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兵
2022年高考作文备考金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在秋分之日拉开帷幕——安徽黄山:古村晒秋迎丰收;新疆:民族乐器奏响丰收曲;河北威县:“葡萄王“擂台赛庆丰收……这个节带着馥郁的泥土气息,带着芳香的稻谷味儿,向人们展现丰收的画面,让一切种植谷禾之人喜笑颜开,心花怒放。这个节向人们宣告:是汗水凝成的节,是劳动铸造的节,是智慧幻化成的节,是天人合一撮合而成的节。这个节,是对劳动者的肯定,是对文化的传承。
从古代丰收祭祀到如今丰收节日,不变的是对丰收的期盼与对自然的敬畏。对此,你有何思考,自拟标题,写—篇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名师题解
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日期定为每年的秋分日,而秋分有“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节气养生”传统农事活动。自古以来的农事习俗传承至今,我们始终祈愿丰收,敬畏自然。
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要深入思考农民丰收节背后的意义,探索农民、劳动、丰收、文化的关系,建议选择1-2个对象进行论述,进而升华主题。紧密联系以人为本、劳动光荣、丰收祈愿、文化传承等主题。
立意方向
角度一:尊重农民劳动,肯定农耕智慧。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耕种不仅是体力活儿,而且是对节气的把握,对农作物习性的了解,这说明耕种是经验的集合,丰收是智慧的结晶。我们理应爱惜粮食、尊重劳动、肯定智慧。
角度二:农业文化,传承不息。
农业文化不仅指农耕传统与技术,也包含民俗民风、农业信仰、独特的历法岁时(二十四节气)等,蕴含“今日耕耘明日收获”的勤劳奋斗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设立农民丰收节在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传承这些文化的同时,也必将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他们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将这份荣誉、幸福、获得感继续发扬。
立意角度三:自然节奏,和谐乐章。
二十四节气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外,我们同时应该学习先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懂得生命短暂,而文明亘古,自然永恒。苏轼早已给出了答案:“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有尊重自然的节奏,才能和谐生活。
素材及点拨
推荐素材一
毛相林是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历时7年,他带领村民们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绝壁天路”。路通了,毛相林带领村民脱贫致富。2020年,下庄村获得了了650亩柑橘、200亩西瓜、100亩桃子、100亩脆李的大丰收,是农民丰收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总书记会上引用的毛相林说给乡亲们的这句话,正是一个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
素材点拨: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共表彰了十位杰出贡献者,这意味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神州大地都是丰收的景象,每个劳动者都是这场伟大史诗的参与者、见证者、书写者。“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回望这一路,无数人、无数群体的辛勤劳动,让我们能在此刻共话桑麻,共享丰收。
推荐素材二
《农政全书》成书于明代崇祯元年。在成书后数百年间,《农政全书》被外国传教士和农学家翻译、引介,深刻影响了海外国家的农书创作、农业生产乃至农业制度变革,成为中外农业跨文化交流的突出象征。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称赞说:“中国农业是以经验和观察为指导,长期保持着土壤肥力,借以适应人口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其产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农业耕种方法。
素材点拨:“农政”思想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反思和检讨当今世界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大工业生产范式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资源危机、气候危机,也启示我们应尊重自然、保护生态,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素材演练
稻花香里说丰年
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徐馨艺
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言之:“唯劝农业,无夺其时。”诚然,农业文化,千古未绝,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前有院士袁隆平,作为国家的脊梁,带领我们在农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后有李子柒受任“中国农民丰收节”网络推广大使,在这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浮躁社会中,她保持本心,端坐在时光里,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以短视频记录农耕传统与技术,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农业文化。外国网友评论说:“她在重新向世界介绍被我们忘记的那些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
农业文化不仅指农耕传统,也指向劳动光荣的共识,且由此延伸出了更为广阔的思想文化。曾有人说:“中国有一个传统,就是农业社会的耕读传家。因为光是耕,容易使人失去胸怀与志向;而光是读,容易使人忘失性命之学与经济之才。”的确,耕读是相互作用的,需要我们在享有人生财富之时,也要记得耕种收获的辛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农业的一般过程,这是一段极需耐力的过程,它磨砺着人的品性,也锻炼着人的意志,最终才能在氤氲着稻香的季节里听取一片蛙声。在今日,农民通过劳动来取得丰收,科技工作者通过劳动取得技术突破,文学工作者通过劳动取得文学成就……我们都在自己的领域通过劳动造福人民、造福国家。耕,读,由耕到读,读又促耕,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日期定为每年的秋分日,而秋分,这是我国独特立法的岁时之一。申赋渔在所著的《光阴》之中,将每一个节气绘画成诗意生活,而“节气带领我们在无法回溯的光阴中,梦回永远逝去的田园牧歌,并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宁静”。二十四节气是将人与自然密切关联的文化,将古代农业文明与当今所提倡的劳动生态相联系。
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中国农业文化博大精深,只有在传承这些文化的同时,才能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正因为有了这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才有能力去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眼光,不焦虑;在草木枯荣中,感受时间的律动;在风吹叶动中,聆听自然的和谐。
纵使前途未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越过山丘,美不胜收。
评点:作者从农业的历史之久写开;举了袁隆平和李子柒的例子,袁隆平院士开辟了中国农业新局面,李子柒作为网络红人将中国农业文化推向世界,从两个层面展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再讲到作为智慧结晶的二十四节气,联系到自然与农业的联系、人与自然的联系;最后赞扬中华农业文化的精神,呼吁我们传承文化、探索自然。文章文采斐然,论据充足,层层递进,将农业之理娓娓道来。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