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扣
梅贻琦,天津人,字月涵,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被誉为“一个时代的斯文”,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在其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作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其名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依然被今天的高校奉为圭臬。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人物解读
角度一:兼容并蓄。
梅贻琦做校长时对清华大刀阔斧的改革始于为清华网罗优秀人才,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是其中之一。
1930年,华罗庚凭借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了整个数学界。当时的清华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希望华罗庚来到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他拿不定主意,找校长梅贻琦商量。梅贻琦大力支持:“只管让他来!”
从1931年起的四年时间里,华罗庚以初中学历,连续被破格提升为助教、讲师,这样的提拔速度,在當时整个教育界都极为罕见。这背后,都离不开梅贻琦的大力支持。
而华罗庚正是因为有了清华这段经历,才得以去往剑桥大学学习,并在此期间发表了关于高斯的著名论文,享誉世界。
运用示例
梅贻琦曾有一段“吾从众”的箴言,称呼自己不过是给教授端端茶水的人,正是这样兼容并蓄的态度才让清华大学荟聚了无数名师,迎来了建校以来大师璀璨的时期。朱自清、陈寅恪、叶公超、金岳霖、闻一多、俞平伯、余冠英……在梅贻琦任职期间,这些大师都曾执鞭清华。在清华,从没有一位教授因为不同政见而被解职。清华师生们发现,不善言辞的梅贻琦,却有着格外宽广的胸襟和广博的视野,他不独断专行,给师生自由发展学术的天地。
角度二:寡言君子。
梅贻琦先生不太爱说话,所以被朋友称为:“寡言君子”。
“一二·九”运动后,数千军警准备闯入学校逮捕学生。事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学校的几位领导人在梅贻琦家里商量如何应对。大家发表了很多意见,唯有梅校长默然不发一言,最后大家都等他说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他还是抽着烟一句话不说。叶公超教授忍不住了,问道:“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而不说话?”他隔了几秒钟回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后来,学生们怀疑军警特工手里的名单是校方提供的,所以把教务长架到大礼堂前接受质问,并有学生扬言要打。此时,梅贻琦身着一件深灰色长袍,慢步走来,登上台阶,对着二三百学生,有半分钟未发一言,然后用平时讲话同样的声调,说出了五个字:“要打,就打我!”
运用示例
我国著名教育家、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先生,一贯沉默寡言,以至被称为“寡言君子”。其实,梅先生的沉默寡言、不爱说话,甚至不说话,并不是无话可说,更不是思想贫乏,而是内心丰富、深思熟虑的表现——“嘴里不说,骨子里自有分寸”。他的座右铭之一是:“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他的沉默寡言,说明他不屑于空谈,而注重实际行动。
少说多做,甚至做了也不说,“行胜于言”,无疑是一种高尚的品格。无论何时何地何人,理当都有这样的品格。
角度三:自喻“王帽”。
梅贻琦将自己比喻成京戏里叫“王帽”的角色,“他每出场总是王冠齐整,仪仗森严,文武将官,前呼后拥,‘像煞有介事’。其实会看戏的绝不注意这正中端坐的‘王帽’,他因为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里,那么人家对这台戏叫好时,他亦觉得‘与有荣焉’而已。’”
运用示例
谦虚与仁义的意旨相近,它是人性中的崇高美德。在我们的身边,任何高尚的人,都是谦虚的人,他们往往视虚荣如粪土,总是一味地、扎扎实实地不断进取。为清华大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而被誉为“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的梅贻琦曾将自己比喻成京戏里“王帽”的角色,自谦称因为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里。如此虚怀若谷,“眼中有人”,也就难怪清华大学在其掌舵之下能穿越风雨,巍然成学界昆仑了。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