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龙
有研究称,胆结石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一定的关系。胆结石早期症状不明显,只需要注意饮食和药物控制即可[1,2]。但是如果控制不当则会引起急性胆管炎、胰腺炎、胆肠内瘘、结石性肠梗阻等。因此,一旦发现胆结石需及早干预,尤其是发生急性胆绞痛或急性炎症期,临床上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由于常规的开腹手术创口较大,对患者的损伤较大,因此,已经慢慢被取代[3]。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在实施时视野受到限制,术中可能伤及其他脏器或清除不彻底,因此,手术效果不够理想[4]。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趋成熟,由于其手术创口小、手术耗时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被迅速推广应用。本次研究选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在本院进行胆结石治疗的患者60 例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讨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在本院进行胆结石治疗的患者6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投硬币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30 例。常规组患者年龄38~64 岁,平均年龄(50.38±5.47)岁;男18 例,女12 例;病程2~21 个月,平均病程(13.16±3.72)个月。实验组患者年龄40~65 岁,平均年龄(50.96±5.33)岁;男17 例,女13 例;病程1~23 个月,平均病程(13.58±4.20)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内容两组患者以及其家属均已知晓并表示同意,并且均签字确认。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取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患者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方案,取仰卧位,平躺于手术床上,在患者右肋下缘处行一5 cm大小的切口,沿腹壁将肌肉、脂肪等组织切开,将胆囊三角区完全显露出来,将胆动脉切断结扎,然后将胆囊内胆汁排空,随后切开胆囊并找到结石将其取出,利用电刀对胆囊进行分离处理后常规止血、引流、关腹[5]。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实验组患者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患者采取仰卧位,需要头高脚低,全身麻醉(全麻),在肚脐下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行一10 mm 左右的横向切口,通过此口轻轻插入气腹针,利用二氧化碳使腹部充分充气形成气腹,缓慢置入腹腔镜,在腹腔镜的引导下行3 个切口并置入手术器械,通过腹腔镜观察胆囊三角区情况,使用电凝钩将胆囊管与血管分离使胆囊三角区完全显露出来,利用肽夹施夹器将胆囊管和胆动脉夹住后,使用电凝剪刀进行胆囊切除,术毕仔细观察有没有伤及其他脏器或组织,清理完毕后将腹部二氧化碳气体排空、轻轻将穿刺套管退出,根据患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引流,常规缝合[6]。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胆漏、感染、胆道受损、黄疸。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的临床疼痛、厌油等症状完全消失,术中无大量出血、无恶性并发症;有效:患者的临床疼痛、厌油等症状基本消失,但是术中出血量较大;无效:患者的临床疼痛、厌油等症状改善较小且术中出血量较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比较 实验组患者手术用时、术后下床活动用时、住院天数均短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仅发生胆漏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常规组患者术后发生胆漏2 例,感染2 例,胆道受损2 例,黄疸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92,P=0.023<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显效16例,有效13 例,无效1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常规组患者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05,P=0.011<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胆结石患者日常症状不明显,只有部分患者会发生胆绞痛,一般在摄入高油、高脂肪或饱餐后胆区才会有疼痛感,且疼痛呈放射状,引起胆囊区的背部疼痛[7]。对于轻症胆结石患者,只需要调整自己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就可以有效的预防其发病,但是当胆结石急性发作时,尤其是急性炎症期,临床上一般建议通过手术进行治疗[8]。手术治疗不仅可以快速消除病因,还可以预防胆结石反复发作。目前较常见的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在开腹手术的基础上优化演变而来,此种手术方式需将胆囊三角区完全暴露出来,比开腹手术的风险更低一些。但是相较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时间较长,患者术中出血量也较大,预后恢复较慢且容易发生胆漏、创口感染、胆道受损等并发症[9]。近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其创口小、手术用时短、术中对患者损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患者及医生所采纳,腹腔镜下进行胆囊切除术的手术视野更加清楚,可降低手术难度且更利于手术医师操作,可以通过腹腔镜快速探查到病灶位置、分离胆囊时也更为精准,而且微创切口使得术中出血量大大降低[10]。还可以减少腹腔与外界接触的几率,因此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也显著降低。从本次研究结果可见,实验组患者手术用时、术后下床活动用时、住院天数均短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常规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胆结石患者在治疗时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治疗效果良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减轻患者病痛的同时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