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美育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2-07-02 09:24
邢台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育大学生课程

金 鑫

(蚌埠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

新媒体是一种数字信号和网络通讯组成的具有传播效应的媒介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的特点。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网络信息不断进步,新媒体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的组成,带来积极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发展价值。在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美育教育发展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想法,对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具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这一名词最早是著名的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展现的。上世纪中后期,前苏联教育理论学家德寥莫夫在《美育原理》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提炼出美育发展的原则、方法、任务及方向,提出了“美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精神丰富、道德高尚、体魄健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1]”的新思想。而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中,奥夫襄尼克首次界定了美育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2]。

在我国,早在先秦时期美育体系就已经出现在教育之中,并一直发展延续至今。营造良好的美育发展环境,可以净化孩子们的心灵,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全方位多角度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逐层渗透、逐步深化,切实激发当代大学生最深层、最纯真、最真挚的对“美”的感知、认可与升华。

一、当代高校美育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新媒体视域下,综合型人才成为了社会急需的重要人才。而美育教育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当代人群的素质发展水平与审美认知需求,与人类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在这种背景下,美育教育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但其重要性还没有被凸显出来。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主流力量,已在显示教学中发现,美育教育在当今教育体系中呈现出被忽略、被轻视的局面。在高校工作中,美育教育在综合素质教育的比重明显不足,当代教育与日俱增的美育教育需求与高校素质教育中美育教育现状之间的矛盾日趋突显。

近些年,美育教育在高校办学理念中的重视度与日俱增,但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经调查分析其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点(见图1)。

图1 高校美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群体自身审美认知能力水平相对较弱

“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法国著名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这样说过。所谓的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也是在寻求高校师生感知美、发现美的能力。

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表现出的审美能力处于表面阶段,对美的理解肤浅的停留在“好不好看”、“流不流行”的层面,对美的感悟与认知仅是单纯的看重事物的表面,严重忽视了事物内在的本质美,久而久之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独立审美能力。

大学生群体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对美的感悟、领会和传递的主观认知相对较弱,因新媒体传播范围较广,容易受到新媒体视域下一些不正规的自媒体、公众号等作品的影响,无法避免会受到新媒体中低俗、暴力、血腥等内容的干扰,带来不好的影响,形成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审美认知。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无法形成良好的审美认知,势必会严重制约着国民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高校美育课程设置相对不足,课程内容单一

美育课程的教学传授是高校美育教育的主要传递形式,通过合适的美育课程内容,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美育思维。但根据目前高校美育教育现状的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在美育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美育教学体系至今尚未完善。不少高校都出现了美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美育课程课时不足、美育课程内容设置混乱等问题,严重制约美育教育的发展。

部分高校在制定美育教育方案时,美育教育这门学科,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在大学生的诸多课程中,并且相关课程数目的开设相对较少,大学生群体中经常出现喜欢美育这门课程,但是因美育课程数量太少而无法满足学习期望的问题,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在目前高校美育教育现状的调查中,得到了许多学生反馈希望增加此类选修课数量的意见。

在美育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通常只有理论类知识和名画赏析类课程,缺乏实践内容,无法与大学生形成有效的课堂互动,授课过程单调乏味,无法提起大学生对美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美育课程过多的流于形式,授课内容陈旧,引用的名画赏析课程也多为经典名画类,如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约翰内斯·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文森特·梵高的《向日葵》等等,未结合现代艺术作品,讲授过程空乏无味,缺乏创新内容,理论性普遍缺乏实用性、创新性。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约束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式,禁锢了大学生群体的对美的感知、理解与探索。

(三)高校美育实践活动形式表面化

实施高校美育工作的途径众多,除了最基础的美育课程之外,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诸多形式都成为提升大学生审美意识水平的重要途径。在目前高校美育教育现状的调查显示,高校的文艺汇演和社团活动还是较多的,但是像书画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公益志愿者服务活动、美育讲座等其他类型的校园活动依旧较少,高校美育实践活动形式呈表面化,无法调动大学生对美育方面的积极性。

同时,在已有的美育教育实践活动实施中,缺乏专业性的指导,高校仅是举办了美育活动,几乎很少对活动的专业性和体验性进行深入探究,出现活动内容浅显、形式单一、呆板无趣等问题,模糊了美育的价值导向,无法通过校园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失去了提升大学生审美认知能力以及综合业务水平的机会,降低了大学生群体对美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丧失了举办美育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意义,严重阻碍了高校美育的健康发展。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美育发展困境出现的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审美认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作为现代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借助微信、QQ、微博、电视、广播、电影等传播媒介以直观形象、通俗易懂的表达形式获取讯息,给予大学生丰富的感性认知与审美趣味。随着通讯信息的多样性呈现,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审美认知力、感受力、创造力,影响着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向。

形式多样的传播途径可谓是把双刃剑,在传递讯息的同时,也传递出一些错误导向,误导大众审美、污染社会环境的信息。当代大学生群体还未完全建立理性的审美价值认知体系,对于不良的、庸俗的讯息无法做出有效判断,不能及时地从思维根源处拒绝不良信息,使心灵与思想在无形间受到不良信息的荼毒,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和价值导向的形成。

同时,当代大学生出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不理解、不认可,和哈韩哈日崇洋媚外等等一系列潮流性思想的转变,都是受到新媒体传播范围广的影响,产生了思维认知和审美认知较为缺乏、美学理论和个人价值观发生改变的结果,严重扭曲了大学生群体的审美认知体系的建立,阻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使美育教育的发展滞后。

(二)高校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审美认知的影响

高校教育作为国家培育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平台。在推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中国式教育体制下,高校普遍以灌输式的教授方式为主,传播美育理论知识,片面的将美育教育作为共性理念进行教育传导,自以为方便大学生群体了解美育的基本知识,但却忽视了美育教育的个性环节与突出问题,单一的美育教育途径不利于大学生审美价值的发展,无法提高大学生对美育学习的积极性,导致高校美育教育效果不理想。

大学美育教育的初衷旨在提升和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现阶段,当代高校最常见且常规的美育教育模式是以课堂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课程作为美育教育最主要的传播形式。这种教育模式无法吸引大学生对美育课程的好奇心,达不到使大学生高度关注的目的,课堂参与度较差,实际教学课程效果不佳。

当代大学生多以对其自身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注重美育的现实功效,当代高校将大学美育教育功能化,偏离了美育教育最初的教育理念与目标,阻碍了美育发展的现实功效。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美育教育方法与对策

蔡元培先生曾经这样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美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小觑,具有不可替代性。高校美育在人格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格养成的主要途径之一[3]。高校应秉承“以美育人”的美育教育终极目标,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适合当代教育的美育内容与形式、培养优质的美育教育师资团队、构建健康的美育教育体系等,这些都是提高美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构建全套系统的、多维度的美育教育体系,充分利用高校美育教育平台,将美育教育、知识教育、社会教育相融合,全面提升大学生人群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实现美育的终极目标。

(一)构建完善的美育教育课程体系

全面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单纯地培养学生某一专业领域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全面多角度的学科渗透,才是美育教育的理想教育模式。通过美育教学课程的改革,构建完善的美育教育课程体系,以全校学生为美育教学对象,通过课程改革,普及美育功能性的教学理念,丰富美育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数量安排。以提升高校大学生审美认知水平为源泉力量,始终贯穿美育理念教育思想,筑造审美品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为最终目标,切实的将美育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群里真真切切的将自身对美的理解与感知表达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二)“多元化”的美育教育模式

首先,从课程体系上来说,高等院校应建立一个综合的、系统的、有序的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升级传统教育,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教育模式[4]。培养方案制定时,建议采用公共选修课和公共必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进行,这样既保证了全校学生都可以学习美学课程,同时又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导向和审美需求进行继续研修。除了基础性的美育课程之外,在课程的设置上,可将美育与哲学、历史、数学等其他学科进行串联,让美育渗透在各个方面。

其次,从教学方法上看,美育的教学目标不单纯的让学生了解美育的基本知识,更多的是想让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知美、培养美、发现美、创造美。将课程中学习到的关于美的知识,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在美育课程教材的内容选用上,不光要学习国外的美学文化,还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使当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美育课程内容改革,带来现代化的文化冲击,在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呈现传统文化复兴。理论部分由浅入深,满足理论课程的实用性原则,坚持美育课程传授的实用性和可读性相结合[5]。

(三)组建思路新、特色优的美育教育团队

优良的教学师资团队是保障正常教学开展的最有利的先决条件,高校团队必须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美育课程的高质量实施。为人师表,教师始终是学生群体的效仿者和学习者。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多渠道、多角度的传达美育理念和美育思想[6]。

高校美育课程教师自身要具备深厚的美育知识和美育专业技能,更新美育课程内容,改善教育方法与授课形式,完善教学体系,把控好教学的每个环节。在闲暇时间可以选择合适的美育课程进修,丰富自身专业能力,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以保证美育课程能够高品质的顺利实施。

(四)营造“多样化”的美育校园活动

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开展多样化的美育校园活动,不仅仅代表学校办学理念,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所指,是高校美育文化建设的枢纽工程,是校园文化发展水平的中流砥柱。

高校是美育教育的前沿阵地,但开展多种形式美育教育,应全面兼顾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性格的产生与培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大学生群体审美形成的根基所在。同时,国家为大学生的美育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稳定的社会氛围和政治保障。因此,社会教育的根基、学校教育的指引加之家庭教育的疏导,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促进大学生美育教育的顺利展开。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提升学生的对美育知识的兴趣,在美育知识的熏陶学习,不自觉地将学生引入人格修养塑造的过程中。美育教育是一场长期的进攻战,在这场战争中需要我们每一位成员共同努力,要保持昂扬的斗志,将美育工作的每个细节都落实到实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猜你喜欢
美育大学生课程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