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飞龙
“前段时间半夜里突然肚子痛,我直接找村卫生室医生就看了,不用再忍着病痛跑到镇上或者县上看医生,省了很多麻烦。”自从村里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后,德阳绵竹市剑南街道柏杨村村民林寿先觉得看病方便了不少。
医疗资源匮乏、留守老人多、环境卫生差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基层。为此,德阳市加大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应运而生,与基层治理工作紧密融合,让群众切实享受集体化办医带来的实惠。
惠民机制让全民健康更有保障
“以前,村干部和村医会挨家挨户进行走访,探望生病的留守老人,但是只有村医懂卫生方面的知识。”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村民徐守峰说,“村医人手太少了,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村民。”
“推动全市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可以充分整合基层各方力量,最大程度调动和发挥乡村医生、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卫生专干、网格员、村(居)民代表等力量的协同优势,形成合力。”德阳市城乡基层治理促进中心负责人表示,建设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对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推动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的下沉具有重要意义。
“村级公共卫生委员会成立后,我们对接镇卫生院定期到村接诊,同时通过村医和医疗专家结对子,到镇卫生院顶岗学习,村里医生的技术提高了,设备药品齐全了,现在老百姓都乐意到村卫生室看病。”作为刚履职不久的公共卫生委员会主任,年画村党支部书记叶浩钧表示,以前,村上的药品种类少,诊断设备也比较落后,群众都不愿意来村卫生室看病。
“有了村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基层防疫工作更专业了。”“通过整合社区卫健志愿者力量后,基层防疫工作更扎实到位。”如今,在德阳市各县(市、区)的村(社区)不时能听到类似评价。
除了做好(村)社区群众的医疗服务,在疫情防控工作方面,公共卫生委员会也积极参与。罗江区依托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组建以“村(居)民小组长+志愿者”为主的网格队伍,发动2100余名志愿者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罗江区城乡基层治理促进中心主任李润说:“现在有专业人士指导,志愿者的工作质量明显提高。”
公共卫生委员会的设立,推动了基层治理向更专业化的方向升级。得益于卫生专业技术力量的提升,德阳市建立了村(社区)干部、驻村干部、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等为主体,基层志愿者多元参与的公共卫生服务队伍,有效筑牢了应急管理的基层防线。
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
“搞快,去晚就没位置了。”在绵竹市孝德镇年俗村,每周四下午都会有许多村民自带板凳匆匆前往村活动室。孝德卫生院党委书记、公共卫生委员会主任陈刚会到年俗村为村民免费开讲“健康书场”,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评书,从“开门七件事”讲到健康素养、疾病预防,增加村民的健康卫生知识储备,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在公共卫生委员会开展工作效果显著的地方,老百姓养成了早防治、听医嘱、不乱吃药的好习惯。什邡市洛水镇渔江社区党支部书记黄益成发现,很多村民开始调整饮食结构,积极参与健身活动,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大为降低。
这样的情况在中江县也不少见,据统计,中江县2021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至21.07%,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下降6.76%。“村级卫生中心的建成运行,疏通了卫生服务大动脉的最后一米。”中江县通济镇狮龙村党支部书记谢敬涛形象地说,只有让“毛细血管”也保持畅通无阻,“人体机能”才能正常运行。
此外,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开展服务的精准贴心还体现在对重点特殊人群的照顾上。在什邡市方亭街道鼓楼街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精准摸排出62位独居的高龄老人后,为每位老人落实了包括直系亲属、社区干部和志愿者在内的5名联系人,并为老人配置了随身携带的紧急呼救器。
“如果身体不适或者发急病,我一按呼救器就可以将求救信号同时发送给5位联系人,总有一位联系人可以及时收到信息。”74岁的老人房治林说。
在组建公共卫生委员会的过程中,德阳市还注重强化卫生专业技术力量。中江县统筹下派县、乡镇两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确保每个村至少有1名医务工作专业人员;绵竹市成立由23名流行病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采取技术支持、面对面培训等方式,定期深入村(社区)指导开展工作……
“有了专业医务人员指导,群众有病能及时治疗。”什邡市洛水镇镇长廖长兴很高兴,村(社区)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后,慢性病管理、老年健康管理等职能明显增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基本医疗服务。
“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建立,从体制机制层面实现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德阳市城乡基层治理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机制,提高重大疫情应对和组织协调能力、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扎牢扎紧公共卫生体系网底,不断推进健康德阳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作者单位/德阳市城乡基層治理促进中心)(责编/陈文娟)F80849DF-0E0D-4572-BCF0-165EECEBDB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