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部分学生会因此情绪失控,甚至出现出格行为。冰山理论向人们揭示了自我认识的表现、感受、想法、期待等如冰山一样,我们目光所及的只是其很少一部分。在本文中,笔者为疏解学生情绪问题,运用冰山理论,透过学生外在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探究学生的真实情感需求,理解学生的行为和表达,让学生得到尊重的同时提升自我认知,从而学会更好地管理控制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关系,与他人友好交往,健康成长。
关键词:冰山理论;情绪
作者简介:汪芬(1981—),女,江苏省南通市苏锡通园区实验小学。
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部分学生会因此情绪失控,有的学生会大声争吵,有的学生会摔打物品,甚至有的学生会拳脚相向。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大多是学生的情绪管理出了问题。如何疏解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文明、友好地与他人相处,一直以来都备受社会关注。
一、案例
自习课上,男生Z与其周围八人发生了争吵。突然,男生Z的语气变得尖锐起来,一只脚踩在椅子上,叉腰站着,环顾四周,怒吼:“我要打你,我要打死你!”在他情绪崩溃的瞬间,笔者冲过去握住了他的拳头,连抱带拉地将他带离那片“是非之地”。
探究孰是孰非不是笔者首要解决的问题,站在笔者面前的是一个满脸泪痕、怒吼过后却无助又委屈的孩子,他的情绪并没有随着身体离开教室而缓和,相反,他的双拳并未松开,随时可能伺机暴发。此时的笔者既不能用蛮力化解他的愤怒,也不能一言不发、毫无作为,该怎么办?
二、理论指引与对策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维琴尼亚·萨提亚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冰山理论。她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一个人的自我:“自我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面下。”[1]也就是说,每个人展示给外界的表面行为,并不代表其内心世界的全部,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所感、所想、所期待才是更需要我们关注的。
(一)对策一:静
Z的行为:语速飞快,表达含糊不清;坐在椅子上,面朝自己的座位方向,时不时会激动地站起来。
Z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打倒那八位同学,想必是有原因的。笔者首先让他冷静下来,冷静后再面对刚才的情境,思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处理和同学之间的矛盾。
为了让他放松冷静下来,笔者慢悠悠地说出:“刚才——是谁——和你——拌嘴?”他的脸转向笔者,好像没听清楚刚才的问题。笔者再次放慢语速,重复问了他一遍。他的语速渐渐放缓,回答说:“有八个人轮番地骂我。”笔者仍然慢言慢语地说着:“哪——八个人——啊?”他开始一字一句地说出那八位同学的名字。他的语速正常了,语气也缓和了下来,笔者终于弄清是哪些同学和他发生了矛盾。看来,“以慢应快”是让对方冷静下来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笔者决定让他更冷静一些,于是先让他坐笔者旁边,等笔者批改几本作业后再聊刚才的事情。
(二)对策二:观
Z的应对姿态:坐在椅子上,双手握拳,肩膀高耸,浑身肌肉处于紧绷状态,似一头即将决斗的狼。
在萨提亚沟通模式中,“冰山”从上至下分别是行为、应对姿态、感受、想法、期待、渴望和自我这七个层面,想要揭开“冰山”的秘密,需要找到合适的角度去观察这座“冰山”。
看到他充满敌意的姿态,笔者无法马上让他释怀,只能以温柔的动作去化解他的强硬态度。当笔者把他带到办公室时,笔者让他坐在旁边的椅子上,椅子不是在笔者的正对面,而是在触手可及的右侧面。笔者缓缓摊开手掌,轻轻地抬起几次,又轻轻地放下,没有触及他的身体;等他不再排斥笔者用手靠近他的后背后,再将手掌轻轻放在他的肩头不动,发现他并未反抗,便顺势用手指捋了捋他的衣领,将他的衣领捋平顺了。此时,他也开始放松姿态,起初用以瞪视同学的凶狠眼神也慢慢变得柔和。
笔者一边暗中观察他的神情,一边缓缓地说:“今天,你跟八位同学发生了矛盾。过了这么久,我作业也差不多批改好了,来,你跟我说说具体的情况,我好帮你们解决矛盾。”他说:“他们八个人,每个人都说我鞋子臭,说我脚臭;还说我不洗澡,不换鞋袜;说我爸爸妈妈不管我,说我没人要;还说我像个从垃圾桶里爬出来的人——我就和他们一个一个还嘴,然后我说不过他们了,就想打他们每个人一拳,让他们闭嘴!”
Z的感受:同学们都嫌弃他臭,嘲笑他,他嘴上说不赢了,只好用拳头代替。
笔者坐在离他一臂距离远的位置,听完他说的这些话,凑近鼻子闻了闻,确实有一点臭,是头发上的汗臭味。此时,笔者跟他说:“这两天冷,我也有两天没洗头了。你闻闻看,老师头上是不是有一股味儿?”他抬起头闻了一下,说:“嗯,有点儿。”笔者说:“你看,不论是谁,都有狼狈邋遢的时候,你说我头上有味儿,我也没觉得有什么好生气的,今天回家洗个头,明天不就香香的啦?小事儿一桩。”他解释道,家里这几天大人一直加班,他不会开热水器和取暖器,所以没法洗澡,等今天晚上父亲回来得早,他就能洗澡了。笔者说:“洗个澡就能解决的事情,都是小事。你也完全有能力解决,对吧?”他欣然答應当天晚上洗澡。
笔者尝试理解他的难处,站在他的角度与他一起思考发生争吵的原因,也让他了解每个人都可能因疏忽或其他原因导致个人卫生出状况。他发现,原来这只是一个很小、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完全没必要和八位同学打一架。
(三)对策三:启
Z的想法:在厘清原委后,Z认为那八位同学是合起伙来欺负他,把他气成这样,必须要他们道歉才能解气。
一个良好的“启动契机”,会让后续问题解决得更为顺畅。弄清争吵的起因,还不足以解决他的情绪问题,他说明了要打人的理由,却并未打消要打人的念头。他的眼神告诉笔者,他还有要求未被满足,他需要解气,这是解决情绪问题的良好的“启动契机”。8042901D-4851-4FF9-BA22-11450BC0A8F3
笔者让Z先在旁边休息一下,并跟他说明还要问问那八位同学的相关情况,是否都与Z所说的一致。他有所犹豫,但也点头答应。笔者依次请来其中三位同学询问情况,他们三人都说是Z骂人在先,也是因为Z总骂他们,所以他们几个人才会跟他吵起来。此时的Z再次暴跳如雷:“我一个人哪里骂得了八个人?你们合伙欺负我,还不给我道歉,我想解个气怎么这么难啊?!”这次,Z的怒气转为怨气,他无法解气,是因为自己“以一敌八”落了下风,而不单是因为八个人骂他。笔者理解了他的诉求后,心平气和地跟他说:“要解气其实很简单,既然你认为他们都骂了你,应该给你道歉,那么如果是他们错了,我会安排他们来给你道歉。不过,你是否也如他们说的那样骂过他们呢?你是不是也应该给他们道歉?”他一听同学会来给他道歉,连忙应和:“我也骂了,我也该道歉。”于是,八位同学挨个来给他道歉,并承诺以后不会再这样说他了,Z很兴奋,开始高兴起来。在Z接受道歉后,八位同学如释重负,同时也在等待着Z的道歉。但是Z并没有按照约定道歉,八位同学失望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其中两人说再也不要和Z做朋友。
(四)对策四:变
Z的期待:Z希望自己能解气,却违背了自己的承诺,失去了两位朋友。
“变”是改变,是变通,是使个人的行为和态度发生变化。笔者真诚地劝说Z给八位同学道歉,他执意不从。笔者认为既然劝说无用,不妨改变一下方法,让他真切体会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笔者和他讲明:“今天可以不道歉,但是以后想道歉的时候没人听,可不要后悔自己错过了时机。”Z不为所动,满面笑容地回到了座位。接下来的几天,昔日和他要好的同学一个也不理他,不跟他说话,不跟他讨论数学题,也不借文具给他用,像是陌生人。笔者明白,这几位同学之间是没有深刻矛盾的,Z一时得意,以为八位同学给他道歉,就是他的胜利。实际上,他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只会令自己更加难堪,失去更多朋友。
过了一个星期,Z和同学的关系仍未好转,他渴望加入同学的游戏,渴望成为他们的一分子。Z向我求助:“老师,他们为什么都不跟我玩了?我好难受。是不是你让他们不理我的?我做错了什么?”笔者慢条斯理地跟他说:“你可以自己想一想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他若有所思,跟我说:“老师,我还欠他们一个道歉。”Z找到那天跟他发生争吵的八位同学,八位同学起初不愿理他,别过头去做别的事。Z很着急,大声地向第一位同学道歉,又转向第二位同学,向他鞠躬道歉。Z依次向八位同学道了歉后,找到笔者说:“老师,我给他们都道歉了。他们都把我当朋友,愿意跟我说话、跟我玩了,我很高兴。”笔者说:“那你是不是也把他们当朋友?”他说:“老师,我是把他们当朋友的,我以后不乱骂人了,那天确实是我先骂别人的,我有错在先。”笔者说:“祝贺你找回自己,还找回了朋友!老师愿意做你的朋友,帮你分忧解难,希望你能尊重他人,真诚对待朋友们!”
三、对话心灵,熔炼智慧
基于冰山理论的萨提亚沟通模式,把深邃广博的心理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着重提升人的自尊感、改善沟通及帮助人们活得更“人性化”[2]。笔者尝试在日常德育工作中运用萨提亚沟通模式,站在学生Z的角度,接受他的行为,理解他的表达,教会他顺利解决情绪问题,化解人际矛盾。
先理情,再理事,学会理解。在与Z沟通时,笔者努力使自己心平气和,不让他的情绪影响到自己,不针锋相对,不与他争吵,而是以慢应快,以静制动。经过“冲突—冷静—沟通—反思”,Z找到了重获自尊的方法。他知错能改,真诚道歉,收获了与同学的友情,这是他的收获,也是笔者运用冰山理论解决学生情绪问题的收获。
先礼貌,再回礼,学会尊重。Z想方设法要赢过同学,即便知道自己有错在先,仍然大吵大闹,接受他人的歉意却不回应,对同学缺少应有的尊重。当他以为自己胜利后,却发现自己失去了友情。笔者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他们的发言、质疑都会得到合理的回应,同样,笔者希望学生也能从中领悟到尊重是相互的,彼此平等的基础上才有尊重,没有谁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Z经过反思表达迟到的歉意,慢慢弥合自私自大所造成的情感缝隙,而豁达的同学们给予他尊重,重新和他建立友谊。
先冷静,再反思,学会自省。Z言辞刻薄,出言不逊,得罪他人,侮辱性的语言不仅给他人带来伤害,也会反噬自己,Z因此情绪失控。沟通交流中,文明用语是上上之选,学生之间的相处也需要这样的文明环境。笔者告诉学生:“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讽刺、挖苦他人的不足,把他人的小失误当作玩笑,会让听者心理不适,过分苛刻的言语会成为语言暴力的温床。笔者告诉学生,当感受到不善之言时,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反思自己是否因行为、语言不当而引起他人不满,自省后要及时向老师反映情况,不能就地吵架或打架解决,以牙还牙不是同学间合适的交流方式。
先提醒,再沟通,学会包容。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之间的矛盾往往由一些小错引起,学生之间应正常沟通,大可不必因为一点小问题吵架甚至动手。学生的好脾气和好性格的养成不仅依靠学校教育,还需家长的示范和培养,尤其是家长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注意自己的用语。当学生出现行为和语言偏差时,笔者会提醒他们哪句话不合适,哪個动作会招致厌恨。同时,笔者会列举学生中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的榜样,让学生模仿这些榜样,逐渐修正自己的行为。
先忍耐,再表达,学会坚忍。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时,首先暴发的人往往感觉最难过,等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已经错过了道歉和好的最佳时机。在疏解学生情绪的过程中,笔者时常教导他们,若感到愤怒就试着在心中默念“忍耐数”,从一数到三,看自己是否打消了动手的念头;如果还想动手的话,那就从一数到十;如果还没有打消动手的念头,那就试试重新从一数到三。看似普通的“忍耐数”,能让很多学生在失控的第一时间找回理性,抛弃动手打架的想法,意识到忍耐之后便是海阔天空。
学生的日常表现能够反映出其成长状态,他们似一棵棵小树,成长过程中需要教师修正、剪枝,也需要浇水、培土,他们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需要教师的指引和帮助。正如冰山理论所揭示的自我认知的表现形式,浮出水面的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还需要更用心地贴近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行为所表达出的对自尊、自信的渴望,让孩子找到真正的自我,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王盼.用萨提亚冰山理论疏导学生的愤怒情绪[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22):60-61.
张晶晶.“萨提亚模式”下小学生健康人格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31):179-180.8042901D-4851-4FF9-BA22-11450BC0A8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