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视角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影响因素探索*
——基于山西侯马市三所中学的教师访谈

2022-07-01 01:37:42聂建文李志河
教育信息技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范畴编码中学

聂建文,李志河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602)

一、引言

教育部于2018年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1]。“行动计划”中提出“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要,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开展的主战场,构建教师视角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影响因素模型,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2.0建设,更好地实现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年轻”的课程[3],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各个地区、各个学校情况大不相同,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影响因素尚未有定论,缺乏理论支持。在实践层面影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因素有哪些?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者的教师最具发言权。因此,从具体问题出发,将山西省侯马市三所中学作为样本,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探究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现状和影响因素,以此来发现目前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从而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及研究提供参照。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不断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为更好地了解信息技术,各国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和研究。2016年10月,美国《K-12计算机科学框架》(K-12 Computer Science Framework)正式发布,其中描述了计算机科学概念和实践的基本集合,是美国新版国家计算机科学教育标准研制的基础[4]。中小学计算(Computing)课程于2014年开始正式在英国所有年级实施,经过五个学年的实践,将计算课程方案转化为现实,取得了较好成效[5]。2013年4月开始实施的日本高中“信息”课程包括“社会与信息”和“信息科学”两个科目,其信息教育课程目的更加强调信息科学与信息社会学对学生的重要性[6]。

(二)国内研究现状

虽然国内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其通过对各种理论的实践应用促进了理论发展。国内学者王佑镁构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7]。李涛和张莲探讨了英语师范生计算机兴趣、计算机焦虑、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态度和计算机自我效能对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兴趣的影响作用[8]。

综上所述,国内外通过理论、实践研究,促进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但有关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在文献探究的基础上,基于扎根理论构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影响因素模型,促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选取侯马市部分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自然情境中开展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第二阶段,在扎根理论基础上分析访谈结果,构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现状模型,这一阶段是研究的核心。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1967年由芝加哥大学的Barney Gla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 Strauss两位学者共同提出[9],其核心步骤包括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为提高质性资料分析的效率,本研究借助计算机辅助数据分析软件NVivo11开展研究[10],通过三级编码发现关键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依照结果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归因分析。

(二)研究对象

采用访谈法来取得相关资料和数据。依据研究目的,将访谈对象确定为高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于2021年7月对山西省侯马市2所初中、1所高中的访谈对象进行访谈。鉴于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复杂多样性,为使访谈样本具有代表性,选取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自不同的学校,最后获得4个访谈样本,其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2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2人,访谈对象基本信息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四、研究过程

(一)半结构化访谈

半结构化访谈指按照一个粗略的访谈提纲进行的非正式访谈。文章采用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方法,请访谈对象从自身角度、学生角度和学校与地市角度谈谈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面临的困惑以及希望获得什么样的支持等,与每位访谈对象的交流时间在30分钟左右(上下5分钟浮动)。

(二)访谈数据编码与分析

对资料进行编码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重要环节,对访谈初始资料进行整理与编码,可以保证资料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状况[11]。

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扎根理论的第一步,目的是从访谈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和范畴的操作化过程[12]。文章对原始语句进行分析,先产生初始概念,对其相同或相似的概念进行整理,摒弃出现概念次数较少(少于2个)的无效概念,然后依据各概念间的内涵关系将概念聚焦最终形成范畴,最终形成了24个有效概念和9个范畴,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开放性编码

2.主轴编码

扎根理论的第二步是主轴编码,其目的是从初始范畴中找出主范畴,以此将访谈资料中各部分之间的各种关系表现出来。总的来说,主轴编码就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并将资料重新组合到一起[13]。在主轴编码阶段形成了3个主范畴以及9个子范畴的主轴编码,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表3 主轴编码过程

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作为扎根理论的第三步,其目标是寻找核心范畴,核心范畴发挥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将其他范畴结为一体进行整体认知[14]。通过已提取出的24条初始概念、9个子范畴和3个主范畴在NVivo11中对主轴编码结果进行选择性编码,最终得到核心范畴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围绕这一核心范畴,分析其与主范畴之间的关系结构(如表4)。具体结构关系可以归纳为:教师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导、学生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主体,学校与地市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支撑,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发展的现状。

表4 主范畴之间的关系结构

4.理论饱和度检验

扎根理论强调从资料中产生理论,为保证理论的有效性,需要进行理论的饱和度检验[15]。本研究在编码第4个访谈记录时达到了饱和状态。为使研究更具代表性,又选择了2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饱和度检验。再次将访谈内容进行编码,但未发现新概念、新范畴,此外,概念和范畴之间也没有新的关系。说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涵盖内容被较好挖掘,因此认为达到了饱和度检验标准。

5.信效度检验

为尽可能避免主观因素对编码信效度的影响,通过三角验证法进行效度检验:首先,从教育信息化2.0行动出发,明确当前研究的理论背景;其次,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整理已有研究;最后,基于扎根理论开展程序化的编码过程,对范畴间的关系结构进行梳理。结果显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需要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学校与地市作为支撑的共同作用来促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因此,认为本研究通过了信效度检验。

五、模型构建与分析讨论

(一)模型构建

通过运用扎根理论的三个步骤(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以及选择性编码)的分析,以侯马市三所中学为案例分析得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影响因素,以此构建如图所示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影响因素模型。研究表明教师、学生和学校及地市3个主范畴是影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主要因素,教师在影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校与地市采取措施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学生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体,作为受教育者,其主体参与性推动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而且学生存在的问题可由教师引导解决,重要问题可向学校或地市反映,从而得到问题的解决;学校与地市是影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支撑,可为学生、教师提供信息化服务与支持,从而保障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二)模型分析与讨论

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影响因素模型”进行分析与讨论。

1.教师

教师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安排、职务和职业认同感三个方面。访谈发现,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主要教学安排有两部分内容,分别是上课安排和教研,上课安排、教研均聚焦为时间的安排,即上课时间安排和教研时间安排。无论是高中或初中,教研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高中的教研更加侧重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设计,初中则侧重教学方法的调整。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担任信息技术教师外,均有其它职务,主要原因在于相较其他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较高,同时,信息技术教师担任的电教馆的相关工作也为提高其信息素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将职业认同感理解为认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在访谈中主要体现为访谈对象的幸福感。不管是否有升学压力,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职业认同感都很高,兴奋指数和职业满足感也很高。

2.学生

学生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中占据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教材情况、教学环境和考试测试三个层面。教材情况在初中、高中有所不同,教材的更换有利于学生学习且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教学环境层面,笔者了解到高中学生的教学场所主要是信息技术教室,其他的有创客教育空间,但主要是校外培训。而初中学生的教学场所主要是信息技术教室,即机房,教学场所比较单一、传统。总的来说,教学环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为课程教学的发展提供软硬件支撑,对于主要利用软硬件作为工具来开展教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影响程度更大。

测试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在访谈过程中,笔者了解到高中学生的测试是平时作业,即开放型的主题,考试形式为期末考试,既考理论也考操作,且针对参加会考的高二学生,设有组卷系统。而初中学生平常没有考试,只有随堂打分和期末作品考核。对于初三学生,由于涉及中考,考试内容以中考题为主。

3.学校与地市

学校与地市通过提供教学资源、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视以及开展教师培训来影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访谈过程中发现,初高中均把教材作为教学资源之一,不同之处在于高中有学校提供的资源平台可供使用,有一定的确定性;而初中的主要教学资源来自于生活中的素材,教学资源与高中相比更加丰富。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访谈对象提到初中信息技术由于是中考科目,因此学校与家长相比之前而言,更加重视信息技术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学。示范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状况相对较好。

就教师培训角度而言,无论是初中学校还是高中学校,都有教研培训。教研培训中各信息技术教师会根据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备课情况及课程安排等情况进行研讨培训。例如,侯马市每年有一次暑期初中培训,而临汾市及省里每年都会针对高中及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举办相关培训。学校与地市为了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会为教师提供各式各样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素养。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作为主导的教师、作为主体的学生以及作为支撑的学校与地市。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有其鲜明的特征,教师能否起到主导作用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成效,因此,建议信息技术教师有合理的教学安排,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其他职务提高信息素养,妥善处理多样化的职务之间的关系,继续保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热情,获得最优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体。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中主要体现在教材情况、教学环境和考试测试三个方面。教师应基于教材版本,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其次,教师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环境教育学生,体现出丰富性、个别化。最后,考试测试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可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试题难度区分度来合理设计考试测试题目。

学校与地市基本上是一个独立而封闭的小社会,可以通过给予教学资源、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及开展教师培训来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发展。在教学资源上,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样化的资源供学习者选择,使得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重视程度方面,可依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现状,将重视程度向信息技术课程倾斜,在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的基础上,促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沟通、交流。在教师培训方面,提供丰富的教师培训机会供信息技术教师选择,提高培训质量,满足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

六、结语

以山西侯马市三所中学为研究案例,文章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在理论上完善了相关内容的理论体系,深化了相关研究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实践方面,文章基于教师视角构建出包含教师、学生、学校与地市三个主要因子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影响因素模型。但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资料获取相对匮乏以及参考样本有限,没有进一步对更多的案例进行研究和探讨,研究结论只能大致描述国内普通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因此,笔者期望更多的研究来关注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进行更为扎实、可靠的案例研究,以提出更具普适性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

猜你喜欢
范畴编码中学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电子制作(2019年22期)2020-01-14 03:16:24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在多解中学创新
Genome and healthcare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