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康复仪辅助上肢机器人治疗偏瘫的疗效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2-07-02 07:13李华美郄淑燕
中国康复 2022年6期
关键词:上肢偏瘫康复训练

偏瘫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多由急性脑血管病引起,以同侧上下肢、舌肌下部及面肌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轻度病情患者尚可活动,但走路姿势存在异常情况,称之为偏瘫步态,而病情严重者可卧床不起,甚至部分患者彻底丧失生活能力

。偏瘫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与该疾病发生、发展等密切相关,而疾病诱因如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均可引起偏瘫,其中脑卒中是引起偏瘫的最常见病因,统计资料显示,约有30%~66%脑卒中患者可并发偏瘫

。目前,临床治疗偏瘫的方法多种多样,康复训练疗法中上肢机器人、多功能康复仪等,均是偏瘫康复训练的新型器材,可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改善

。本次选取136例偏瘫患者,研究偏瘫患者应用多功能康复仪辅助上肢机器人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36例受试对象。纳入标准:均经临床确诊为偏瘫;病程均≤3个月;无认知障碍;意识清晰;资料完整;知情同意;获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同时合并罹患精神疾患、恶性肿瘤、严重心肾等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及各种原因不能配合研究或中途退出研究的受试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

型上肢机器人治疗,以二维、三维任务导向,指导患者训练20~30

,每日2次,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监控,最开始由治疗师指导患者使用机器人治疗,待患者上肢有所改善后,指导患者独立完成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多功能康复仪,以患者实际病情为依据,指导患者采取不同模式,如平衡模块、肌肉协调模块、康复模式及本体感觉模块等,合理调节训练速度、幅度等,待患者逐渐适应后可适当增加难度,每次训练20

,每日2次。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以平衡模块的训练为例,使用静态平衡功能训练,在静态站立了解双下肢承重情况,同时观测患者在平衡平台上控制重心轨迹移动,做重心保持、重心前后、左右转移训练及单足负重训练等。训练中可根据患者障碍程度通过调整时间、速度等改变训练的难易度。

在之前的几个月里,S2一直在惴惴不安地奔向它距银河系中心最近的位置。这一过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极端环境下的引力行为,也为我们研究银河系大本营中的这个不可见怪兽的性质提供了线索。

1

3 评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治疗后3个月评估患者疗效,临床症状均消失,运动功能恢复为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运动功能明显好转为有效;此外,无效的判定标准为症状未见改善或加重,同时运动功能未见改善。研究中总有效率的计算:以(显效+有效)

样本数×100

为准。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治疗后1及3个月,以改良巴氏指数(

)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洗澡、进食等内容,分值0~100分,评分高低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成正比。③运动功能: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以上肢功能指数(

)和简化

-

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

-

-

)评估患者运动功能,其中

共计20个条目,分值0~80分;

-

量表包括抓握、反射活动、腕稳定性及上肢反射活动等内容,共计33个条目,分值0-66分;以上评分高低与上肢运动功能成正比。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且治疗后

-

评分均更高,提示多功能康复仪辅助上肢机器人应用于偏瘫治疗,可有效增强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促进患者及早康复。分析原因,上肢机器人是康复治疗的新型训练机器之一,作为高科技产物,可为患者提供任务导向性、重复性、高强度及互动性治疗,以客观监控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同时可对现实场景进行模拟,为患者提供目的性、功能性治疗

。其次,上肢机器人可设置不同力量辅助模式,以帮助患者完成各种模式如半助力、被动及阻力等上肢功能训练;此外,上肢机器人以电子技术为依据,对人体手臂活动进行准确模拟,为患者提供多关节活动训练,并帮助患者有意识对运动进行调整,以强化康复训练效果

。多功能康复仪是新型辅助治疗机器的一种,可为医师提供稳定且可控的3

平台,并为患者提供多种运动模式,促使患者以自身病情为依据选取模式进行治疗,患者站立于平台上,即可反复进行训练,以促进肢体感觉、平衡、运动及控制能力改善

2

3 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后,2组

-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

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

05)。见表4。

2 结果

近几十年来, 我国人群生活水平提高,随着这种改变同时可见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重大变化,其中一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引发了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状况,其中就包含脑卒中,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可见明显增高趋势,且发病人群趋向于年轻化。作为临床常见病,脑卒中包含出血和缺血性两大类,即脑血管破裂或者堵塞,最终均造成血液无法正常流入大脑完成生理需求,最终可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性损伤,其中又以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占比高达70

。多数脑卒中患者可引起偏瘫症状,患者常见上肢感觉障碍、运动功能等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往,临床多采用综合康复手法,对偏瘫患者实施治疗,但此类方法具有费力、耗时等缺陷,通常仅可一对一治疗,加上康复治疗师数量相对较少,多数患者无法取得规范、及时治疗,使得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多种新型康复治疗仪被广泛应用于偏瘫治疗,可满足患者对康复需求,以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2

2 2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1及3个月时,2组

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上升趋势(P<0

05),且各时间点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

05)。见表3。

3 讨论

2

1 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

06

、83

82

, P<0

05)。见表2。

早在2006年,郑大一附院神经内科就建立了河南省脑卒中数据库,目前已收录了8000余例。统计数据显示,仅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神经内科就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1024人,其中吞咽功能障碍者538例,占52.54%。

2.3 两组AECOPD患者血凝血因子检查结果 两组AECOPD患者血凝血因子水平比较,D-二聚体、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高切均有统计学差异,患者病情与D-二聚体、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高切呈正相关,见表3。

鼻内镜手术后,术后护理主要包括填塞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出院指导。患者鼻腔烧灼创面敷以涂好金霉素眼膏的明胶海绵,嘱咐患者明胶海绵可以保护创面,防止鼻腔粘连。明胶海绵可以自行吸收,患者无需将其取出。告知患者出院后需要规律服药,控制血压,根据心内科医生的建议积极治疗高血压,预防并发症。保持良好心情,避免心情波幅太大[5]。健康合理饮食,建议低脂低盐饮食,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清淡易消化的软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而引起再次出血。戒烟戒酒,不剧烈运动,注意休息[6]。由于老年患者记忆力较差,我们制作了鼻出血出院指导手册,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手术疗效。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系统细节包括可控且稳定的3

动态平台为使用不同的运动模式提供了可能,患者站立在平台上通过反复训练可以改善下肢的本体感觉、平衡能力以及核心肌群的控制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的异常步态。经过多功能康复治疗仪训练一段时间以后,患者前足的平均压力、后足平均压力及总压力值增加,说明患侧下肢的负重能力得到了提高,不再过多地依赖健侧下肢,还可以让健侧下肢有充分的时间迈步,增加了步长。另外, 多功能康复治疗仪减少了患者站立相的时间、提高了患者步行的速度。在改善脑卒中患者步态方面总体上优于传统的步行功能训练,因为其在相同的时间内仪器的训练频率高于传统治疗。使用中,患者不同模块的选择原则及模块的选择细则:可以单选,也可以在自病情允许和承受能力允许的前提下,多选模块。平衡模块、肌肉协调模块、康复模式及本体感觉模块均可单独或组合选择,同时合理调节训练速度、幅度等,并遵循逐渐适应后可适当增加难度的原则。

多功能康复仪可减少患者站立时间,并促进步行速度提高,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有研究发现,采用多功能康复仪治疗后,患者前足、后足平均压力及其总压力均增加,提示该种辅助工具用于临床治疗,可提高患者患侧下肢负重能力,无需过度依赖健侧下肢,为健侧下肢给予充足时间进行迈步,以增加步长,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改善。以多功能康复仪辅助上肢机器人,可起到协同作用,多功能康复仪指导患者采用不同模式训练,而上肢机器人可准确、真实模拟人体手臂,联合治疗可全面为患者提供多维度、多关节活动训练,进一步提高训练效果。针对偏瘫患者,由于疾病影响,患者肢体感觉功能降低,肌力、平衡能力均降低,肌张力升高,导致步行过程中左右脚步长出现一定差异,双足支撑时间过长,相较于健侧,偏瘫侧单腿支撑时间缩短。相较于上肢机器人,多功能康复仪辅助治疗在相同时间内训练频率更高,由此提高疗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多功能康复仪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偏瘫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应用上肢机器人治疗,但仅依靠多功能康复仪仍无法完全替代上肢机器人,两者有效互补才可全面改善偏瘫患者的功能障碍。

综上所述,多功能康复仪联合上肢机器人治疗偏瘫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1] 危昔均,韦亦茜,秦萍,等

基于沉浸式虚拟现实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康复系统构建及临床可行性研究[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11):1949-1952

[2] 刘敏涛,高志红

康复训练联合生物电干预对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41(1):56-57

[3] 冯岚

小组模式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手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3):505-507

[4]

,

,

,

[

]

(

),2018,97(48):

13387

[5] 胡洁,朱琳,刘霖,等

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研究[

]

中国康复,2018,33(6):448-450

[6] 毛媛,朱芸,张天照

早期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5):3-5

[7] 马玉萍,闫晓洁,李晓华,等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25-28

[8]

,

,

,

-

:

-

[

]

,2019,16(1):99-105

[9] 杨等,刘文辉,王丛笑,等

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14(9):447-449

[10]吕亚希,姚弘毅,王琳,等

神经松动术结合上肢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

]

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1):149-151

[11]荣积峰,丁力,张雯,等

康复机器人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25(6):709-713

[12]王晨,杨坚,王人卫,等

短期的太极拳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运动功能的

分析[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11):1322-1328

[13]舒国建,刘家庆,向云,等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临床对照研究[

]

中国康复,2020,35(7):339-342

[14]

,

,

,

-

-

[

]

,2018,10(2):223-231

[15]金静芬,李梅,陈圆圆,等

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康复护理方案的构建[

]

中华护理杂志,2020,55(9):82-87

[16]任毅,高俊丽

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在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障碍中的应用进展[

]

医学综述,2019,25(15):153-158

猜你喜欢
上肢偏瘫康复训练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老年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效果及临床意义分析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在脑卒中康复训练中的疗效观察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