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宣传关键时段互动应对策略研究*

2022-07-01 10:03张正霞谷利国杨顺达
地震科学进展 2022年6期
关键词:热点新闻防震减灾

张正霞 谷利国 杨顺达

(山西省地震局,山西太原 030021)

引言

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是争取社会支持、社会公众普遍参与、增强社会防灾减灾心理素质最直接的手段[1]。2022年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近年来,地震行业开通政务新媒体,向社会公众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地震应急避险技能,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对地震系统关键时段媒体运营情况的跟踪分析和实测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单位存在 “僵尸发布” “以我为主” “拿来主义” 等问题,缺乏对公众的感知与应对。有时也通过测评答题、问卷调查和有奖竞猜等形式与公众开展互动来吸粉,但由于主办方未能在第一时间采取积极有效的互动应对措施,待活动结束之后就很快掉粉。不仅没有扩充粉丝,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公众并未获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实际掌握能力,也不知道公众最需要的是什么。在关键时段,公众会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地震部门互动,做好此时的留言回复,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始终给公众以正面、科学的解释,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安抚公众心理的作用;另一方面,可拉近与公众的心理距离,获得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理解、关心与支持。同时,也能在与公众的交流沟通中获取公众确实关注的地震知识与内容,为后期创作指点迷津。最终希望通过良好的互动体验,达到防震减灾宣传的应有效果,切实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技能,实现地震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共同建设平安美好家园。

1 相关术语界定

由于防震减灾工作的初衷是服务民生,地震新媒体的诞生必须紧紧围绕 “为民服务” 的根本宗旨。在日常的防震减灾工作中亦是如此,而在关键时段则更应该体现防震减灾工作以 “网民” 为中心的必要性。邹文卫等[2]提出地震流言流传时期、发生有感地震或破坏性地震、或受到邻近地区地震波及造成公众心理恐慌的时期等均作为特殊时期。在本文研究中,关键时段是指地震系统防震减灾宣传的特殊时期,在 “地震预警” 项目建设时期、地震系统召开重大会议之际的热点新闻期,地震发生后的地震应急期间及由地震引发的舆情期。此时,公众会对这些事件、信息比较敏感,在官方平台留言进行询问、了解地震工作进展、震情、灾情和应急救援情况,如果能够抓住此时的黄金时期对公众及时精准地报道发布信息,恰如其分地回答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一定能与公众开展良好沟通,稳定公众的心理恐慌,获得公众的认同感。综合以上分析,关键时段可分为特殊的常规时段、地震热点新闻期、地震应急期和涉震舆情期。

1.1 特殊的常规时段

特殊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不同于同类的事物或平常的情况。这里特殊的常规时段是指每年在日常宣传时段内具有固定宣传周期和重大策划的地震纪念日,专指5·12、7·28和国际减灾日期间(图1)。这些时段作为宣传的常规时段,有其特殊的纪念意义。为最大程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使更多公众掌握地震应急避险技能,地震系统会通过有奖答题、问卷调查、视频播放和科普宣讲等多种形式,向全社会普及防震减灾知识。通过近几年对这3大时段的跟踪分析,可以得出,公众通过良好的互动式体验,在活泼生动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

图1 特殊的常规时段Fig. 1 Special regular time slot

1.2 地震热点新闻期

一般来说,热点新闻指的是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力和感染力的社会问题以及社会现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国家大事。地震热点新闻期是指每年在地震系统召开的重大会议、地震重大项目工程的施工建设和地震科研取得最新研究进展之际,公众对于这些事件的热议、讨论或对地震事件影响的关注。比如,公众对于地震预警工程的热议,还有关于地震速报、地震预报的讨论。

1.3 地震应急期

地震应急期是指在每一次有感地震或破坏性地震事件发生后,地震部门按照各自的地震应急预案启动地震应急响应,有条不紊地开展地震监测、灾情收集、网络宣传和现场救援等工作的时期。此时,由于公众对地震本身的关注度较高,急需了解相关的震情、灾情和救援情况,他们会从新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中获取有关情况。

1.4 涉震舆情期

涉震舆情是较多群众关于地震信息的传播、言论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恐慌情绪在网络的蔓延。涉震舆情期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主要指一段时间内,公众通过网络传播大量关于地震的不真实信息,或是地震三要素十分精确的地震在网络的蔓延,还有在地震发生后,公众对于地震事件信息的过分渲染。由于涉震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需要地震部门密切关注,也需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2 关键时段互动必要性

新媒体平台自身具有强大的互动功能,广大网民已习惯通过这些 “草根化” 平台发表己见,畅所欲言。从网民中博采众长,集思广议已成为地震行业新媒体运营必不可少的支撑手段。有专家认为,今后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发展方向应遵循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这个模式体现了大众社会传播的特点,即传播是在一定的场域中进行的,而且是双向的、互动的,彼此相互关联的、作用的[3]。

2.1 用户是互动的核心

通过对新媒体发展趋势和地震系统新媒体运营情况的跟踪对比分析,可得出当前地震政务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律: ① 省级实现全覆盖,31个省级地震局均开通了政务新媒体; ② 关注人数持续上升,截至2022年1月,地震行业已有17家单位开通了抖音、快手短视频和今日头条等,关注用户也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今天的几十万人; ③ “数字化” 和 “移动化” 是新时期宣传教育受众群体的显著特征,针对受众的这一特征开发生动、形象的数字化宣传资源,可以显著提高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减少大地震、特大地震等重大灾害对人民群众造成的伤害[4-6]。网民阅读习惯的改变为政务新媒体的传播带来巨大活力,为赢取民心创造了良好条件。

2.2 发布主体的工作需要

中国地震台网最早于2011年开通运营微博,继微博之后,陕西省地震局于2012年开通运营微信公众号,河北省地震局最早于2019年开通抖音短视频,随后其他省局陆续开展短视频方面的尝试。

在2021年5·12期间,安徽省地震局联合新浪安徽共同开展 “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 防灾减灾宣传周有奖知识竞答活动。活动凭借新浪安徽媒体的影响力和其丰富的媒体经验、品牌优势,以微博矩阵、互动H5答题、微信朋友圈等时下热门推广的形式,借助新浪网+微博双平台的影响力开展推广活动(图2)。答题H5页面浏览量累计达162万次,参与答题47.7万人次。可以看出,平台的用户参与度和互动性才是衡量传播有效性的标准。

图2 安徽省地震局5·12知识竞赛Fig. 2 5·12 knowledge competition of Anhui Earthquake Agency

在地震热点新闻期,网络上有许多关于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的热议。根据网民的真实需要,各省局纷纷应用新媒体平台,正面传播地震预警、地震速报和地震预警的科普知识,始终给公众以科学的解释(图3)。

图3 各省局地震预警宣传掠影Fig. 3 Snapshot of seismic warning propaganda of local earthquake agency

2.3 受众客体的心理需求

现在的新媒体具有强大的互动功能,广大网民纷纷应用这一平台功能发表自己的言论与看法,力争自己与主体宣传方的平等地位,维护自己的合法话语权。2020年2月26—28日,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连续3天发生4次2.0级以下地震,驻地有些居民震感明显,引起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纷纷在山西省地震局政务微博后台留言,询问当地地震情况及未来趋势。面对地震舆情期的公众,山西省地震局官方微博、官方微信迅速发布了 “3天4次地震来听答疑解惑” 的信息,及时平息了此次舆情事件(图4)。

图4 地震舆情期正面宣传Fig. 4 Positive publicity during earthquake public opinion period

传统媒体只有主体地位,对方在接受信息之后的反应与感知无法获知,忽略了对面公众的心理感受的表达。新媒体在自身设置和功能上更加完善,建立起了公众表达自己心声的桥梁。特别是在宣传的关键时段,网民激增,有大量的评论、点赞、留言和转发,更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而新媒体的功能恰巧为此铺平了道路。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就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各地关于地震的谣言也纷纷在社交网络上发酵。中国地震台网和四川省地震局速报迅速发声,称看到此类消息时,要保持清醒,不要人云亦云,以免引起恐慌,不信谣,不传谣。地震发生后,民众存在一定的恐慌情绪,四川省地震局迅速反应,充分应用新媒体全面报道,向民众传递震情灾情,实时追踪地震应急工作进展,对社会公众舆论进行正确有效引导。

3 关键时段互动策略

在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中,需抓住一些关键时段的黄金期与公众开展互动,巧妙应用科普宣传策略,引导公众积极、正确地参与防震减灾工作。

3.1 常规宣传寻找创新

我们可以对每年3个特殊的时段进行统一宣传互动规划,确定一个总的宣传主题,避免了宣传的重复性和盲目性。大的互动主题为 “防震减灾,人人有责” 。下面叙述3个常规时段具体的分主题之下的互动策略。

(1)5·12期间

第一时段主题为 “以史为鉴” 。鉴于目前网民对于短视频的喜爱,可把汶川、唐山等大地震做成短视频,视频里不仅要有当时大地震的动画,更为主要的是,还要有这些大地震的历史知识梳理和经验总结,可穿插应急避险常识,教给公众正确的避震方法。同时,结合在特殊的常规时段开展的线下宣传活动,把这些宣传资料做成光盘,在活动现场分发给公众,让他们长期保存,随时观看学习,牢牢掌握防灾避险知识与技能。

(2)7·28期间

第二时段主题为 “以史明理” 。在公众对历史地震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可采取综合手段,避免过去那种只举办一种互动的弊端。在唐山地震纪念日期间,可开展 “防震避险正确做法” 有奖问答。之前一直停留在文字游戏上,都是通过语言来开展问答。现在不妨通过制作动画视频,如,通过在汶川地震中错误的避震方法视频来让公众回答正确的方法;同时,在此期间,还可以向公众发放电子调查问卷,征集公众对次年宣传周的主题,以便拓宽思路,吸引网民的关注与支持。

(3)国际减灾日期间

第三时段主题为 “以史共建” 。在国际减灾日期间,可与气象、地质、水利等部门联合,对多灾种进行共同防御。地震发生后容易引发次生灾害,可发生火灾、水灾和泥石流等,因此,需要公众掌握正确应对次生灾害的避险方法。借助权威的部门共同发声,实现地震部门不是单打独斗搞防震减灾,而是全社会在共建共治共享。

3.2 热点新闻持续跟进

热点新闻期分为地震系统策划的重大会议、活动或社会服务工程的热点新闻期和行业外的重大事件产生的热点新闻期。

对于第一类地震系统自己设置议题的热点新闻期互动,可在事前做好充分准备,制定宣传互动计划,通过主动设置互动议题的方式分阶段开展宣传。以预警工程项目为例,在启动阶段,可通过新闻发布会、系统内宣传平台等渠道同步开展宣传,将预警工程的顶层设计、具体实施计划及建成实效及时与公众分享,形成一个全媒体宣传矩阵,让政府和社会公众了解、理解和支持预警工程,为预警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在实施阶段,可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通报最新进度,通过科普绘图、小视频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和普及地震预警的技术原理,强化预警工程的社会意义;在完成阶段,可抓住某次真实地震发生后的宣传关键期,宣传地震预警取得的实际成效,还可通过一些深度的专题报道或综述报道,回顾总结国内外地震预警的发展历程等。2021年5月21日21时21分、48分,云南大理州漾濞县连续发生5.6级、6.4级地震。震中附近的云南、四川地区开通了地震预警功能的手机、电视、 “大喇叭” 等发出预警,中国地震预警网大陆地震预警中心也第一时间通过近50个政务和媒体微博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还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国家减灾中心、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等同步提供了预警信息。公众获此信息后,第一时间开展应急避险,减轻了地震灾害损失。与此同时,地震预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产生一些相关的热点新闻,如预警信息发布的速度、准确度、覆盖人群的广度等,以及预警盲区的问题,这些新的挑战需要科技人员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宣传的及时给力。在预警信息发布方面,因预警终端数量有限,对可覆盖范围造成影响,可通过农村广播、手机APP等新的方式弥补这一不足,此时的互动宣传就更需要及时跟进,可通过开发一些小游戏的方式向公众模拟预警信息的发布,使公众了解预警信息的发布及应该采取的科学措施。

对于第二类,要做到随机应变 “蹭热点” 。从热点新闻中寻找切入点,把防震减灾工作想要宣传的东西搭乘热点新闻一起宣传出去。但要注意两点: ① 切入点要准。如面对北京大型机场建成这样一则热点新闻,切入点就落到机场建设中运用的减隔震技术及机场的抗震能力上来,这样的切入点就比较自然;反之,一些生硬的关联和转折过渡则会引起公众的不适,不仅起不到好的宣传效果,甚至还会引来不必要的争议。 ② 速度要快。网络环境下,一个热点新闻是存在最佳 “消费期” 的,因为很快就会过了 “保鲜期” ,被另一个热点所取代;如果 “蹭热点” 的速度不够快,也不易在信息量巨大的网络信息里激起防震减灾宣传互动的 “水花” 。

3.3 应急期深入民心

突发性地震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在社会上形成极高的关注度。其中,地震部门在应急处置中,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开展科学的地震应急新闻宣传工作,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尤为重要。

地震发生后,社会公众会很快应用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询问震情、灾情和地震应急救援等情况,如未能抓住此时的 “黄金” 宣传期对公众开展宣传,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地震舆情。此时的地震部门应主动出击,积极开展正面回应,迅速对地震参数、救灾情况进行实时发布。在地震应急期,要及时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主动与网民交流,深入广大网民心中,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关注焦点。对于公众反应较多的持续时间较长的询问,工作人员可统一回复或有针对性地制作一期科普宣传作品来进行宣传,达到缓解公众焦虑和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在地震应急期,会出现网民询问的空窗期,针对此种现象,地震部门可采取提前出动的方式,将平时备好的地震应急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教会公众如何开展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的技能。由于此时公众的特殊心理状态,发布方可采取蹲点服务的方式,随时关注后台公众的动向,积极及时回复公众留言,与公众一道平稳度过地震应急期。

3.4 涉震舆情科学处置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具有快速的特点,网络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网络舆情危机会随着人们的转发而迅速扩散,如果不及时解决会使政府形象严重受损[7]。涉震舆情的爆发不确定性高,涉及面广,轰动性强。

3.4.1 加强舆情监测,早发现、早处置

对监测到的涉震舆情信息要及时按照预案采取控制措施,比如,对网络过激言论、不实信息或行动性内容及相关链接及时删除,并会同相关部门有针对性的对网民开展正确引导的宣讲或回应工作,减少群众对事件和政府态度的误读,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事先防范、有效应对的作用。

3.4.2 有针对性的开展舆论引导

把引发涉震舆情事件的网络话题变成 “死火山” ,阻止诱发新的网络话题或反复出现类似网络话题。对于在新媒体平台监控到的涉震谣言,地震局要首先应用各类平台进行澄清解释,维护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可将平时备好的应对地震谣言的科普素材加以发布,以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与公众开展交流,并安排专人在后台进行新一轮舆情的监测统计,以义正言辞的方式对谣言各个击破,保持清朗的网络空间。

3.4.3 做好舆情传播规律分析

在涉震舆情处理结束后,可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总结,对公众的言论频次、舆情产生的特征、发展态势和传播规律进行分析,为下一次舆情应对提供坚强保障。

4 结语

在防震减灾宣传的关键时段进行有益互动可以有效化解公众内心的疑虑,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通过对地震政务公号的跟踪发现,存在一些 “僵尸” “睡眠” 账号,还有些公号对于公众的留言、转发、评论和分享毫无感觉,不理不睬,熟视无睹。因此,要想更大范围的传播防震减灾成果与知识,赢得公众信赖,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公众心甘情愿地 “追捧” ,落实为民服务的理念。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防震减灾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扬州市全力做好防汛减灾准备工作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社会热点新闻全媒体融合报道的实践和启示——以东阳日报关注横店通航发展为例
家庭防震
机械手表中的防震器
做精做深热点新闻,提升地方媒体影响力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