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文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
传统的教师课堂能力提升,通常以组织教师说课、观课、评课等形式实施,然而这些形式在课堂评价方面缺乏有效数据、定量分析和后续跟踪。2017年1 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鼓励学校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对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为推动个性化学习和针对性教学提供支持。”南京师范大学傅康生教授指出:“互联网、大数据正在引发教育的新革命,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开展教育评价,能够使评价更科学客观,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我校开展课题“基于数字观课平台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一一三’路径研究”:第一个“一”是依托数字观课平台,第二个“一”是构建青年教师“课堂能力发展”成长共同体,“三”是探索青年教师课堂行为的“序列化”观察路径、“贯通化”修正路径和“可视化”生长路径,从而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课堂观察不同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它需要观察者、被观察者、学生之间共同合作。然而,这种合作不是形式化的,而是基于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共享的规则、互惠的效益等四个元素的真实合作。因此,我校从发展愿景、塔式团队和协作平台三方面构建促进青年教师“课堂能力发展”的成长共同体。
“愿景”,从管理角度而言是一个团队全力以赴的方向。在“愿景”的激励支撑下,可避免教师陷入“游兵散勇”的困境,促进教师走向共同发展。我校以“愿景”为指引,基于数字观课平台,对青年教师的媒体应用行为、师生交往行为、课堂提问行为、专业表达行为等四个维度进行观测、数据分析、诊断改进,获取有效信息,引领青年教师关注和改进教学行为。我校探索基于数字观课平台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三化(序列化、贯通化、可视化)进阶”路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范式,促进青年教师提升综合能力。
我校构建以“名师专家为塔尖、青年教师为塔身,教研组、备课组为塔基”的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塔式”团队。以初阳名师工作室为依托,由教科室组织和引领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团队进行理论的学习和校本研修的实践;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录像、数据再修改等教研活动,引领青年教师结合数字观课平台在课堂实践中成长,并期望把实践成果和教育理念传递给全体教师,引领和辐射整个教师队伍向专业化发展。
我校基于校本研修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互助关系,把零散的教研培训活动与校本研修有效整合,以数字观课平台的观课、评课为主题,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活动,创设“初阳新锐夜研”“初阳论坛”等主题活动,由教科室组织、名师引领,定期进行青年教师观课、评课活动,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我校基于数字观课平台,构建促进青年教师“课堂能力发展”的成长共同体,借助教研培训、备课组活动和“初阳新锐夜研”“初阳论坛”等协作平台,探索基于数字观课平台的青年教师课堂行为“三化进阶”路径,具体见图1。
图1 基于数字观课平台的青年教师课堂行为“三化进阶”路径
教师观察课堂,首先要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具体的“抓手”或“支架”。学校基于数字观课平台,聚焦青年教师课堂行为的四大维度,确定具体的观测点,包括媒体应用行为、专业表达行为、师生交往行为、课堂提问行为等。
1.确定课堂行为“序列化”观察点
一是确定媒体应用行为。学校聚焦纸媒教材应用、传统媒体应用和现代媒体应用,要求青年教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合理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二是确定师生交往行为。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提问,集体回答;学生回答,教师理答;学生质疑,教师解答;学生讨论,交流评议。三是确定课堂提问行为。涵盖青年教师提问的内容、指向、类型,学生获得答案的途径、应答形式、应答水平,教师理答的方式。四是专业表达行为。青年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课堂的设计、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等。
2.细化课堂行为“序列化”观察表
我校确定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后,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根据观察对象(内容)的要素和课堂的特征,对每个维度指标的价值意义进行分析和内涵解构,并制订评判的参考标准,作为评价的依据,也是对青年教师的默化与指引。具体见表1。
表1 课堂行为的“序列化”观察表
3.创生课堂行为“序列化”观察法
课堂观察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类型多样,观察点多元,因此一套程序化的观察法对于保证课堂观察的日常化和规范化,减少观察成本,提高课堂观察效率来说尤为重要。
图1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插入延迟缓冲器调整时序以提高流片后芯片良率的技术[1~4].这种技术是利用插入带有触发器的延迟缓冲器来实现时序阈度调整的.以增加一定面积为代价,实现芯片良率的提高.这种技术是时序电路中插入缓冲器以提高芯片良率的经典方法.
(1)课前会议
目的是增进了解,确定课堂观察点。课前会议作为课堂观察的程序之一,其目的是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观察者与观察者之间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让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课情有所了解,以便确定观察点。一是观察者就本课的主题内容、班级学生情况、教学目标、课堂流程等进行说课;二是观察者提问,被观察者阐述,让观察者对本课有更深入的理解;三是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
(2)课中观察
目的是明确职责,精准采集行为数据。课堂观察可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基于数字观课平台的课堂观察,观察者前期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进行观察,记录预先设置的分类行为,这种观察记录的结果一般是一些规范的数据。后者指观察者依据观察纲要,收集对课堂事件进行细节描述的信息材料。课中,观察者要明确职责,熟悉指标,精准采集课堂教学行为。
我校开展青年教师课堂观察活动,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从教案设计、课堂观察到课后诊断,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教案,重返课堂,实现课堂教学行为的“贯通化”修正。如此,将课堂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整个过程,形成贯穿机制,保障观课平台的精准性与指导性。
1.自我诊断,反思提升
我校要求青年教师根据课堂观察采集的数据及时反思课堂行为,在自评与他评中寻求问题所在,思考改进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形式的方法,并形成“自我诊断书”。
2.名师会诊,洞悉问题
我校每次组织教师观课、评课时都会邀请两名本学科的名师参与会诊,名师们依据采集的数据、青年教师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地诊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洞悉数据背后产生的原因,指出课堂问题。
3.矫正对策,指明方向
矫正对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功之处,即本课值得肯定的做法,需要继续保持和发扬的地方;二是个人特色,即基于被观察者的实际情况,挖掘个人特色,逐步明确该教师的教学风格;三是存在问题,即从框架结构、流程安排到基于数据的教学行为分析,给出专业的矫正意见。
我校基于数字观课平台,在课堂行为的“贯通化”矫正后,探索适合青年教师的“可视化”生长路径,促进青年教师课堂能力发展。
1.课堂行为“数据化”生长法
基于数字观课平台,针对课堂的观察点,采集青年教师课堂行为数据,客观公正地呈现青年教师的行为表现,反映青年教师课堂行为的改进与生长。
2.课堂动态“图像化”生长法
在研究青年教师课堂行为的过程中,学校借助观课平台,对教师的课堂行为进行数据采集,并转化为图像,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利于青年教师直观、清晰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同时,学校借助录播教室,对青年教师的课堂进行录像,结合数据诊断和录像切片对比,点对点分析青年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课堂动态的“图像化”生长。
3.课堂效果“检测化”生长法
我校找到数字观课平台和精准教学平台之间的关联性与一致性,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实施当堂检测,实现课堂效果的精准测评,并记录对比数据。数据显示,当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注重课堂提问设计和课堂理答,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时,能大大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基于数据分析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诊断与校正是一种更具精准性、实效性和动态化的培养手段,对教师的专业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借助数字化观课平台,根据课堂生成的数据图表指导青年教师分析自身的提问与理答,促进青年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自身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明确课堂组织形式的合理性与实施效果。青年教师结合“自诊”与“他诊”,充分利用“诊断书”“经验书”等进行阅读与反思,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提高了教学能力。青年教师脱离基于经验的教学,走向基于数据的教学,并在数据的动态变化中发现不足、自我反思,为个体的成长提供明确的改进内容和发展方向。课堂教学从“原地打转式”转向“螺旋上升式”发展,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