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语言太简陋?名家名篇来救你

2022-07-03 14:19董新明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名篇百草园名家

董新明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高考作文判分的标尺之一。在写作考场作文时,很多学生都很苦恼:为什么我的作文其实思想很深刻,但写出来的全是大白话,毫无美感?好的文章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素材的积累、明晰的结构,还应该有文采。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有文采的语言呢?“跟着名家名篇学习语言”堪称一条快速提升的实用捷径。

如何跟着名家名篇学习语言呢?

一、学习名家经典句式,多角度写景状物,充实、丰富论证。

例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分析:这节文字出自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借助清新的语言,点染出百草园生动、优美的春色。“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系鲁迅首创,作用非凡。“不必说……也不必说……”,用略笔写百草园概貌,颜色精致,情状鲜活;“单是……”句式写局部,特写“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有助于突出重点。“不必说……也不必说”,表面上称“不必说”,其实用省俭的语言“说”了,是一种十分巧妙的“说”,其意在陪衬后面的“单是……”。“单是……”是重点的“说”。“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散文中运用,是为了多角度地写景状物;它用在议论文中,是简例组合,意在增强论述内容的丰富和充实。

运用示例

不必说秀丽的漓江,巍峨的泰山,峭拔的清江大峡谷,也不必说晶莹剔透的哈尔滨冰雕,云海苍茫的黄山丽景,雄浑苍凉的大漠风情,单是我们家乡风景旖旎的洈水名胜,就足以引人流连忘返。

例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分析:这两句诗出自李白名作《将进酒》。全诗曲笔入题,借用“黄河奔流”和“青丝白发”构建的意境,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以及人生的不可逆转,以“悲愁”发端,自然引出下文宴饮游乐的内容。起笔以两个长句引入,气势雄浑,豪情逸兴,取得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

运用示例:在举国抗疫的战场上,不少“00后”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君不见20岁的年轻护士坚守抗疫一线,从死神手中夺回一条条垂危的生命;君不见十七八岁的高三女生心系疫区,筹集善款十几万元,为江城武汉捐赠两大卡车农副产品,温暖了战疫的冬天。

二、学习古典名篇特殊句式,增添语言的古色古香。

文言文中“沉淀”着一些特殊句式,“何异于”“与其……孰若……”就是有代表性的两种。

“何异于”,反问句式,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于何异”。全句意思是:与(   )相比,有什么区别呢?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中最早出现这一特殊句式:“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在以后的古代典籍中,“何异于”简化为“何异”,开始陆续呈现。如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范晔的《乐羊子妻》中“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清代抗英故事《冯婉贞》中“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群狼”,等等。“何异于”沿袭至今,还可以变化为陈述式的“无异于”。在当今白话文著作中使用“何异于”“无异于”一类的特殊句式,可以增强语言的典雅之美,显得古色古香。

“与其……孰若……”(“与其……岂若……”),文言反问句,表示选择关系,意即“与其……哪如”。唐代散文家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中有“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与其在身体上得到快活,哪如心里无忧无虑),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童区寄传》中有“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与其把他卖了平分,哪如我独自专有)。现代汉语中往往把“与其……孰若”改为陈述式的“与其……不如”,语气显然不如前者强烈。

运用示例

(1)不明白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何异于一具空虚的躯体在行走?

(2)用牺牲自然环境的做法换取少量经济利益,无异于饮鸩止渴。

(3)与其平时懒惰、临阵磨枪,不如平时勤勉、稳扎稳打。

三、学习名家名篇隽永、精辟的语言,可以彰显深邃的思想美与丰稔的哲理美。

以鲁迅作品为例。

1.卒章显志,哲理丰赡。如小说《故乡》结尾:“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前半句意思是说,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空有希望不去奋斗,那希望即“无所谓有”;怀揣希望去努力奋斗,那希望也就“无所谓无”。后半句以“路”设喻,告诫人们,希望之路是靠人走出来的,是勇于实践得来的,是积极探索而成的。这个结尾意蕴丰赡,韵味隽永,如一簇火炬照亮了全篇,拓宽了境界。

2.筆锋所向,鞭辟入里。如杂文《南腔北调集·捣鬼心传》中一节文字:“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意思是说,耍奸使滑的人自古就有,而且他们耍的阴谋诡计也确实有效果。但是要靠这个成大事,可谓痴心妄想。鲁迅先生用犀利的笔锋揭示颠扑不破的客观规律,具有鞭辟入里的批判效果。

3.深入剖析,笔端溢情。如:《<呐喊>自序》中一段文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鲁迅先生挥舞艺术的解剖刀,对“愚弱的国民”的“民族劣根性”——“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蕴含着大师无比愤慨、无情揭露的感情。

当然,语言的问题不仅仅是技巧的问题,没有思想和情感,只是在文字上下功夫,无论怎样雕琢,只能是“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所以,说到底,要想在应试写作中使文章有文采,特别要注重学习鲁迅先生等众多名家深刻、精辟的语言内核,善于点染,巧于生发,从而产生入木三分、鞭辟入里的表达效果。

(编辑:王冠婷)

猜你喜欢
名篇百草园名家
千古名篇有矛盾?
学校里的“百草园”
重点:名句名篇默写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厚积薄发,辨境下笔——2015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综述及备考建议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
《国外修辞学名篇选译》专栏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