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任务需要有更积极的态度,在尊重学生学习需求以及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数学教学进行多渠道整合优化,以达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增强对数学知识学习兴趣的目标。此外,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也需要实现教学手段的整合,并且利用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带动小学生学习情感,从而增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交流。还需要借助于多途径的综合拓展教学活动,促进引导小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渠道整合;教育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9-0055-04
一、 引言
教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多渠道整合优化的主要目标是强化教学效果。而现阶段,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缺乏灵活的思维,自身逻辑推理能力较差,导致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低下。基于此,教师需要针对这类学生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引导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提升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为后续知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 小学数学教学多渠道整合优化必要性
(一)教学多渠道整合利于满足学生需求
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多渠道整合优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且在小学这一阶段对学生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进行深层次的优化,可以为学生后续更高难度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学多渠道整合优化的过程中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师生之间实现教学磨合,利用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更加集中。
(二)教学多渠道整合督促教师提高教学素养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小学教育领域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牵制难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而教师缺乏提升自身教学素养的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水平不断下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多渠道整合优化,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同时教师在教学多渠道整合优化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学习借鉴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 小学数学教学多渠道整合优化策略
(一)整合练习模式,贴合学生需求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回顾、整合课堂上的知识内容,实现其对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锻炼其自主学习的习惯与探究思维的能力,是培养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手段之一。但是从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小学数学教学大多涉及较为基础的知识内容,同时也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在内容选择上有一定的限制。同时小学生本身的理解能力、学习心理与状态,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素养等也限制着数学课堂的练习模式,自然也就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水平。教学多渠道融合背景下,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及时更新,且需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才能让数学教学渠道更贴合学生需求。从课堂练习的角度来说,则意味着教师需要创新理念,整合多种练习的环境与模式,通过多渠道的练习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整体效果。所以结合学生需求与特点对练习模式的调整、创新与整合,是当前阶段教师进行教学多渠道整合优化的主要任务。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中的“长度单位”的教学时,需要通过练习让小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并且掌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长度单位的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模式的练习。首先,需要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单位,联系生活实际物品与情境,引导学生对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概念进行理解,通过设计二者之间的图片、情境或者文字描述的重复性匹配练习来强化小学生的记忆。在学生熟悉长度单位概念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之后,教师则需要引入各单位之间的转换机制并为学生布置相应应用题类型的练习,使小学生能够切实掌握各单位之间的转换方法。其次,教师还可以设计案例探究形式的练习,让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现实问题为基础进行探究,借此强化小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现实应用能力。只有在多种练习模式相互结合、有效整合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小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度学习与掌握,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而在设计课堂练习之前,教师还需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喜好以及学习习惯,结合学生的需求,为其创设独特的练习模式,让每名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巩固课堂知识。例如,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有着较强的观察能力,教师就可以在设计练习题的过程中,以生活常见事物为引帮助学生形成长度单位的概念,了解其测量和运算的方法,以巩固这一部分的知识。还有部分学生对科技类内容有着强烈兴趣,教师就可以将相应的科技事物作为例子,引导学生根据事物长度的不同单位确定具体数字,从而进行换算。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鼓励学生通过线上交流形式完成长度单位转换练习,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以及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开展不同模式的巩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逐渐克服对数学科目的畏难心理和抵触情绪;还能够提高学生课上课下练习的质量,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二)整合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多渠道整合优化,代表着对课堂教学过程以及手段方式的大幅度改革和创新,因此教师需要具备灵活的创新理念,实现数学课堂多种教学手段的整合,提升课堂的教学水平。尤其是在当前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更是需要做好线上线下教学手段的有机整合,将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优势充分结合,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进一步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及时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进行教学创新,还需要彻底理解和把握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以及整体教学目标,并且掌握多种教学手段的适用环境、特点、效果作用等。这样才能够真正借助多种教学手段的高效整合来切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实现教学效果提升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中“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分数的概念,强化小学生对数字的感知。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利用文字加图片,或者是代入生活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当前的信息化教学趋势下,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尤其是对这种数学概念建立的过程,更是能够起到积极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灵活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对新旧教学方式进行整合。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在借助生活情境完成教学的整体概念下,利用动画视频、微课资源等新兴的数字化教学手段进行情境的创设,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多渠道教学方式的创新整合,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切实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三)整合课堂互动,强化情感沟通
有效的课堂互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是教师实现师生双方情感沟通,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也是进行数学教学多渠道整合优化过程中的关键性步骤。而对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而言,有效的课堂互动的前提是形式的趣味性。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互动形式,只有在充分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前提下,才能够得到小学生的高度配合,从而使互动产生效果,起到沟通情感、推动教学的作用。除了趣味性之外,还需要兼顾教学目的。在課堂上所进行的互动不能是无目的的情感沟通,否则会影响整体教学计划的实现与课堂教学情况的把控。而要实现这种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互动,就需要实现多种互动形式的整合、优化与应用。除了常见的提问式互动之外,情景教学、课堂游戏等也都是课堂活动的重要方式。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成长时期,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游戏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而这种趣味性的互动形式与提问相互结合,更有利于教师兼顾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沟通与知识教学。所以教师在进行多途径课堂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喜好和需求,结合教学目的,在情景交流、游戏交流、提问回答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小学生正向的情感激励的同时,引导小学生的数学探究过程以及学习思维、习惯等的养成,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
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中“折线统计图”时,学生对柱状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容易出现记忆混淆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堂互动来加强小学生对两种统计图的对比与区分,实现教师对学生的高质量引导,从而强化学生对两种统计图的具体应用记忆。具体来说,教师需要以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应用环境为基础,利用多媒体或者是表演、图片讲解等多种展现形式进行应用情境的创设或者是有游戏背景的设计。在这样的情境或者背景中,以日常生活案例导入,初步引发小学生的思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其学习情绪。然后教师需要根据情境以及背景的发展以及教学的需求给出任务、提出问题、给予提示和引导,利用师生的互动给予小学生情感回馈,积极鼓励,实现双方情感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一对一、一对多的提问也是必要的互动形式。有效的问答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其在头脑内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思考,与此同时,不断地提问回答也能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培养学生活泼好学的性格,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多途径的课堂互动,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师生双方正向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从而实现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引导。这种引导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信心,也有利于学生建立高效率的知识学习与应用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整合综合拓展,提高数学素质
对当前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知识教学与素质教育并重是重要原则之一。课堂教学既要丰富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实现其全面发展,综合提升。所以在对小学的数学教学进行多渠道整合优化的过程中,也需要关注综合拓展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以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以及综合素质为目的开展校内外联动的教学活动。依据构建主义的观点,知识的产生源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将外部信息通过自身逻辑思维的分析和储存达到内化的结果。而以往教学模式仅仅是“填鸭式”教学,只能让学生暂时当作数学信息的“仓库”,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性质疑思维和数学记忆水平都受到抑制。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将传统意义上的“黑板+纸笔方式”创造性地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将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并用的问题引导式教学落到实处。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需要将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作为综合拓展的主要形式。同时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要更好地发挥这一活动的教学效果,不仅要让课堂环境、校园环境发挥作用,还需要让学生家长、家庭生活环境发挥作用,从而帮助小学生逐步建立起生活应用与数学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强化其数学能力与综合素质。
在设计综合拓展活动时,教师需要注意三个关键问题。首先就是多个教学目标的整合。在设计活动之前,教师就需要明确其目的并不局限于数学知识的讲解教学,而是要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引导数学学习的习惯、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等。所以教师无论是确定活动的主题,还是设计具体的活动任务、细节等,都需要体现综合性的教学目标,从而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其次是多种活动形式的整合。综合拓展活动要针对性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自然也就意味着其采用的教学手段与形式和简单的课堂教学有所区别。尤其是在以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探究性活动中,更是需要进行多种教学手段的配合。而多种教学形式的可实现性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性、兼容性正是教学设计与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关注的重点。最后则是多个教学场景的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形式,而单纯的课堂环境显然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因此实现课堂内外、校内外教学环境的有效整合也需要教师格外关注。
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圆柱与圆锥”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针对这一章节的内容,教师要借助于综合性拓展活动实现的教学目标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是要求小学生掌握圆柱与圆锥的概念、特征、面积、体积的计算方式等知识性内容;其二是提高小学生圆柱与圆锥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相关题目的解答;其三则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探究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习惯等综合性的组织与能力。基于这样的综合性教学目标,教师需要针对性整合多种活动形式。对知识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堂游戏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回顾与知识体系的整合。而要提升小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则需要利用案例模拟、实地考察等方式来展开。至于小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则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的模式以及多种探究任务来实现。而结合这样的活动内容与形式设计,教师既要利用课堂的部分教学时间,也要利用课下校园外的环境组织教学活动,还要寻求家长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配合与帮助。只有在多渠道整合下的綜合拓展活动才能够真正强化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 结语
要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多渠道整合优化,教师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现实的学习需求,为学生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案。在这一基础上,还需要实现自身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创新,通过多渠道练习模式、课堂教学手段、互动交流形式以及综合拓展活动等的整合来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发展与提升,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只有在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理念,强化自身教学能力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性整合数学教学,才能够打造具有更高教学品质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赵桂全.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3):46.
[2]阿拉腾其其格.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河北农机,2020(8):76.
[3]马申江.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浅析[J].现代农村科技,2020(3):56.
[4]夏文明.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误区及对策[J].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辅导版,2016(11):41.
[5]白丽琼.论小学数学教学的多渠道整合优化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23):58-59.
作者简介:郭闯燕(1988~),女,汉族,甘肃静宁人,甘肃省静宁县红寺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