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对课内分层作业进行创新和优化设计,不仅能够提高效果,让更多的小学生逐渐喜欢完成数学作业,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学科知识内容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如此,既要将课内分层作业的设计予以基础化,借此使学生巩固其课堂所学;又要对课内分层作业的设计进行趣味化处理,通过为学生设计一些趣味性十足的课内分层作业,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作业不再具有抵触和畏惧心理。
关键词:小数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9-0071-04
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创新和优化课内分层作业的设计,而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当中,学科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要素就是对小学数学课内分层作业的设计进行创新。然而,在传统学科教学思维的桎梏和作用下,教师往往偏重于学生对一些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至于课内分层作业的设计,教师往往只是让学生去完成一些基础的数学练习题,很少去对课内分层作业的内容进行创新,导致所设计的一些课内分层作业形式化严重,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在“题海战术”的影响下,一些教师会设计和布置大量的课内分层作业来让学生去完成,完全忽视了学生完成课内分层作业的时间和精力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小学数学课内分层作业的设计产生了抵触心理,不愿意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完成教师所设计的课内分层作业。面对此种情况,文章从七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和说明。
一、 课内分层作业设计基础化,帮助学生扎实和巩固基础
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设计课内分层作业的初衷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数学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设计一些课内分层作业的过程中,就需要将其进行基础化处理,通过为学生设计一些基础化的课内分层作业,从而让学生在完成基础化课内分层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提升。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的教学之中,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教师将学生划分了基础组、提升组和强化组三个组别。其中,对基础组的学生而言,所设计的课内分层作业以“请仔细观察长方形,试着说一说长方形具有怎样的特征”为主,从而让这部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掌握长方形的特征。而对提升组的学生,则是在基础组的作业上提升了难度,以“什么是对边,长方形一共有几组对边,长方形的角又有什么特征,该怎样概括长方形的特征”为主。而对拔高组的学生来说,课内作业的设计则是以进行简单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为主,通过让这部分学生解答和计算“某位农民伯伯打算开垦一块荒地用来种植蔬菜,现已知,该块荒地的长为12米,而宽为6米,那么,如果想要在该块荒地周围围上一圈篱笆,那么,最少需要用到篱笆多少米?”的应用题,从而在解题的过程中巩固数学课堂所学。
二、 课内分层作业设计趣味化,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致
对小学学生而言,完成小学数学课内分层作业的过程是枯燥且无趣的,尤其是在传统的“题海战术”的影响和作用下,大量课内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让学生逐渐对课内分层作业的完成不再感兴趣。而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入手,将课内分层作业的设计进行趣味化处理,为学生设计一些趣味性十足的课内分层作业,其不仅提高了学生完成小学数学课内分层作业的积极性和踊跃性,同时也提高了作业完成的质量,有效地改变了部分学生对小学数学课内分层作业存在的刻板印象。鉴于此,在学科教学期间,需要教师将课内分层作业设计进行趣味化处理,借此来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致和动力。
例如,在“年、月、日”一课的教学之中,针对那些对本节课知识缺乏学习和探究欲望的学生,教师为这部分学生设计了“制作活动日历”的课内作业。通过让学生自行去制作一个活动日历,并将所制作的活动日历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展示,从而在分享和展示的过程中让这部分学生切实感受到完成课内作业的快乐,逐渐激起这部分学生继续学习的自信心。而针对那些对“年、月、日”认识不足的学生,教师则为这部分学生设计了“我说你猜”的趣味化课内作业。在此次“我说你猜”的趣味化课内作业当中,教师可以先制作一定数量的标有我国传统节日的卡片,并将这些卡片放置到一个盒子中。接着,由教师从盒子当中随机抽取卡片,让各个小组的学生对卡片上的节日的具体日期进行确认,答对的小组加一分,答错的扣一分,最后根据分数的高低来判断胜负。借助趣味性十足的课内分组作业的设计,其不仅活跃了数学课堂的氛围,增强了数学课堂的有趣性。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了数学这门课程,真正让数学学科课内作业的设计更为学生学好数学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
三、 课内分层作业设计情景化,提升学生做作业的体验感
在整个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当中,依照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为学生设计情景化的课内分层作业,其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完成课内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了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效果。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印象不再局限于表面。鉴于此,在学科教学期间,需要教师关注和重视小学数学情景化作业的设计,对现有的学科教学手段进行丰富和扩充,依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需要来为学生设计更具参与价值的情景化分层作业。
例如,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的教学之中,为了提高学生完成课内作业的质量,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情况,将课内分层作业设计进行了情景化处理,为学生设计了“小王村和大王村这两个村子今年种植小麦获得了大丰收,其中,小王村一共收获了小麦45.4吨,而大王村则收获了小麦30.8吨,请问,这两个村一共收获了多少吨的小麦?”“小明陪同自己的奶奶到超市去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其中,一条毛巾的价格为5.2元,而一卷卫生纸的价格为9.8元,现已知,小明的奶奶打算购买一条毛巾和一卷卫生纸,请问,这两样物品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小新在文具店一共花费了6.2元购买了一个笔记本和一支圆珠笔,其中,圆珠笔的单价为1.6元,那么,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元?”等不同类型的数学情景化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認知情况,自行选择一个进行参与,从而在参与情境的过程中获得更为真实的学习体验。
四、 课内分层作业设计实践化,锻炼学生的实践探究本领
将小学数学课内分层作业设计实践化,其不仅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完成教师所设计的课内数学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锻炼和提升自身的实践探究本领。同时,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学数学课内分层作业设计的创新,让更多的教师逐渐意识到小学数学课内分层作业的设计不仅仅局限于“题海战术”。鉴于此,在学科教学期间,需要教师多尝试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本领入手,将课内分层作业设计进行实践化处理。
例如,在“测量”一课的教学之中,针对那些对一些基本长度单位认识不足的学生,教师为这部分学生设计了一次具体的“物体测量”的实践化课内作业。在此次“物体测量”的实践化课内作业当中,学生需要灵活利用自己手中的直尺试着去测量一些物体,并试着通过找一找、比一比的方式来找出身边那些长度约为一厘米的物品。比如,一个指甲盖的长度大约是一厘米,方格本当中每一个方格的长度大约为一厘米,从而让学生在找寻的过程中对该如何去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所了解。而针对那些对本节课知识缺乏学习和探究欲望的学生,教师则为他们设计了“猜长度”的趣味性课内作业。在此次“猜长度”的趣味性课内作业当中,由教师亲自给学生呈现和展示一些不同类型的物体,而学生则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着对这些物体的长度进行猜测,猜得最为精准的学生加分,直至所有物体的长度被全部猜测完毕。
五、 课内分层作业设计计算化,拔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入手,将课内分层作业的设计进行计算化处理,其不仅有效地满足了素质教育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大大提高了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效果。同时课内计算化分层作业的设计,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了计算的乐趣,进而能够在接下来的学科教学期间去积极配合教师展开一系列的教学工作。鉴于此,在学科教学期间,需要教师多尝试为学生设计一些计算化的课内分层作业。
例如,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课的教学之中,为了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本领,教师将课内分层作业的设计进行了计算化处理,着重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難度的课内作业。比如,对那些计算能力偏弱的学生而言,教师所设计的课内分层作业则是以简单的数学计算为主,通过让这部分学生计算和解答“23+36=?、48+32=?、88-69=?、35-20=?、98-95=?”等,从而让他们在完成课内作业的过程中明确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算法。而对那些计算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教师所设计的课内分层作业则是以解答“小红所在的小学打算在寒假组织一年级的学生到滑雪场滑雪,其中一年级一共有3个班级,其中一班的人数为24人,二班的人数为36人,三班的人数比二班人数多了6人,请问,一年级三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人?”等一些应用题为主,学生通过利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来进行列式和计算,从而使他们在完成课内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提升。而对那些计算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课内分组作业的设计则需要适当的提高难度,让这部分学生在解答前面所设计的数学应用题的同时,试着去举一反三,根据所列举的实例,自行设计并提出问题,比如,这部分学生可以相互之间提出“二班的人数比一班的人数少多少人?三班人数比一班的人数是多了还是少了,其具体人数是多少?”的数学问题,继续进行列式和解答,从而在完成课内作业的过程中拔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六、 课内分层作业设计生活化,养成学生的学以致用本领
将小学数学课内分层作业的设计进行生活化的处理,为学生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作业,其不仅对学生学以致用本领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帮助,能够让课内分层作业设计的优势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课内分层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产生共鸣。鉴于此,在学科教学期间,还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化的课内分层作业。
例如,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的教学之中,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学以致用的本领,教师将本节课的课内作业进行了生活化的设计,为学生设计了更贴合生活实际的课内作业。比如,对那些数学素养偏低的学生,教师所设计的生活化课内作业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归纳和总结有关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计算单位间的进率。而对那些数学素养一般的学生来说,教师所设计的生活化课内作业则是思考和回答“小新想要将一张白纸进行裁剪,如果把它平均裁剪成10份,那么每一份该如何去表示,如果裁剪成100份,则又该如何去表示?”的数学问题,从而让这部分学生在完成这一课内作业的过程中明确什么是小数,小数具体该如何进行表示。而对那些数学素养较高的学生而言,教师所设计的生活化课内作业应该与现实生活进行关联,让这部分学生试着去发现并找出生活当中存在的小数,从而在完成课内分层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提升。比如,当学生陪着自己的家人到菜市场去买菜时,经常会看到家人所购买的菜品上标注着不同的带有小数点的数字,而这些带有小数点的数字表示的就是这种菜品的价格。而称菜时电子秤上出现的带有小数点的数字则表示的是菜品的实际重量。
七、 课内分层作业设计开放化,提高分层作业设计的效果
在整个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当中,想要让课内分层作业的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除了需要教师丰富和扩充作业的内容之外,还需要将课内分层作业的设计予以开放化,让学生自行去选择完成课内分层作业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完成课内分层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提升。
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教学之中,为了提高课内分层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还将课内分层作业的设计进行了开放化处理,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比较喜欢的方式来完成课内分层作业。比如,对那些比较喜欢速算的学生,教师就设计了“快速解答‘16×15=?、22×42=?、16×24=?’等练习题”的速算课内作业来让这部分学生完成,从而让学生在完成速算课内作业的过程中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算法有所了解。而对那些比较喜欢解应用题的学生,教师则设计了“老张作为一名乡镇邮递员,每天他都要骑着电动三轮车挨家挨户地去给居民送报纸,其中,老张每分钟能够骑行500米,且每天骑行所花费的时间是3个小时,请问,老张每天送报纸一共需要骑行的距离是多少?”等一些应用题来让学生去解答。而对那些比较喜欢游戏的学生,教师则为他们设计了“勇者大闯关”的趣味性作业,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闯关的方式来依次回答教师所提出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总的来说,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当中,创新和优化课内分层作业的设计,其不仅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探究数学学科知识内容提供了支持,提高了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效果。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为接下来小学数学课内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依据。对此,在学科教学期间,既要求教师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本领入手,将课内分层作业设计予以实践化,又要将课内分层作业设计进行计算化处理,从而让学生在完成课内分层作业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数学计算本领。当然,小学数学课内分层作业的设计还需要生活化和开放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学生完成课内作业积极性不高、完成质量低下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宗旗.减负增效背景下的分层数学作业研究[J].教育观察,2019,8(41):124-125.
[2]马秀英.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探析[J].才智,2020(8):3.
[3]孟玉梅.设计数学分层作业:让每个学生遇见最美的自己[J].教育观察,2020,9(19):130-131.
[4]宋筱川.分层作业,分出活力:探微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有效策略[J].华夏教师,2017(S1):83.
[5]周丽娜.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实施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29(1):99-100.
[6]张璞.关于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的创新性布置与批改[J].才智,2019(25):18.
作者简介:蒋雪琴(1969~),女,汉族,福建三明人,福建省尤溪县城关镇东城中心小学(埔头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