衡州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应该利用多方优势,结合数字化信息手段,走出一条属于自身的传承发展道路,以增强广大青年朋友对衡州花鼓戏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因此,应该用现代的审美观重新审视衡州花鼓戏的传承道路,并将其与传统艺术相结合,碰撞出新的火花,以完成创造性的转变与发展。
偶动画发展与前景剖析
偶动画是指利用以人为主要创作元素的人偶,例如黏土、木头或混合材料制作而成的角色演出的动画,偶动画通常是用定格动画方式拍摄出来的。
我国木偶戏的早期发展与戏剧具有一定的关系。最早的木偶戏通过造型表现夸张、精致的戏剧人物;偶动画在表现动作上存在不足,就会加强音效表达,因此,表现出来的内容更能突出声调、语音效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偶动画不断借鉴西方的表现方式,除了在人物造型上不断丰富与精细,更是在商业化领域与故事类型方面有了更多的尝试。中国偶动画在不断发展,但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日本动漫开始在国内流行,偶动画的发展也进入了瓶颈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代代人的成长过程似乎离不开偶动画的影子。但在如今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偶动画似乎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人认为偶动画发展前景堪忧,认为偶动画最终将成为时代的产物,被丢弃在历史长河之中。实则不然,国内逐格动画摄制与制作技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具备了良好的专业基础。目前,许多高校师生共同创作的偶动画仍然活跃在许多社交媒体上,仍是大众讨论的焦点。偶动画制作在国内外动画制作大赛中获得的大奖数不胜数。从数字媒体艺术的维度出发,偶动画不会“落灰”在某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其拍摄方式所注重的创意性、技术性依然是人们对偶动画关注的焦点所在。
如今,偶动画还创造出了以3D效果为主的偶动漫,其人偶的材料以石膏、橡胶、硅胶等为主。
但就国内行业内目前点击量与播放量较高的一些偶动画视频影片而言,不难发现它们仍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部分偶动画视频选题老旧,故事情节老套,往往选择一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作为创作题材,不能很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更无法带动观众的情绪。其次,有许多动画制作团队创作出的偶动画没有人文价值,不能给受众传递出良好的价值观,缺乏一定的文化内核支撑。这样的影片仅仅是人偶拼凑成的视频片段,无法发挥出偶动画应有的激励、教化的作用。
偶动画与衡州花鼓戏协同创新的具体概述
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环境与语境
在此之前,我们要理清当下传统文化传承的条件与语境。
首先,衡州花鼓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与当代文化传承的社会环境脱节,不能只在文化区靠着传统文化手艺人进行表演。衡州花鼓戏剧团应该打破与世隔绝的现状,通过与事业单位和文化产业生产团队的合作,逐渐融入主流的文化传播中。可以通过各种大型文艺汇演和新媒体传播,与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加密切的联系,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娱乐中的一部分。
其次,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年轻人对新异、风格统一、“短平快”的传播内容更加青睐,需要在特定场景欣赏的传统戏剧、曲艺、杂技等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视频直白、简单的语言处于统治地位。因此,在新媒介发展的环境下,传统戏剧需要适应当下的传播环境,结合具有吸引力的传播形式,如发挥偶动画的形式优势,以具有复古感的偶动画为载体等,进一步传播衡州花鼓戏文化。
最后,不断向民众普及相关的地域文化、方言等。只有让想要接触衡州花鼓戏的民众对衡阳文化有了基础的认识,才能使他们更加了解与接触衡州花鼓戏。
偶动画与衡州花鼓戏协同创新
偶动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衡州花鼓戏的协同创新,要在每一个创新环节中整合二者的自身优势。如此也能有效地将衡州花鼓戏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以动画的形式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将衡州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过程趣味化、亲民化,也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乐于接受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被受众广泛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才能成为可能。对泛湘南地区衡州花鼓戏的传承发展进行实地调研,并与各高校偶动画课程实际开设情况相结合,“偶动画+衡州花鼓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应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1.偶动画的优势
偶动画的题材以民间故事为主,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传达出故事的内容,传承哲理性的文化内涵,特点是具有立体的材料质感与行动的3D效果美感。从观赏的角度来看,偶动画区别于日本动漫的3D效果,人物角色的表现更加鲜明。
偶动画是利用木头、黏土、布绒等材料制作而成的人偶进行演出的动画,其一般通过人物的肢体动作、场景的搭建和配音的语音语调呈现故事的发展与情感的表达。因此,配音对于偶动画的作用十分突出,也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与魅力。
偶动画的场景是通过与舞台一样的舞美布景搭建出来的,是在真实的空间中布置的,其表现真实空间的效果成为戏剧表现的突出特征。与此同时,偶动画可以人为控制的表演,对于表演细节的把握十分精准,比如布料的材质、黏土的粗糙或柔软,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戏剧表演的效果服务,并且不同的材质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例如,塑料材质和黏土材质,布绒材质与木质材质,不同的物理材质在影像化之后,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感受,正如人们对所购买玩偶的pvc材料、硅胶材质的感受不同一样。
2.花鼓戏的优势
花鼓戏的剧本多以民间故事为主,语言具有地域特色,故事内容本身就是能够不断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例如,衡州花鼓戏的剧目以民间生活、传说、其他加工过的传统剧目等为主,沉淀出了湖南衡阳人民形成的社会道德规范、表现其辛勤劳动的性格与美好爱情故事等为主的历史文化。
衡州花鼓戏的表演具有丰富的歌舞表演特色,例如,《打铁》剧目中,用到的锤子、铁刀等道具以真实的方式表现其工作的场景。三人打铁一上一下,挥汗如雨,一人打铁,一人翻动,相互配合。真实的演出给观众带来直观感受的同时,更能让观众感受到时代下工具的变迁和人们的幸福生活是通过劳动得来的积极意义。
衡州花鼓戏的音乐具有不同类型的音乐特征,具有可塑性强、容量大的声腔,可以塑造各种喜怒哀乐的人物,与不同的乐器相互结合,能形成极具特色的小调和川调。
3.二者结合过程中的创新过程
在传承衡州花鼓戏的过程中,偶动画无疑可以作为创新性的表现方式。偶动画本身由于材料的立体化特征,更能够表现出花鼓戏人物的丰富性。与此同时,两者的表现内容与手法不谋而合,衡州花鼓戏的内容夸张、幽默、生活化,偶动画则能通过直白的姿势和手势等特征与花鼓戲的内容特点相互融合。
定格动画的原理是通过逐格地拍摄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放映,其塑造的造型一般都是卡通人物缩小版玩偶,比真实的戏曲人物更具有亲和力,容易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尤其是随着“90后”与“00后”对动漫、人偶流行文化的追求,传统的衡州花鼓戏玩偶通过动画加以呈现后,还可以以玩具盲盒、戏剧周边产品的方式与产业相结合,打造衡州花鼓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业品牌,利用多种渠道传播戏剧作品与产品,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衡州花鼓戏中很多传统曲目需要丰富场景的表现,偶动画可以通过颜色鲜艳的黏土呈现出剧目的场景。如神话木偶片《神笔马良》,其场景的搭建效果不仅不亚于传统戏剧的舞美效果,并且更能放大细节,突出人物特征,其以简短的几个定格动画场景就可以表现最重要的戏剧内容。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媒介与内容的适配,比如,数字书法使很多年轻人更加容易接触到书法作品,他们在看到一些优秀的作品后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开始练习自己喜欢的字体、作品。因此,衡州花鼓戏的传承在找到自身适配的表现方式“偶动画”后,还要将这种结合延伸到更多的场景中,例如,将动画作品通过人偶形象静态陈列的方式展示,让非遗传承剧目团队录制好与自身等比例缩小的玩偶动画进行品牌宣传,或者通过人机交互等方式与喜爱衡州花鼓戏的观众进行互动。
衡州花鼓戏作为衡阳地区人民过去的娱乐方式,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娱乐,更在于其作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能不断地传承与发展当地人民共同凝聚的文化与精神,成为当地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具有教化当地人民的文化功能。衡州花鼓戏的演出,不仅是在节庆日中,随着与偶动画的结合,将会成为当地乃至全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审美素养的不断提高,人们能欣赏衡州花鼓戏传统剧目内容所传达的真善美文化,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要通过与技术媒介的结合,顺应时代发展与文化潮流。这种传承和发展的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衡州花鼓戏剧不仅属于当地人,更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属于整个世界。因此,这种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不只是衡阳人民的工作,其更需要大众的支持与保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衡州花鼓戏作为湘派湖南花鼓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表演形式还是从表演过程来看,都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与审美艺术价值。这样的传统民间艺术,现今正面临着失传的文化窘境。故在新媒体时代大背景下,如何将衡州花鼓戏与数字化手段相结合,进一步保护传承衡州花鼓戏显得尤为重要。偶动画创作艺术形式与衡州花鼓戏的文化内核相结合不失为一条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效之路。笔者希望能以此提高民众对衡州花鼓戏文化价值的认识水平,让大众对衡州花鼓戏的保护与传承重视起来,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2]顾瑞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3):172-174.
[3]王立超.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动漫化的传承及其传播的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21(01):81-82+104.
[4]唐思浩,潘熊正春,戴文霞.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传承可行性探析[J].传媒论坛,2019,2(04):58-59.
[5]万波,熊必成.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播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18):186-187.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厅(南华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衡州花鼓戏与偶动画的传承创新研究”(编号:X20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