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完成”教育,慢慢养出“胆大”孩子

2022-07-02 12:25席海燕
早期教育(家庭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亲亲银杏叶胜任

答疑嘉宾简介:

席海燕,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博士,从事幼儿教师培养、学前教育科研等工作。同时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通过家庭教育实践,对“观察、支持孩子”“父母的养育机智”等有持续研究。

家长,您好!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朝着成人期待的独立、自主、自信、胜任的方向发展呢?坦率地说,在您报告的这个案例中,孩子的所有行为其实是对爱的心理需求的典型表现。孩子其实是想要在这个行动与这个情境中真切地体验大人对他的爱,哪怕这一需要所引发的后果是把大人折磨得无计可施。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胆小”,并不是我们成人所理解与想象的那个“胆小”,而是孩子在渴求看得见、摸得着、感受与体验真切的来自于父母的爱。更进一步说,在孩子那里,胆小、躲避、依赖、撒娇等行为是孩子缺乏爱与安全感最本能、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表达。孩子的胆小并非意味着能力上的不足或情绪上的消极状态,而是孩子对爱的期许与呼唤。

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自我决定论,这一理论认为推动个体发展的内在动机主要有四个基本因素:爱、安全感、自主性和胜任感。如果孩子能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与肯定,那么他的内心就会有安全感。安全感充足的孩子会本能地、自发地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如此,孩子的自主性就出来了。感受到安全与自主氛围的孩子能专注于事物,执着于目标,努力解决问题,不断尝试克服困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的能力就得到了提升,胜任感也发展出来了。这又会让孩子去寻找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如此一来,他的自主性、安全感会进一步增强,进而表达爱的能力也会增强。反之,如果孩子对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孩子就无法心安地去探索周围环境,因而也就难以面对与解决遇到的难题,自主性与胜任感便失去了生发的根基。

总的来说,对爱的需要、对安全的需要、对自主的需要和对成就与胜任的需要都诉说着孩子当下的内在需要,这些需要联结着过去与未来。当下的“我”的心理需要受制于对过去经历的总结与判定,并指向对未来的期许。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当下的“我”是委屈的、不满的,未来的“我”也会围绕获得更多的爱而努力,而这种努力常常表现为别扭的、令成人不悦的行为。反之,当下的“我”是舒展的、满足的,未来的“我”也将会展现出正常的、自主的、胜任的行为。值得庆幸的是,孩子还能以胆小怕事、悄悄诉说、胡搅蛮缠的方式来表达自身对成人爱的期许与诉求,说明孩子的行为偏差并不算大。当孩子因需要久久得不到满足而对大人失去兴趣,以冷漠的方式对待成人,或漠视成人的回应时,这种偏差往往是非常严重的,其矫正工作也更难做。

那么,怎么做才能满足孩子对爱与安全的需要,从而把孩子原本应有的自信与胜任引出来呢?

一、用适宜的方式对孩子表达爱

爱孩子是每个大人都会的事情,但是当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之后,成人对孩子的爱的方式就会自动转换。在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成人会很自然地根据孩子的表情、眼神、动作、咿呀之语去理解孩子的意图与需求,并试图与之交流:“你想要这个小铃铛吗?小铃铛摇起来真好听,叮铃铃……哦,你有更有意思的玩法!来,玩给妈妈看看!”成人一系列的猜测、询问、鼓励都明确地展示了我们试图弄明白婴幼儿的需求与兴趣所在。但是当孩子步入幼儿期,并在幼儿期展示出他们的执拗、反抗、乖张、胆怯等一系列令人头疼的行为,成人对孩子的爱就不再像对待婴儿那样纯粹,这时的成人往往容易放弃那种为了理解儿童的需要与行为而做的努力,转而无意识地责怪儿童,并单向度要求儿童听从指令并服从于成人,如此沟通与交流便失去了爱的底色,而孩子恰恰需要充满爱的日常交流。

虽然您并没有具体描述孩子撒娇哭闹让大人拿梨的具体过程,但是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大人很有可能会有“你为什么就是不能自己去拿,别人谁谁谁早就会自己拿了”的心态,这种心态会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适宜的做法是可以这样回应孩子:“哎呀,宝贝今天变小了嘛,不想自己去厨房拿梨。嗯,偶尔一次这样没有关系,妈妈小时候也会这样,不过如果你想让我帮你去拿的话,你可以对我说‘妈妈,你可以帮我拿下梨吗?’妈妈可以帮你这个忙,不过妈妈有时候也会胆小,像今天妈妈就有些胆小,需要宝贝亲亲妈妈,妈妈才会有更多勇气呢。小宝贝今天是不是也像妈妈一样有点胆小不敢去厨房拿梨呢?如果是的话,妈妈给你一个亲亲,爸爸也给你一个亲亲,这样小宝就有了好多亲亲,好多勇敢,这样就敢自己去厨房拿梨了!”以上“假想式的”回应其实是通过对孩子内心需求的推测与把握而展开的应答,这一回应的展开逻辑是:认可与接纳孩子此时不勇敢的行为——这一行为是正常的,孩子你可以放心——如果需要帮助,要正确表达你的需求——妈妈可以帮忙,但是妈妈也需要宝贝的爱才会更勇敢——宝贝有了妈妈的爱也会更勇敢——梨子在等待宝贝的勇敢行动。这一回应逻辑充满了大人对孩子的交心,是用爱支撑着的交流,而不是应付孩子的撒娇哭闹,然后被孩子折磨到無计可施。

二、在游戏中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对于习惯躲在大人身后表达观点的孩子,仅仅靠语言上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观点与想法是难以促成孩子的自信表达的。但借助一些仪式性的、游戏性的方式则容易做到,因为游戏同时包含趣味与规则,趣味能让孩子想玩,规则则能对孩子提出要求与限制。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玩传球说话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大人和孩子面对面站立,持球一方要说一句完整的话然后把球传给对方,对方接到球之后同样需要说一句完整的话再把球传回给另一方,并且仅有持球的一方能说话,空手的一方要认真倾听对方的讲话。在这个游戏中,家长可以先对孩子说:“宝贝,妈妈今天听老师说你在幼儿园的时候看一片银杏叶看得很入神,妈妈很想知道银杏叶告诉了你什么有趣的事,我很想听,你可以告诉我吗?”孩子接球之后,或许会持球对妈妈说:“今天银杏叶告诉我,它刚从树上跑到了地上,然后就遇到了我。”说完孩子把球传给妈妈。妈妈接球后继续说:“哇,你今天好幸运啊,遇到了银杏叶,还和银杏叶讲了话,这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有的荣幸哦!”说完妈妈把球传给孩子,孩子接球之后也许会继续回应说:“真的吗?妈妈你今天有遇到和我一样幸运的事吗?”

在以上的“假装”对话中,家长可能会发现,这些对话里并没有促使孩子勇敢的话,而只是一些看起来比较琐碎的、甚至还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但是,在孩子眼中,他们的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具体的、拟人的。我们需要先恢复孩子表达的意愿和能够把话完整、面对面地表达出来的能力,因此以有趣的、轻松的方式和孩子一句接一句地聊天,是一个锻炼表达能力的好办法。沿着这一思路,家长还可以创设其他方式,比如家里可以择定一天作为家庭表达日,在择定的日子和时段里,每个人都到专门的表达角讲述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有意思的事,每个人讲述的时候其他人都认真倾听,每个人说完后其他人都鼓掌,做到台上无论讲什么台下都会报以热忱。久而久之,家长所期待的勇敢的、能大胆表达的、自信的、独立的孩子就慢慢长成了。

猜你喜欢
亲亲银杏叶胜任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亲亲你
与银杏叶的约会
银杏叶离天空很近
书的怀抱
金色的银杏叶
组织和团队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胜任力模型的“过度现代化”误区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