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芳 王留山
摘要:焦作市是郑州都市圈发展最先确定的中心城区之一。分析焦作市融入郑州都市圈的机遇和挑战,以及面临的问题。从产业升级、文旅融合,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提出发展新思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瓶颈问题,加快融入郑州都市圈。
关键词:焦作市 ;郑州都市圈; 融入路径;对策
2021 年底,河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了“1+8”的郑州都市圈雏形。郑州都市圈由原来的“1+4”拓展为“1+8”,进一步将洛阳等纳入其中,将形成一个总面积5.8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70万的郑州都市圈。2022年初,《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 年)》正式确定优化重塑郑州都市圈“1+8”空间格局。
焦作作为郑州都市圈中重要的中心城区之一,与郑州地缘相连、产业相关,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推进郑焦融合发展,对于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级、推动郑州都市圈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带动中原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郑焦有关发展政策让焦作优势更加凸显
(一)区域一体化大势所趋
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支撑经济增长的主阵地和主平台。推动郑焦一体化发展,是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的重要举措。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 年)》《郑焦一体化发展规划(2020-2035 年)》《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年)》《焦作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相继出台说明区域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二)重大国家战略利好叠加
随着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为两市交通共网、生态共治、产业共兴、设施共建、合作共享提供了广阔的改革创新空间和深远的协同发展红利,为郑焦一体化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三)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动力结构、供需结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既对两市缩小地区差距、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两市强化在空间、产业、交通、生态、功能等方面的对接融合注入了新动力。
二、焦作融入郑州都市圈的困境分析
(一)相向发展支撑不强
阻碍两市经济社会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行政壁垒仍未完全打破,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无序竞争现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分工配套、城市功能互补的协同优势。
(二)协同发展机制不活
两市间协调联动不足,尚未形成顺畅持续的一体化发展沟通协调机制和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协同发展机制,在战略规划、资源要素、公共服务等方面亟待强化高效对接,在黄河文化传承弘扬、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亟待形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格局。
(三)行业或地方暂时性收益减少引起的阻力
焦作融入鄭州都市圈的基础首先是交通融合和文旅融合,区域之间车辆通行费的减免、文化旅游景点门票的降低或减免从浙江杭州市减免景点门票费用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看出是必需的,由于牵涉行业或地方收益,阻力是一定的。
(四)投资资金的短缺造成计划的推迟或搁浅
相关规划的实施,交通基础设施、产业提升、文旅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融资难、资金不足是项目发展的短板,也是融入都市圈的瓶颈所在。
(五)人才战略计划有待改进
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其动力来源是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提拔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是门大学问,与城市生活环境、创业科研环境等的改善密切相关,相关政策有待改进。
三、郑焦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
(一)树牢新发展理念
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从资源依赖型、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中走出来,拉高标杆标尺,找定位、明差距、定方向,坚定依靠创新驱动转型,依靠人才支撑强市,以特别能战斗、特别敢创新、特别重落实的精神状态和奋进姿态,走出具有焦作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二)编好国土空间规划
坚持省市县乡四级同步,主动融入、深度对接郑州都市圈建设,以前瞻30年的眼光高标准推进规划编制,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实现城乡统筹、市域一体。
(三)做强主导产业
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聚焦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优化资源配置、产业布局,推动上下游、供应链产业链有机整合、有效衔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块状发展态势,发挥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既要抓好大型装备生产,又要注重精密仪器研发,为实施换道领跑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四)提升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站位郑州都市圈建设全局,谋划焦作交通体系建设,重大项目一体启动、一体推进,拓宽对外交通交流通道,畅通经济要素流通通道,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巩固提升发展优势。
四、焦作加快融入郑州都市圈的路径与对策
(一)整合提升文旅品牌
文旅品牌的目的是吸引客流量,使更多的人陶冶性情、所幸有所收获,服务水平是关键。减免或降低通行费、门票价格,提供便利的交通服务、旅游服务,全心全意为游客着想,让客人舒心消费是吸引客源特别是千万郑州市民的重要手段,也是繁荣区域第三产业的路径。依托云台山和太极拳两大世界级品牌,联动嵩山、少林拳,抢抓郑州都市圈互补优势,高标准编制“两山两拳”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带规划,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山地景区、世界级“中国功夫”交流展示区。同时,焦作要精心做好“文化旅游+”大文章,落实相关规划,把重大项目作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主支撑,谋划实施文旅项目。
持续优化焦作文旅发展环境 去年,云台山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857万人次、增长10.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0.2亿元、增长11.5%,全市文化旅游业实现健康稳定发展,总体呈现出“好、全、特、优、高、快”的特点。但离规划目标还有很大距离,需要进一步细化落实焦作市出台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方案,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监管工作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努力完善文化旅游基礎设施,大力开展主要旅游线路沿线风貌集中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完善旅游咨询服务网点,建成智慧旅游大数据、监督管理、全域营销、公共服务“四个平台”,继续保持焦作市“智慧旅游”领跑全国的态势、珍惜旅游局的“厕所革命先进市”荣誉。
(二)共同推进精耕细作等精神文明建设
“地理标志产品”温县铁棍山药种植面积达3.3万亩,年加工销售怀药产品18万吨,50多种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温县铁棍山药之珍贵,还在于科学种植、精耕细作,拿采收果实来说,要开挖宽60厘米、深近200厘米的深沟,需要熟练的挖掘人员,稍有不慎就难采到完整的果实,种植采摘烦琐复杂。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人工精耕细作的场景会消失,很快被现代科技代替是必然的,及时建立温县铁棍山药农耕时期农事体验中心,在全省乃至全国大力宣传、传承这种“精耕细作”精神势在必行。
(三)提升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力度
城市的融合首先是交通的融合。焦作市将构建“环线+直达”的快旅网络:依托呼南高铁、郑洛城际、新开城际、新焦城际等,形成都市圈城际旅游环线;依托郑焦城际、焦作市域(郊)铁路网,串联焦作北部山区和南部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形成市域轨道旅游小环线。同时,将闲置的焦作北站开发为特色铁路主题公园。以焦作北站停用的接轨专用线为延伸,利用短距离专用线开发约1公里的慢行廊道;利用长距离专用线开发长度为4.5公里的“工业足迹号”旅游小火车,以朱村站为起点,沿线串联森林公园、朱村矿工业遗址、生态植物园、王封矿工业遗址,到达终点李封矿工业遗址。
(四)继续优化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做强主导产业
推动孟州省级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武陟等产业集聚区创建省级高新区,推动氟基功能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上升为国家级中心。推进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建设国内一流开放性公共研发平台,支持河南理工大学等本地高校院所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实验室,支持建设健康元生物医药研究院,落实这些具体产业措施,提升焦作的城市能级。
(五)提升人才战略、建设多元化融资渠道
创新发展,人才是关键,要以事业留人、平台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人才战略,改进培养才方式,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更好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
支持本地金融机构法人科学良性发展,持续提升焦作中旅银行综合金融服务实力,全面完成农商银行改制提升。实施“引金入焦”工程,推进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离岸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动以大数据、互联网为核心的金融科技发展和金融创新应用,将大数据等共享信息应用到银企对接、征信评级、助贷服务、贷后监控、风险处置+信用建设“5+1”智慧金融平台体系。
五、结语
郑焦加速融合,焦作市应坚持规划引领,规划先行,加快编制郑焦产业带、郑焦综合交通、郑焦文旅等专项规划和黄河北岸生态文化经济带、南部产业新城等重点区域规划,努力构建郑焦一体化发展规划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焦作市人民政府.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郑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jiaozuo.gov.cn,2018.6.20.
[2]河南省人民政府.郑焦一体化蓝图绘就构建“一河通五轴、一带联两心、两山协两拳”新格局“焦”通两地“郑”当其时[N].河南日报,2021-4-16
[3]黄永旭.郑州都市圈扩容 瞄准全国第一方阵[N].中国经营报,2022.03
[4]雷伟.关于郑州焦作融合发展的一些思考[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2).
[5]田甜.国家中心城市与近域城市融合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以郑焦融合为例[J].改革与开发,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