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带来的感动总能直抵人心。奋力拼搏,方能摘取人生桂冠;敢打敢拼,才能享有成功荣耀。绝壁凿出“天路”的当代“愚公”、“逆风翻盘”的无臂考生、一年打卡图书馆1424次的复旦学子……他们生而平凡,却各自有光。他们是我们青年一代的榜样,让我们向这些平凡英雄致敬!
“移动的雕塑”青年抗疫突击队
——风雪中跌倒了再爬起来继续前行
自2020年12月22日大连海洋大学封闭以来,17名平均年龄只有19岁的大学生,第一时间自发组建起“青年抗疫突击队”,与大学生公寓的志愿者老师们一道承担起全力做好后勤保障的工作。2021年1月6日,大连普降大雪,学生公寓前的道路坡陡湿滑,抗疫突击队队员们用三轮车装满物资,送到每一个学生宿舍。他们每天早晨五点半就起床,为师生们配送餐食,17天来配送物资已累计十余吨。恶劣的天气、漫天的风雪,突击队队员们顶风冒雪,从不畏惧,为校园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青春力量。一群人,一车货,顶着风雪爬坡。我们能感受到天气的冰冷,更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炽热。
适用主题:勇敢;善良;不畏困难;担当……
运用示例:所谓勇敢,是不惧风雨,一寸寸坚定向前的步伐;所谓英雄,是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是一个个本来微小的个体,用英勇的灵魂为我们支撑起强大的盾。你看,那风雪中的坡道上持续前行的“雕塑”,是一名名来自大连海洋大学的青年抗疫志愿者,他们在寒潮中热血汹涌,他们在风雪中为隔离着的师生们送去最温暖的帮助。因爱而起,由心而发,他们是善良的化身,是勇敢的另一个名字。正如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那句“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一样,吾辈青年,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是民族明天的脊梁。吾辈青年,应担当民族发展之希望,应承接时代之重任。
陈旻
——52岁女人的8848米征途
陈旻,国家级媒体专栏作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曾3次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5次驾车进藏,穿越阿尔金山、可可西里无人区。她走得一次比一次远,一次比一次险,从结伴而行到一个人出发。52岁时她登上了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的山顶。她是队伍中第二个登顶的。珠峰顶是个三四平方米的斜坡平台,只能容纳五六个人,除了另一名队友,还有几个外国人,他们正在拍照。陈旻拿出准备好的七张红色条幅拍照,有送给赞助商、朋友的,还有一张送给自己,上面写着“2021年陈旻珠峰8848.86米。”拍完照,陈旻对着祖国的方向磕了三个头。此时,山顶上晴空万里,细碎的冰晶在空中飘舞,远处山脉错落排列,白云飘飘。“你今天成了。”陈旻在心里对自己说。她还刷了新纪录,是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的女性。
适用主题:奋进;拼搏;登山;征服;挑战……
运用示例:真正的伟大,不在于雄心壮志,而是在具体的事情上你做出怎样的决定。52岁的陈旻不断突破自我,登上了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的山顶,在地球最高点上拥抱了第一缕曙光,她用实际行动向人们展示了现代女性的自强不息:即使身有伤痕,仍然笃定目标迎难而上。
“网红保安”许文龙——学无止境
一年前,他是那个掌握15000+英文词汇量、轰动网络的北大“网红保安”,如今,他在工作之余完成了大学本科课程,并通过答辩即将获得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本科学历。最近,他又报名了注册会计師、民法典的网课。许文龙表示,自己不仅会好好工作,还会继续努力学习。他说学习是改变命运最廉价的方式。北大校园中像他一样爱岗敬业又勤奋好学的保安还有很多,他们用勤奋和毅力,证明了天道酬勤。他们用结果证明,不懈拼搏,努力终有回报。
适用主题:勤奋;努力;知识……
运用示例:“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网红保安”的求学经历感动亿万网友,但让人动容的不是苦难,而是苦难背后的坚韧与奋斗。放眼望去,像许文龙这样把握住学习这个改变命运的关键方式,最终重绘人生的励志故事还有太多。“清华厨师”家境贫寒无奈辍学,凭着挑灯自学考出托福630分的好成绩;山西大学的楼管大姐因高考失利与梦想失之交臂,用超人毅力读书奋进最终续写梦想;《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是位外卖小哥,他在送餐间隙读书背诗力克北大才子夺冠……他们的生活故事不尽相同,但都是靠着顽强不屈的精神,最终将自己活成了生活中的那道光,也激励了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
“无臂少年”彭超——双脚筑梦走人生
彭超,1995年出生,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人,6岁时不慎被高压变压器击中,失去双臂。彭超通过艰辛训练,学会了用脚穿衣、写字、上网,他用脚做题的速度不比正常人差。2015年高考,他以603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四川大学法学院。2019年5月16日,荣获全国自强模范。
2021年3月29日,彭超因研究生初试、笔试和面试成绩达到法学院录取分数线,顺利被同济大学法学院拟录取。
适用主题:励志;追梦;身残志坚……
运用示例:人生不会因为身体残缺而不完美,梦想之花不会因环境艰辛而不盛开。在信息爆炸让人们时常感受到人生虚无的时代中,是否还会有那样一个人,坚定地朝着心中的梦想灯塔前进。你看,从走出大山的“篮球少女”到如今圆梦同济大学的“无臂少年”,他们并没有因为身体上的不完美而自暴自弃,反而是将这些不完美当作激励,对生活燃起新的斗志与希望。人们时常感慨命运不公,却忘记有些人“生而不同”。他们用不完美的身躯,为人生圆了完美的梦想,为人们树立起热爱生活的最佳榜样。
“春运母亲”巴木玉布木——肩担生活,怀抱希望
2011年,一张照片获得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奖和第21届中国新闻奖,照片上是一位年轻的母亲,背上巨大的行囊压弯了她的身躯,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揽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温暖。抬头前行的年轻母亲面色红润,一双大眼睛坚定有力。如今,多年前那位 “春运母亲”找到了。见到巴木玉布木时,她笑得灿烂。她的身后,是刚刚建好的新房,钢筋水泥结构,结实的板材门窗。“住上这栋大雨漏不进去、寒风吹不进来的房子,小时候做梦都想。”正当巴木玉布木和丈夫打算重新外出打工的时候,村里的“精准扶贫”让夫妻俩看到了希望。她说,“无论生活有多难,我们都要勇敢向前。”
适用主题:坚强;平凡;热爱生活……
运用示例:生活不会因人脆弱而变得温柔,风雨不会因无处躲避而变得怜悯。不如做一个坚强的人,直面生活的不公与残酷,在叫嚣的风雨中坚韧逆行;不如做一个平凡的人,接受自己生而平凡,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的伟大。就像那张多年前春运时火爆全网的照片,照片中母亲的眼神坚定明亮。生活压弯了她的脊梁,但她双手依旧托举着属于她的希望。这位母亲巴木玉布木说,“无论生活有多难,我们都要勇敢向前。”如今,她的目光依旧笃定温柔,她早已靠着热爱生活与不屈服的精神,让生活之树开出花朵。
公益律师王惠
——分担弱者的苦难
寒冬清晨,天未放亮,王惠的手机就响了。打从做公益律师第一天起,她的手机就很少关机,即便是逢年过节或是三更半夜,也照接不误,“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求助电话”。农民工、弱势职工、妇女儿童……拨通这个电话,可能是某处“隐秘角落”里一个人、一群人的希望之光。
王惠的公益法律服务名声在外,从各地慕名找来的人越来越多。把自己逼出“三头六臂”的她意识到,不能靠单打独斗,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才可能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
2016年,王惠创办江西第一家具有公益性质的律师事务所,自筹资金组建了一支公益团队,继续免费为农民工服务。
2021年12月,第一届“新时代江西十大法治人物”颁奖典礼上,主持人这样评价王惠:“分担弱者的苦难,你用法律为他们代言,让甘霖抚慰沧桑,肩负起无助的期盼。”
适用主题:善念;拼搏;公益……
运用示例:着眼于弱势群体,重视任何一个求助电话,公益律师王惠将自己活成了他人的希望。其实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不幸者,幸运的人们、有能力的人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如此,人类才会福祚绵长,世界才会和平安宁。
(编辑:李跃)B071053F-FFEC-4FBC-9986-1D2660FD51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