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古诗词中的重要意象,“酒”在古代诗人笔下被赋予了诸多的意象内涵,“酒”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色彩,例如恣谑之酒、悲壮之酒、欢跃之酒、潦倒之酒等,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诗人创作的诗酒情怀。因此,意象是理解诗歌内涵主旨的着力点,意象分析是理解诗人创作风格和创作背景的关键。
一、古诗词中“酒”意象的内涵
意象在我国古典理论之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和研究范畴,其本质是创作者主观情感和客观事象相互融合的过程,是创作者思想内容在事物上的具体体现。据统计,在中学阶段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涉及“酒”意象的诗词约27篇。为此,笔者从情感表达角度梳理了主要篇目中“酒”的意象内涵。
(一)愤懑之酒
在“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下,古代文人习惯于将内心的笔墨壮志转化为仕途上的一番作为。但是,文人的审美志趣和治国理念与统治阶级的政策往往会南辕北辙,其笔下的熠熠生辉在官场上往往达不到“仕学相长”的效果。因此,仕途的不如意导致诸多文人学者郁郁不得志,便借酒来排遣内心抱负被钳制的愤懑之情。于是,“酒”意象便在文人诗词中大量呈现出来。
例如唐代的王勃、李白、杜甫等诗人均是“酒”意象的具体阐释者。作为“诗仙”,李白对酒的嗜爱可谓豪情洒脱,尽管才华出众,但李白的仕途之路却坎坷异常,空有抱负和傲骨却得不到施展。在他的旷世名作《将进酒》中通过“饮酒场面”的描绘展现出他的旷达豪迈,在表达愤慨之余又不恣意妄为。首先诗人利用酒对失意的人生进行了发泄,呼喊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主张,然后又通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和“长风破浪会有时”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豪迈之情。通过对酒的意象营造,李白将个人情感与酒糅杂于诗歌创作中,成功把“酒”的意象淬炼出来。
(二)孤独之酒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孤独”是诗人经常运用和表现的题材,尤其是在送别、思念、乡愁中呈现较多,例如友人离别、恋人相思、亲情思念等。诗人以酒作为情意传达的载体,从而抒发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相思之情。白居易有“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以江月茫茫和难以欢饮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真挚、愁苦之情;词人李清照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面对异地相隔的丈夫,孑然一身的李清照时常借酒来释怀内心的相思和孤独之苦;柳永则在《雨霖铃》中写出了“都门畅饮无绪”“今宵酒醒何处”,同样表现了词人在别离后的孤寂、清冷之情。
(三)慨叹之酒
面对易逝的光阴,古代文人时常会借酒发出感慨之情。作为建安诗人的代表,曹操写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表达对光阴流逝的无奈和惆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同样展现出对光阴流逝的珍重;晏殊则用“无可奈何花落去”展示这种光阴消散的无可奈何。当然,面对短暂的人生,诗人们在慨叹之余会在觥筹交错中反思人生哲理和笑对人生的积极情感。
(四)激怀之酒
在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下,诗人往往带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伟大“诗圣”杜甫在《病起书怀》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和《登高》中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充分体现了作者心系国家和民生的拳拳之心,也代表了诸多文人忧国忧民的壮志情怀。
宋代词人范仲淹则挥写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用“一杯”与“万里”的强烈对比来抒发内心“思乡”与“报国”的矛盾、无奈之情。当然,除了这种壮怀激烈的饮酒诗歌以外,也有温柔的归隐之酒,比如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就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温馨描绘;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有“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下的欢跃之酒,这些关于“酒”的诗歌内容带给读者不一样的心理感受。
二、古诗词中“意象”之于课堂教学分析
(一)意象之于教学的必要性
古诗词中的意象涉及范围较多,例如人物形象之意象、社会环境之意象、人性善恶之意象等等。正如前文所述,意象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有着不可忽视的驱动作用。因此,基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如何正确认知诗词中存在的诸多意象,并能有效归纳、整理好各意象的内涵便成为摆在师生教学面前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新课标明文规定的背景下,教师的重点任务就是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实现意象教学的意识植入。
(二)意象之于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新的要求指出:“在诗歌的阅读鉴赏内容上要学鉴赏的方法,理解诗歌的内涵,探索诗歌中的独特意蕴”。[1]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要立足于诗词文本,通过对诗词意象和手法的分析再进一步体会诗词中所内蕴的诗人情感及悠远意境。
当前,意象教学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存在诸多弊端。首先是对意象资源的弱化问题。诚然,在新课标和课改的背景下,意象教學已经成为诗词教学的关键环节。同时,鉴于意象系统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教师在意象理论知识的研究方面仍然处于学术上和方法上的低阶位。例如,教师往往因循文言文的教学方式进行阐述诗词,通过翻译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表象。但较之文言文,诗词在韵律和词句的选择上以精简为主,在内涵和情感表达上是以意象为载体的基本特征。因此,单纯以词句翻译为主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对诗词深层次内涵和诗人情感理解的需要,从而导致了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停滞。例如对《离骚》中“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的分析,倘若仅对词句进行翻译,那么学生就无法理解“木兰”和“宿莽”这两种意象之于作者的高洁和坚毅。
其次,曲解了意象、意境的关系。重意象轻意境的模糊化处理会阻碍整体教学效果的达成。例如对《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解读,教师不仅要把“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进行具体阐述,还要引导学生深化理解诗人通过意象营造的意境之美以及诗人追忆流年的伤感之情。因此,在对“酒”意象的具体阐述中,要主动规避以上问题。
三、“酒”意象的教学策略
(一)以诵读感知“酒”意象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是刘勰提出的关于诵读古诗词的方法。[2]因此,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吟诵体会诗词的意象之美和意境塑造。
1.从平仄角度注重诗词节奏美。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在平仄和韵律上讲解对仗、工整。因此,在引导学生诵读诗词时,教师应着重指出诵读过程中意象之间的抑扬顿挫感,将诗词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体现出来。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划节拍的方式指导诵读。例如在诵读柳永的《雨霖铃》时,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解读应从词人借酒泯愁的视角理解“晓风”和“残月”两种意象所表达的寒心和凄婉的思绪。在诵读语气和节奏上,要侧重读出词人心理的低沉韵律。
2.从情感角度品味诗人的情感美。情境创设是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诗词的不同意象和意境进行针对性情境创设,从而拉进作者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创作诗词的情感。因此,在具体吟诵环节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尝试带着意象所赋予的情感进行有意识的代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诗词内蕴的深刻内涵。
因此,无论作者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在吟诵时要从意象所赋予的情感角度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例如在朗读李清照的《醉花阴》时,要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读出“物象皆由我”的特点,要理解该词中李清照通过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橱等意象的描绘,将内心的“凄凄惨惨”之情赋予其上的意图,从而使这些意象也呈现出孤寂、愁苦的色彩,最终体现出诗词内蕴的思念和孤寂之情。因此,在诵读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作者相思之苦,而后结合自身情感,在与文本交流中体会文本的韵味。
(二)以想象领会“酒”意象
在学业的教学效果方面,新课标明确规定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适时借助联想和想象来丰富对文本体验,并能在体验中品味语言美”。因此,教师在具体的诗词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中学生感性思维的发展敏感期,引导学生通过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努力构建出诗人用意象营造出的画面,在持续的情境导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性思维。需要强调的是,有些诗词本身就自带真实画面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所营造的画面进行对话、交流。但对于画面感较弱或面对虚实结合的画面时,教师要在学生联想之前对诗词创作背景做提前讲解,以帮助学生营造完整的画面感。
例如南宋词人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梦画面,在该词中词人以“酒”意象生发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沙场征战画面,随后的“沙场秋点兵”和“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再营造出军中奏乐和万箭齐发的战斗场面,结尾作者以“可怜白发生”点名了战場不过是梦境一场,由此体现出梦境与现实强烈对比。倘若教师不提前对诗歌创作背景和环境变换作介绍,学生会误将词人梦中的情景当做真实画面。
(三)以交流探究“酒”意象
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提问问题的敏感性”。为此,在具体的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和辩解,从而提高发现问题、提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在对古诗词的意象教学中,也需要采取交流下的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归纳古诗词意象的特点。
1.强化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充分肯定。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诗词内容主动汇集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既有经验对所需资料进行有效筛选,从而产生独立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体系,最终达到提升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效果。
在“酒”意象的自主探究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课内外的相关酒意象诗句,并依据诗词内容分析酒意象所赋予的内涵和作者情感。例如表现乡愁与报国冲突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作者在复杂情感下的人生轨迹选择;表现人生苦短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再如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体现了友人离别的眷恋之情。
2.深化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延伸,通过讨论分享,学生之间可以吸收对方的优点并弥补自己的劣势,在共同交流中深化认识,达到共同进步。诚然,“酒”意象内涵具有多元性,诸如针对爱情的孤寂之情、针对友情的离别之情、针对家国的为民豪情、针对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针对欢愉快乐的宴饮之情等。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通过个体对“酒”意象内涵的具体归纳,各小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结合教师指导从而形成小组共同的意见或方案。
对比阅读教学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角度。例如李白和杜甫在“酒”意象处理过程中所表达情感的相同。李白诗中的“呼儿将出换美酒”,是借酒抒发内心的失意和不平,而杜甫的诗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则表现了作者为民请命的家国情怀,两者所表现的情感皆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因为李白生在太平繁荣的盛世,更倾向于个人抱负,而杜甫生活在战乱年代,在政治飘摇中体现了作者的家国之情。因此这种主体对比的教学方式具有鲜明的效果,可以延伸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他们的理解力和感悟力。
作为古诗词教学中的核心,意象教学在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和培养审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积累理论素材和知识引导学生构建积极的意象教学环境。在古诗词教学中要结合“酒”意象,从“酒”意象的内涵到意象教学的必要性,从意象教学存在的问题到意象教学的策略探究,重点强调意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以此为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提供可行性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刘勰.文心雕龙·深思.引自周振甫作《文心雕龙译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焦永辉,山东省济南章丘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