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莉,张安安,张远博,谢 敏,杨雨欣
(安徽建筑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讲话中强调,我国要持续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提高中国科技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以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为引导,带动全社会范围内的创新科技发展[1]。对于一个区域的创新发展建设来说,具有先进的创新发展理念是不可或缺的,但与此同时,也需要及时展开扎实的创新发展行动去实践理论内容[2]。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一直坚持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相辅相成的原则,持续不断在对创新发展体系进行优化革新,逐渐从最初的追求GDP快速增长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改革。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在创新省份建设过程中具有统领发展全局的重要作用[3]。多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创新指标从“单项争先”到“全面提升”,2020年安徽省在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中位居第8名,并且连续9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在创新平台方面,安徽省从“夯基垒台”走向“立柱架梁”,截至2020年底,共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210家,省重点实验室175家;在创新成果方面,安徽省从“跟跑并跑”变为“并跑领跑”,“九章”量子计算机、“墨子号”实验卫星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问世;在发展支撑方面,安徽省逐步从“要素驱动”转向为“创新驱动”,近几年安徽省坚持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融会贯通,省内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在循序渐进、日益壮大,至今全省共拥有建成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达20余家[4]。尽管安徽省的创新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旧是必须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此次问卷调查涉及范围较广,被调查对象相对分散,为节约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选择网络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形式来收集问卷。实地调研以走访为主,包括合肥市、芜湖市、阜阳市等,网络调查借助于调查网、微信、QQ等平台,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63份,回收率87.67%,从后期的统计结果来看,具有较典型的代表性。表1是调查创新型城市影响问卷的具体内容。
2.2.1 创新投入类影响因素调查
“国外直接投资”调查结果显示,近90%的群众认为国外直接投资对创新省份建设影响显著,尤其是认为极有影响的人群所占比重最大,可见吸引国外投资,保证创新投入量是十分必要的,国外直接投资带来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等都对创新省份乃至创新国家发展作用显著。“研发资金投资总额”调查显示,超过7/12的人表示研发资金投入总额对创新省份建设极有影响或有较强影响,只有4人表示偶有影响或毫无影响。除去人才、技术、政策等投入,资金投入总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投入力度,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新省份的建设速度和质量。“政府教育资金投入规模”调查结果显示,近99%的受访者认可了教育资金投入规模对创新省份发展带来的影响,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振兴的基石,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均有待完善,而青少年是区域创新工作的潜在力量,优良的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比重”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85%的人表示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比重对创新省份建设工作的影响显著,只有较少一部分人认为影响不大。由此可见,在安徽省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创新政策颁布”调查结果来看,在受访者中,所有人都对政府创新政策的颁布对创新省份建设工作产生的影响表示肯定,认为政府的创新政策对安徽省创新工作作用明显,政府的相关政策既是创新发展的保障,也指引创新工作的开展(表2)。
表1 创新型城市影响因素
表2 创新投入类影响因素调查
2.2.2 创新成果类影响因素调查
“高科技产品产值”调查显示,只有1.52%的人认为高科技产品产值对创新省份的发展偶有影响,绝大多数受访者相信高科技产品产值对安徽省开展创新工作意义重大。高科技产品产值既是前期科研工作的成果,也是新一轮科学技术研发工作的动力。“专利获批量”调查结果显示,有近50%的人表示专利获批量对创新省份建设影响显著,还有约45%的人也对专利获批量带来的积极作用表示了肯定。近些年我国专利获批量明显增加,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社会的科技发展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获批的专利不能只追求“量”,“质”才是发挥更深层次作用的要求,对专利的需求要从数量升级到质量。“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能力”调查显示,所有受访者都认为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能力对创新省份建设或多或少的存在某种程度的影响,对于一些暂时无法突破的重点科技,可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的经验技术,并充分消化理解再进行调整,使之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参考。“科技创新频率”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5人表示科技创新频率对打造创新省份只是偶有影响,占总比重的1.9%,但相信科技创新频率对安徽省创新建设存在显著影响的人仍超过98%,科技创新频率越高,创新成果越突出,人们对安徽省创新发展的自信心越强(表3)。
2.2.3 社会环境类影响因素调查
“公路交通便捷度”调查显示, 只有7个人认为公路交通便捷度对创新省份的发展偶有影响,占总人数的2.66%,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公路交通便捷度对安徽省的创新发展工作意义重大。公路交通越便捷,交通网越完善,各地区之间的生产要素流通就越高效,有利于各地区产业升级。“法制健全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有近1/2的人表示法制健全程度对创新省份建设极有影响,而认为偶有影响或略有影响的分别只有3人,仅占总比重的1.14%。虽然近些年我国法制健全程度有所提高,全社会尊法、守法的风气日盛,但少数人仍没有充分意识到法律存在的重要意义,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人均GDP”调查显示,只有极少数的人认为人均GDP对创新省份建设工作偶有影响,或者说影响不显著,人均GDP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根据调查结果发现,超过90%的人认为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社会环境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创新省份建设的关键因素。“环境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有41.83%的人表示环境质量对创新省份建设极有影响,还有近1/3的人表示有很强影响,这里的环境质量主要指生态环境质量,人类的生活依赖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部分,近97%的人对环境质量给创新省份建设带来的影响表示了肯定(表4)。
表3 创新成果类影响因素调查
表4 社会环境类影响因素调查
2.2.4 科教文化类影响因素调查
“互联网用户数量”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互联网的普及对创新省份发展影响深远,互联网是信息传输的桥梁,是大数据汇总的平台,互联网的普及率直接反映了区域的信息发达程度,必须加快完善安徽省的互联网普及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调查结果显示,有49.05%的受访者认为存在较强影响或者存在一定影响,但也有将近10%的人认为影响并不显著。图书馆是一个地区的知识储备,虽然大多数人对图书馆藏书量给区域创新发展带来的影响表示了肯定,但仍有不少人并不认可图书馆藏书的重要作用,安徽省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亟需扩大公共图书馆的影响力,呼吁广大市民多读书、读好书。“重点实验室数量”调查结果显示,关于重点实验室的作用,超过98%的人表示认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重点实验室数量对创新省份建设工作毫无影响。无论是由非创新省份向创新省份转型,还是创新省份的优化升级,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点实验室都是必不可少的。“产学研合作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产学研合作情况对安徽省的创新发展是有积极影响的人,约占总数的96.2%。企业的生产、高等学校的教育以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之间的合作交流,既是科学技术的实践过程,也是生产技术的提升过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各区域的产业升级、科学研究的实践与创新(表5)。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创新是安徽跨越式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5]。坚持创新发展,以现代化科技支撑创新省份建设,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科技创新在五大发展中的核心位置及其与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一体化关系,加速提升安徽省科技创新整体能力[6]。
浙江省2020年两会期间提出高能级创新平台是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短板,山西省力争在2025年前打造省内首批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大科学装置。为推进国家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建议安徽省发挥高能级“大国重器”的作用[7]。以国家实验室等创新主平台为基础,催生重大创新成果,并重组、提升、新建更多高能级大科学装置建设,形成科技“国家队”、创新“王牌军”,搞出更多“独门绝技”,实现并跑与领跑。
表5 科教文化类影响因素调查
培育壮大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新兴产业和以“大智移云”为牵引的未来产业。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中国(合肥)声谷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尤其对先进制造业意义重大。贯彻这一要求,建议安徽省对标浙江数字技术领先的优势,以“中国(合肥)声谷”为基础瞄准未来,全面促进5G网络、智能汽车智慧医疗等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中国(合肥)声谷”的品牌影响力,打造全球性地标产业。其中,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智能语音领域取得多项全球第一的成果,应加大科技研发、增资扩产力度,继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迅速做大企业规模、提升市场份额,真正成为顶天立地的创新型企业。
中部省份河南提出让制造业迈进产业链中高端和关键环节,湖南提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江西也正在重塑“江西制造”的辉煌[8]。建议安徽省对新能源汽车、显示面板等优势产业链,做到强链补链延链,不断提升其科技水平、产品价值和核心竞争力。巩固量子通信、超薄玻璃、陶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领先地位,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创新力度,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新兴产业。
实施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工程。安徽省已建立市、县领导会见或联系来皖投资的企业家投资人的顶格协调服务企业机制,极大推动了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双招双引”的发展。建议安徽省借鉴山东招商有效评估项目风险的经验,对投资巨大、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的高风险高科技项目启动技术尽职调查,聘请专业机构,由技术、管理、法律、财务、运营、大数据等各方面专家组成专业团队,围绕相关产品生产运营能力及发展前景、知识产权、技术市场潜能等多个维度对该项目进行专业调查、分析和评估,像X光照相机一样对项目“全面体检”,谨防高科技招商项目烂尾。
将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融入传统制造业,促进传统产业科创转型升级。从“刚性生产”到“柔性生产”,支撑以“大”“智”“移”“云”为牵引的现代产业体系日趋完善[9]。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推进“5G+工业互联网”,建设一批现代化智能车间,生产流程通过设定代码识别和数据存储系统,使相关工序被完整执行和记录,既节约劳动时间和成本,也便于问题排查追根溯源,形成相对成熟的现代产业体系。合肥联合利华工业园的产品生产从清理、装罐到包装等所有环节全程机械操作,无人工干预。
协调联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科创发展。合芜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应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研发投入,鼓励政府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以省自贸区为重点,与沪苏浙自贸区协同发展。芜湖市聚焦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制造,加快培育汽车及智能家电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互联网休闲食品、快递物流装备、航空装备等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微电子、新型显示、现代农机、增材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电线电缆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铜陵是安徽省重要的铜矿产区,为提升有色金属价值,提升能源利用率,铜的生产必须从高产量转变为高质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0]。
破除企业政策藩篱,为创新“增效”。为壮大从事前沿性科技研究的人才队伍,支持相关科研单位探索更加灵活的薪酬制度,坚持政策跟着项目走,把政策的“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制定针对性的财政政策,支持合肥自贸区定位建设。设立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基金,通过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合理流向片区重点发展产业,促进安徽省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突出税收政策引导,为创新“聚力”。用足用好地方税收立法权,体现安徽省特色,实现合肥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对集成电路企业,从重大项目扶持向全链条延伸,让集成电路产业享受到增值税留抵退税、进口缓征增值税等特殊性政策,做大做强集成电路产业。企业研发费用可在税前进行抵扣,固定资产如研发所需的仪器设备也可通过加速折旧政策减轻税负,从而推动企业加大设备投资,为创新“聚力”[11]。
搭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氛围。高质量推进高新区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聚力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创建数据资源流通空间,叠加使用并充分发挥数据资源的创新价值,建立更多属于安徽省特色创新改革成果。打造学术交流品牌,吸引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论坛在安徽省举办。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积极举办或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着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强化科技宣传,讲好创新人物和创业典型[12]。
强化绿色技术创新驱动。从工程技术角度,优化相关工艺技术,加快关键装备研制以应对重大工程,对回收利用率低或不能回收利用的废物,可开发利用封闭度高的涂覆技术,使污染降到最低。对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新产品、新技术,必须明确其知识产权,保证创新研发主体的利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通过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工程项目,将生产经验、发展模式、创新理念等进行推广示范[13]。相关部门要制订相对完善的节能减排政策,发挥计量、认证、竞争等多项监管职能作用,逐步更新企业中落后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淘汰过时的发展理念,并同有关部门加快修订能耗限额、能源管理等方面的节能减排标准。可协同控制的污染物和污染区域应注意协同治理,大幅压缩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空间。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大对生物质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推进皖北“喝上更好水”工程,聚力建设绿色发展新样板。
打造现代化美丽长江经济带。将长江生态发展摆在优先位置,及时有效的修复经济带环境,对长江沿岸实施分级管控,通过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对美丽长江经济带改造升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安徽省打造成为美丽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力量[14]。
打造“四链合一”的创新型人才平台。努力营造敬重人才、善待人才的环境,注重人才培养和吸引,为聚合全球人才创新资源创造条件[15]。建议借鉴江苏省“企业出榜、全球揭榜”的科研新机制,加强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持续深化“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探索实行“赛马”制,加快攻关跨学科跨领域科技体系,实现产学研用高效协同。对于重大成果,可根据不同阶段产出建立跟踪评估机制,再以阶段成果为导向,为系统设计或更新下阶段任务。深化改革科技领域管理机制,给予科研机构更加充分有效的发言权、使用权以及自主权,赋予创新人才更大的收益权和决策权。
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安徽省也可依托高校,通过与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多方合作,定向培养不同领域的创新人才,让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既为科研提供后勤保障,也为企业持续输送人才、提供高新技术产品。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重点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联合培养战略科学家“帅才”,由兼具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青年科技人才带领大家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16]。始终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报道科技人员事迹,弘扬科学家精神,让科学家的精彩事迹深入人心,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社会基础。
提高引才聚才能力。以创新高质量为目标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向长三角其他地区招才引智政策学习,吸引全球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拓展人才招聘途径,对于人才引进工作中的屏障做到及时疏通。鼓励优秀企业家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奖励科研成果。建议制定实施新一轮“江淮英才计划”,以“人才+资本”“技术+市场”“专业+产业”的引才模式,更大力度引进各类人才来皖创新创业[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