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是企业技术科研攻关、技能传承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功能的重要平台。一位劳模、工匠,就是一粒种子;一个工作室,就是一个孵化器。企业通过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广泛组织名师带徒,积极推进新型学徒制,从而整体提升职工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企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本期,我们走进三家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为您讲述他们的匠心故事,体会他们的匠心与初心,感受他们带来的创新力量。
北京首钢机电有限公司卫建平创新工作室
卫建平创新工作室于2008 年成立,2009 年12月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创新工作室。经过多年的探索、创新,如今的工作室已经成为行业标杆,多次获得北京市级优秀技术成果奖和国家级技术创新成果奖,并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这台刀架是前置式的,那台刀架是后置式的,精度要更高。这两台车床长得差不多,其实型号不一样,这台更先进……”在卫建平创新工作室,他一个个介绍里面放置的四台数控车床,就像介绍相识多年的老搭档。
卫建平,北京首钢机电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参加工作38 年来,他凭着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从一名普通机床操作工成长为数控车工高级技师和机械制造高级工程师,到成为首钢和北京市数控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
在卫建平看来,工作室就像是解决难题的“突击队”。自成立以来,卫建平带队攻关200 余项,完成了薄板坯连铸结晶器铜板的加工项目攻关,解决了一直从德国进口的难题,获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奖,现在已国产化,产品已应用到本钢、唐钢和珠钢等多家企业。
工作室攻关完成了在数控立车上加工无进刀槽的双线变螺距螺纹,充分发挥数控机床潜力和利用率,获全国数控机床应用工艺方案征文大赛一等奖,在北京市、教育部和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作为考试内容进行推广和应用。
在首秦公司400 板坯连铸机制造过程中,卫建平带队利用信息化及计算机仿真加工技术,提升整体工艺制造水平,实现了“一键式”操作模式的创新,远程监控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对现场实际加工状态包括主轴转速、切削进给、功率负荷、机床报警故障等进行真实记载,实现了实时、全方位的视频监控。这项直接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的创新活动,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提升,使首秦公司400板坯连铸机设备产品的精度和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年节约资金200 万元,创造利润500 万元,经济效益近3000 万元。
北京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这样评价,卫建平创新工作室开发的数控编程技术,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给企业发展理念、创新思路、管理制度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工作室大力弘扬新时代劳模创新精神和示范引领带头作用,激励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实践,切实搭建好高层次人才成长高地,助力企业改革发展,在推进首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看到《罪与罚》这个名字自然就会想到《圣经》中的救赎主题,这与作品内容十分贴切。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起名“罪”和“罚”。但是笔者更倾向于于试探性的主题。
卫建平先后主编、参编教材30 多本,发表论文10 多篇。多年来,他扎根基层一线,刻苦钻研,辛勤付出,为企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收获了首届北京十大工匠、中国质量工匠、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一系列荣誉。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抱着这样的信念,卫建平工作室与学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为企业储备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搭建畅通的渠道。目前,卫建平工作室已与学校建立了生产、学习、研发“三合一”模式,把以师带徒——人才专项培养、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以赛促学——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作为人才培养主线,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
卫建平发挥其技术领军的作用,通过组织现场课堂、导师带徒、技术难题会诊、技术研发等多种活动,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能培训。据统计,卫建平工作室先后为北京市培养数控类技能人才1200 多人,为北京队在全国拿到了11 个单项冠军和2 个团体冠军,2009 年加入工作室的刘琪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2 年加入工作室的宋军贤获北京市技术能手称号和首都劳动奖章。
培训时,卫建平不仅传授技能绝活,还注重对技术人才职业素养的提升。他常说:“贪图安逸能让你清闲一时,经历苦难则会让你受益一生。”
谈及工作室的规划,卫建平表示,将全面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造一支既能指导引领,又能实践示范,并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创新团队。“工作室要完成向事业部模式转变,并成立智能制造事业部,更好地服务工厂,促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传承创新工作室”
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传承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6 年,借助公交“传帮带”的传统,以承上启下、薪火相传之意,创新工作室获得北京市青年创新工作站称号。“传承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范磊是第二客运分公司第二十车队机务员,负责车辆维护和紧急维修,2017 年荣获“北京公交大工匠”。多年来,“传承创新工作室”成员每天早出晚归确保行车安全,车队同事都称他们为公交行业的“车医生”。
在日常工作中,“传承创新工作室”结合车辆出现的故障,不断总结原因,加强重点部位的检查,对故障进行提前预防、找解决方法。11 路公交车在一段时间内发生了多起在行车过程中发电机皮带断裂的故障,经分析发现是由于介轮轴承或发电机轴承烧死将皮带磨断。于是在车辆安检时,范磊带领工作室成员将发电机皮带拆下,逐一对各个介轮和发动机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异常,对存在隐患的介轮和发电机进行更换,通过近半年的反复调试,该故障再未发生。
此外,“传承创新工作室”善于从个例找共性,采取预防性维修降低车辆故障。有段时间,车队青年车型一周内发生三起因空调发电机不发电造成的空调不制冷故障。经检查维修,发现由于发电机碳刷磨损造成发动机不发电。他因此推断同期投入使用的车辆也有类似问题,维修单位进行更换不现实,于是决定自行更换。经过半个月的努力,更换了所有青年车型的空调发电机碳刷,此种故障再也未发生,确保了车辆正常运营。
有一年夏天,在车辆安检时,范磊发现青年车型后机舱有个别线路外皮开裂、铜线裸露的问题,他当即组织创新工作室成员对车队30 辆青年车型的后机舱线路进行检查,发现近三分之二的车辆存在线路外皮开裂或老化的现象。经对问题分析发现,由于该线路紧邻打气泵出气管,车辆运转时,由于打气泵出气温度较高,导致线路外皮老化、开裂,在车辆使用时易发生线路搭铁造成车辆火险的隐患。车队及时向分公司和保修公司反馈,并提出将打气泵出气管与线路间用隔热棉进行物理隔离即可解决此类问题。分公司及保修均认为改方案可行,于是范磊在保修公司的支持下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完成了30 辆车的打气泵出气管加装隔热棉的工作,解决了此类故障。遇到中途故障,对于能现场处理的,传承创新工作室成员会尽量做到现场维修,这样既减少了司机的等候时间,又确保了车辆快速投入运营,减少对运营生产指标的影响。
“传承创新工作室”随着不断发展扩大,由原来的5 人扩大到10 人,其中35 岁以下青年8 人,占总人数的80%。此外,“传承创新工作室”还与车队技术队长张文宁等人组成车辆技术应急小组,在平日负责车辆救援、车辆维修、车辆技术检测等工作,在研发产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三年,“传承创新工作室”从技术型、创新型、应用型三方面研发出“车辆管路系统液体加装器”“气囊拆卸专用撬棍”等装置。“传承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在分公司工会和车队的支持下,他们有了自己的工作间,范磊经常组织年轻骨干在这里总结经验、研究新的维修方法。天气转冷,容易出现冻车门、冻气路的现象,传统的方法打酒精是用注射器往里打,工时长、效果差、费力费时,保持一两天就不行了。范磊和工作室成员从车上拆下来废气罐,自己焊接头,加满酒精和甘油,一头接干燥罐出气另一头接气罐,着车时用汽车打气泵的压力直接从主气路往里打,用本身气压将酒精推进气路,时间短——一辆车用时3-5 分钟,效果好——解决冻车门问题的同时解决了主车和制动系统结冰的情况。在之后的冬运中,车队未发生因气路结冰造成的车辆故障。
“传承创新工作室”始终坚持“快、准、细”的原则,修车时,不仅仅看一个问题,而且是找通病、找共性。他们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加强驾驶员教育和车辆维护,有效减少了中途坏车的情况。在大家的努力下,传承创新工作室取得了“北京市青年创新工作室”称号,如今工作室又涌进了更多的青年人,为下一步的传承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城建集团李燕肇工匠创新工作室
近年来,国家对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工匠精神也越来越受推崇。对李燕肇来说,2021 年是特别有纪念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有幸被评为‘北京大工匠’,还成立了以我名字命名的大工匠创新工作室,建章建制,制定了未来的传承和培养计划。”李燕肇表示,“作为彩画匠人,我们在新时代受到社会尊重的同时,也有了更大的责任。”
“彩画是要学习一辈子的,干到老学到老,越干越觉得彩画博大精深,彩画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李燕肇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建油漆彩绘代表性传承人”,他和工作室成员们始终保持着匠人的初心和热情,倾情守护着这项古老的技艺。他们用一支画笔、一盘颜料,让古建筑绽放了昔日的光彩。
“古建彩绘,第一要义是严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结构的‘四原则’ 不能破。”在古建修缮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每个纹饰、细节都遵照原样。北京故宫大修时,为了达到最佳修缮效果,李燕肇专门对故宫彩绘的老谱子做了整理与研究,从根源上保证了彩画图案、尺寸、颜色的原汁原味。“我们的创新工作室不能一味地讲究创新。文物修缮不像其他的艺术作品,我们在修缮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保证不要造成保护性伤害,另一方面还要确保其图案正确。咱一定要保证不走样,更不能给后人留下错误的信息。”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吹风机、吸尘器、羊毛刷等都成了李燕肇团队的“武器”,在对彩画进行除尘、软化、固定、回帖、局部补做时,做到对文物进行最小扰动,最大程度上保持原汁原味。“官式建筑彩画有严格等级制度,讲究极多,不能有错。”李燕肇严格把关质量,要求队员必须认真研究修复的每一步,在填充缺失颜色时更要多方查找核实。
作为北京城建集团首个“北京大工匠”工作室,李燕肇与团队成员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对技艺的传承和对传统彩画纹样设计创新方面。以传承为主线,对古建筑进行发掘梳理、归纳总结,形成工法传承脉络,从工匠视角致力于出版指导实际工种操作书籍。前不久,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对北京的现存古建筑彩画进行了系统考察、拍照,汇集为相应的文字资料和彩画小样,并在中山公园举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建筑彩绘》 专题系列讲座,只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彩画,爱上彩画。不仅如此,他们还依托大工匠创新工作室及工坊基地建设,进行文创作品开发,通过文创吸引人才,着力在创新工作室及工坊培养出新一代传承人。特别是以“北京园”系列工程为实训基地培养工匠,对重大重点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参与前期深化设计、施工前技术交底、施工过程中技艺工法把关,并尝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相结合,设计出一种全新的应用于钢结构的新式彩画,弥补领域的空白。
“虽然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但是我还是想继续干下去、学下去,跟着更多年轻人一起成长。”李燕肇说,在他眼中,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有一种执着的精神、锲而不舍的精神。“工作室的创建就是给年轻人一个良好的成长平台,将这些老前辈的技艺传承下去,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保护好、传承好,让文物通过我们的技艺一直活着。”
对于李燕肇工匠创新工作室的未来发展,北京城建集团工会有着更长远的打算。“创建工匠创新工作室是集团的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组织探索创新的一种尝试,更是服务发展大局的新平台、新载体,我们将努力把创新工作室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之成为传承工作研究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质平台,激发古建筑行业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工会主席徐荣明说,要充分发挥“北京大工匠”示范引领和牵引带动作用,营造尊重技术、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