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依浓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心内一科,辽宁 大连 116100)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由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现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为首选治疗方案[1,2]。目前,PCI 介入途径主要为股动脉与桡动脉,二者均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但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而言,其外周血管的扭曲及钙化情况通常较为严重,基于其血管条件及身体条件,选择何种途径进行PCI 治疗尚存在一定异议[3,4]。本研究结合我院行PCI 治疗的80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7 月-2020 年7 月于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行PCI 治疗的80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依据手术介入途径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经桡动脉介入治疗,40 例)与股动脉组(经股动脉介入治疗,40 例)。桡动脉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61~87 岁,平均年龄(69.57±3.59)岁;体重指数:22~27 kg/m2,平均体重指数(25.31±3.09)kg/m2;基础疾病:高血压16 例,糖尿病10 例,高脂血症8 例,其他6 例。股动脉组男25 例,女15 例;年龄61~88 岁,平均年龄(69.65±3.47)岁;体重指数:22~27 kg/m2,平均体重指数(25.24±3.12)kg/m2;基础疾病:高血压18 例,糖尿病9 例,高脂血症9 例,其他4 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基础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行。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诊断明确,资料完整;②Allencs 试验阳性;③介入动脉搏动情况良好;④符合PCI 治疗指征。排除标准:①动脉搏动较弱、血管走行异常者;②合并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衰及恶性肿瘤者;③凝血功能障碍及抗血小板药物禁忌者;④腰背疼痛无法长时间平卧以及髋关节不能伸直的患者。
1.3 方法 术前给予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规格:75 mg/片)75 mg/d 口服,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规格:100 mg/片)100 mg/d 口服,连用3 d。
1.3.1 桡动脉组 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取平卧位,以前臂桡骨茎突上1~2 cm 搏动最强处为穿刺点,麻醉后行Sedinger 法穿刺,随后置入动脉鞘(6F),注入100 U/kg 肝素(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612,规格:2 ml∶12 500 U)。通过5F 多功能造影导管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后,依据患者病变情况选择相应器材(包括导管、钢丝、球囊及支架等)行常规介入治疗,术后经鞘注入200 μg硝酸甘油(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216,规格:1 ml∶5 mg),当造影结果正常后即刻拔鞘,局部加压包扎止血。
1.3.2 股动脉组 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取平卧位,以右股动脉搏动最强处为穿刺点,麻醉后行Sedinger法穿刺,随后置入动脉鞘(6F),注入100 U/kg 肝素;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后,依据其病变情况选择适当器材(包括导管、钢丝、球囊及支架等)进行介入治疗;造影结果正常后即刻拔鞘,缝合穿刺部位并进行包扎按压,患者需术后卧床保持下肢伸直制动。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PCI 成功率、X 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使用量)、术后恢复情况(加压包扎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迷走神经反射、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动脉痉挛)、出血事件(颅内出血、血尿、呕血、皮下血肿)及术后1 年内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MACCE 包括心力衰竭、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心源性猝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PCI 成功率、X 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及造影剂使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n(%),±s]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n(%),±s]
2.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桡动脉组加压包扎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n=40,±s)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n=40,±s)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桡动脉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并发症比较[n(%)]
2.4 两组出血情况及MACCE 事件比较 桡动脉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MACCE 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出血情况及MACCE 事件比较[n(%)]
PCI 是冠心病常用治疗方案,其介入途径包括股动脉与桡动脉。经股动脉介入治疗作为传统介入手段,其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是临床心血管介入治疗的经典术式[5]。但随着该术式的大量应用,多项报道显示[6,7],股动脉穿刺位置较深,且毗邻静脉与神经,易导致迷走神经反射、动脉痉挛等并发症的产生。此外,患者术后下肢需伸直制动24 h,长时间卧床可增加其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风险[8]。尤其在老年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基于生理机能衰退等因素的影响,其手术并发症风险将大大提升。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穿刺部位浅,外侧伴有桡骨茎突,不仅易于穿刺,且压迫止血更为便捷[9]。同时,桡、尺动脉的双重供血机制,保证了前臂与手部的供血,降低了桡动脉闭塞引起的缺血风险,且桡动脉周围无重要血管及神经,有效避免了手术操作对周围血管神经的损伤,更利于术后恢复[10,11],在老年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更高的适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X 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以及造影剂使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既往研究[12]结果相符,提示经股动脉介入治疗与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指标较为一致,二者手术成功率均达95%以上,其临床应用效果类似。但桡动脉组加压包扎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术后恢复时间短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分析认为,经桡动脉介入穿刺部位浅,其外侧有桡骨茎突,术后更易于止血,而股动脉穿刺后,患者下肢制动时间较长,其静脉血流速率的下降可导致卧床时间的延长,因此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不仅术后止血更快,且卧床及住院时间明显更短[13,14]。此外,桡动脉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股动脉介入途径相比,经桡动脉介入手术并发症更少,更适用于老年群体的治疗。这是由于股动脉解剖部位较桡动脉深,且股静脉与股神经多处于并行状态,因此介入操作易导致血管及神经损伤,进而引发肺栓塞、动脉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且卧床时间的延长可促使下肢静脉血栓风险的上升[15]。出血及MACCE 事件是评估冠心病PCI 术后预后效果的重要指标[16],而本研究中桡动脉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桡动脉解剖位置浅、操作方便、神经血管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原因有关。但两组MACCE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途径介入治疗方案的预后效果相当,该结果与杨磊等[17]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手术效果相当,但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止血更快,卧床及住院时间更短,且并发症及出血风险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