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丽
临床儿科门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则为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为感冒,多在冬季、春季发病,主要发病原因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大约有90%的患儿均因感染病毒而发病[1],患儿感染病毒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患儿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咽喉肿红、咽喉痛、咳嗽、鼻塞、发热等,严重者可能会惊厥,若不及时诊治,病变会加重,诱发营养不良、支气管炎、鼻窦炎、中耳炎等症状,且病情易复发,患儿体格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均受严重影响。现临床主要采用药物对症治疗,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可明显缓解患儿体征、症状,但用药时间较长,而长期、反复多次用抗生素,可导致耐药、细菌变异、超级细菌产生、菌群失调、真菌产生、肝肾功能损害、心血管问题、肿瘤等副作用。特别是耐药和超级细菌的产生,使人类面临着细菌感染的巨大挑战,生命遭受严重威胁,临床面临无药可用的风险。因此,不仅要严格把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也希望用新的药物或治疗方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因此,近年则有学者倡导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已有报告显示[2],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理想,患儿各指标改善更明显,加快病情恢复,减少用药时间,可避免长期用抗生素出现的副作用,减少抗生素耐药性,避免超级细菌的产生。但目前此方面报告较少,仍有大量学者致力于此点探讨。现纳入本院收治的200 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分组重点论述此点,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本院2019 年8 月~2020 年8 月期间收治的200 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纳入标准[3]:①各患儿均满足《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实践指南》中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判定标准;②各患儿均存在食欲不振、烦躁不安、喷嚏、鼻塞、咳嗽、发热等症状,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听诊肺部正常;③各患儿家属均签字接受此次治疗方式。排除标准:①慢性传染性疾病、支气管炎、鼻窦炎、急性阑尾炎、流行性感冒者;②合并血液性疾病、先天免疫性疾病者;③肝肾功能异常者;④精神、智力障碍者;⑤对此研究所使用药物存在禁忌、过敏史者;⑥纳入研究前已接受其他方式治疗者。将患儿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病程2.3~54.0 h,平均病程(15.8±12.8)h;体温37.5~40.2℃,平均体温(38.5±0.6)℃;年龄2~11岁,平均年龄(6.5±1.5)岁;女43例,男57例。观察组:病程2.1~54.3 h,平均病程(15.9±12.8)h;体温37.6~40.1℃,平均体温(38.4±0.6)℃;年龄2.2~11.0岁,平均年龄(6.8±1.6)岁;女45 例,男55 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告知所有患儿多饮水,主要食用流食或半流食,多休息,多补充维生素C。对照组接受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江苏正大清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686,规格:0.125 g)治疗,口服,20 mg/(kg·d),分3 次给予。观察组接受头孢克洛干混悬剂(与对照组使用方式一致)联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30095,规格:10 ml/支)治疗,根据年龄确定给药剂量,年龄<5 岁者,服用5~10 ml/次;年龄≥5岁者,10 ml/次,3次/d。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1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比较两组疗效 判定标准:显效:治疗3 d后,各患儿体征、症状均全部消失;有效:治疗5 d 后,患儿体征、症状消失,血常规、胸部X 线正常;无效:治疗7 d 后,症状均未得到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比较两组症状消失时间 包括咽部红肿、咽痛、鼻塞、咳嗽、发热。
1.3.3 比较两组炎性因子水平 治疗前、治疗完成后3 d 时用酶联法测定其炎性因子,包含IL-6、hs-CRP。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00%高于对照组的8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咽部红肿消失时间、咽痛消失时间、鼻塞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
表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IL-6、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hs-CRP 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表3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儿科常见疾病,发病原因为患儿年龄小,呼吸机制和免疫系统暂不成熟,易感染病毒和细菌。中西医在此疾病治疗中提供了新思路。已有报告显示[4-6],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理想,患儿症状、血清细胞因子等指标改善更明显[7]。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00%高于对照组的8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咽部红肿消失时间、咽痛消失时间、鼻塞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hs-CRP 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疗效更理想。头孢克洛干混悬剂中,头孢克洛属于第二代头孢菌素,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具有较强的抗菌性,穿透呼吸道黏膜的作用强。相比于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克洛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对敏感菌[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和卡他莫拉氏菌等]疗效明显,但相对应的有菌群失调、胃肠功能损害、肝肾功能损害、心血管问题、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真菌产生、耐药、细菌变异、超级细菌产生等副作用风险。近年发现,将中西医结合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疗效更理想,可缩短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用药时间,减少或避免抗生素的相关副作用。
中医认为此疾病属“咳嗽”等范围[8],体内毒热,邪热侵犯上焦,诱发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且热毒对脏腑造成侵袭,肝经受到干扰,导致惊厥。按照中医病机,需给予辨证施治,如清热解毒方。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主要由黄芩、板蓝根、地丁、蒲公英等组成[9],蒲公英味苦,性寒,归肝、胃经,有利尿通淋、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的效果,临床治疗黄疸、湿热疾病多采用此药物。蒲公英对炎症疾病的调理效果较好,如咽喉炎、腮腺炎、胃肠炎等,具有凉血消肿、清热解毒的作用。药理学表明[10-12],蒲公英有抑菌效果,可明显抑制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黄芩味苦,性寒,归小肠、大肠、脾、胆、肺经,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效果;地丁味苦,性寒,入人体脾和心经,可发挥解毒清热、止痛消肿、消炎抗菌的效果;板蓝根味苦、性寒,归胃心经,可利咽凉血、解毒清热的效果。以上药配伍,有活血凉血、利湿止痛、清热解毒的作用,特别适合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将其与头孢克洛干混悬剂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抗菌作用。
综上所述,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理想,患儿血清炎性因子等指标可得到明显改善,对病情恢复有促进作用,可缩短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用药时间,减少或避免抗生素的相关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