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映成辉:中国山水画在翡翠雕刻中的运用研究

2022-06-30 05:26白晓伟吴静怡
消费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翡翠雕刻山水画

白晓伟 吴静怡

广西大学

翡翠之名源自于中国,在古代,翡翠是一种生活在南方的鸟,嘴长而直,生活在水边,其毛色十分艳丽,羽毛、有蓝、绿、赤、棕等色,可做装饰品。雄鸟有红色的羽毛,称为翡鸟;雌鸟有艳绿色的羽毛,称为翠鸟。“红翡绿翠”就只指的是雄鸟和雌鸟的特征。而翡翠的颜色也比较丰富,有白、绿、紫、红、黄等,分布较为不均匀,会在较浅的底色上出现较深的色带或者斑点。清初期把从缅甸进贡过来的玉石用“翡翠”来命名。翡翠在全世界有五大产地,分别是缅甸、日本、美国、俄罗斯、危地马拉,但全部宝石级的翡翠还是出自缅甸的北部约30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翡翠是以硬玉的单矿物玉,主要成分除了硬玉,还有绿辉石、钠铬辉石、霓石、角闪石、钠长石等成分。翡翠的相对密度一般在一定的范围内有着波动,其摩氏硬度6.5-7,密度3.34(+0.06,-0.09)g/cm,折射率1.666-1.680(+/-0.008),这也是鉴定翡翠真假的一个硬性标准。天然翡翠A货,在透光下观察其内部颜色与白色边界清晰无毛边,B货是酸洗后的会呈现酸蚀网纹,C货颜色混合不清呈丝瓜瓤颜色分布;D货是加货不具备翡翠丝状、棉絮的纤维组织。翡翠“翠以色美翠以种优”,质地细腻,有很好的透明度,这是翡翠的显著特色,是其他玉石种类难以比肩的。早期翡翠在中国是不受关注的,后来受到皇室的喜爱而被逐渐被追捧。“至清代中期,翡翠为朝廷所器重,尤其是翠绿色的翡翠,已经成为中国四大珠宝(珠、宝、翠、钻)之中的一种”,乾隆皇帝的一件随身用的玉带钩就是用翡翠雕制而成,清末的慈禧太后对翡翠也非常热衷,在她众多喜爱的收藏物品中“翡翠白菜”就只之一,统治阶层的热衷极大的促进了翡翠在中国的盛行,清中期以后其价值甚至超越了和田玉,现代宝石学称其为“玉中之王”。翡翠价值不仅在于其自身色彩的丰富和“种水”(结构、透明度和净度等统称)的美感,更在于雕琢之后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融合。因此,翡翠成器的美是在材质的基础上工的表现,而山水题材的翡翠雕刻正是运用了翡翠色彩丰幅和种水的冰透等方面的特质将翡翠自身的美感和价值得到了升华。另外,在“一带一路”的经济和文化交融下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环境下,探索山水题材翡翠雕刻在思想和工艺上的改革和发展等方面的途径及策略,对于未来两国在文化的交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渊源与审美标准

(一)与中国山水画的渊源

翡翠是大约13世纪在缅甸北部的山谷被发现,大概在16世纪传入中国,这与《芥子园画传》(《芥子园画传》初集,一函五册,凡五卷,康熙十八年,1679年刊。)在时间上是相接近的。另外,从构图利益表现形式来看,民间艺术家们虽然有传承的固定样式,但是不可否认《芥子园画传》应该也是其吸取养分的重要素材,如房屋、桥梁、舟船、人物等物象的表现可探其中渊源,如《芥子园画传》原刻版书影,从点景建筑、路桥及人物可以看出,与目前大多数翡翠雕刻作品进行比对可以看出山水的构图,点景的人物等都非常接近,可以说连基本的山水的阴阳向背及山石的勾皴的表现都及其相似,另外在云,水的表现方面,芥子园画谱也给雕刻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值得注意的是,山水题材的翡翠雕件,会有圆形的类似“太阳”或者“月亮”的造型出现,这在山水画中也偶有表现,但不常见。相反,在山水题材翡翠雕件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这种“圆满”的造型是对于美好愿景的艺术表现,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完美(圆满)不外乎多样性中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调和完善。单个感觉不能构成和谐,所以美的本质是在它的形式里,即多样性的统一里,即它反映着客观宇宙的完整性”,翡翠雕刻中出现这种完整圆形的造型正是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外化的延续;另外凸起的圆形也是对材质美感“种水”的一种展示。种水是指翡翠外层表面在自然光下的光泽度、透明度程度表现,把翡翠的透明度称之为水头,水头长水头足就是指透明度好,因此“种水”好坏不仅是鉴定翡翠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翡翠自身美感的独特呈现。此外,作为“点景”的人物和动物的形象,相对于山水画在翡翠雕刻中会出现比例失调的现象,人物的形象明显与桥和树木在比例上产生了极为不协调的关系,而且这种现象常常出现在以传统山水画题材为表现的翡翠雕件中。相对合理的解释是,这与山水画中点出主题点醒画面在表现上是相同,是为了突出主体物象的刻画或者喻示隐藏其中的诗意境界。所不同的是进行了特意的“放大”,目的应该是为了达到更为直接的假借玉中人反照观玉之人的“寄情”功能。另外一种原因就是翡翠雕刻在技术和工具未达到完善之前,手工艺人很难做较为细致的制作,因此人物表现较为难以雕刻,很难做到比例得当,因此在比例上“失调”也符合实际情况。慢慢的传承下来就成为一种表现样式。这一点可以在一些结合现代审美和现代技术的“现代派”翡翠雕刻作品中得到印证,这种“比例失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或者在表现上此类现象出现的较少,由此可见,技术的进步和审美格调的嬗变对于翡翠雕刻在细节上表现精细,在内容的丰富度、饱满度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所以现在一些山水题材翡翠雕刻件中出现了“宋画”的影子,也不足为奇。可见中国山水画对翡翠雕刻已经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是“思想”和“用笔(雕刻)”双重的影响,而且文人参与到民间美术创作实践活动中,不仅提升了审美水平而且还注入了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审美追求与标准

民间艺术品的审美经验和模式,不存在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主要以程式化来展现,是将个人的审美经验融入集体的审美经验之中,但翡翠题材的山水画雕件,融入了一定的文化的审美理想和追求,因此在审美追求和标准上趋于山水画所讲的“四可”即;可行、可望、可游、可局,郭熙不仅提出了对于山水品评的标准也揭示了对于山水渴慕的追求,“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不下堂筵,坐穷丘壑,猿声鸟鸣,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其材质坚硬且色彩丰富,具有方便携带,随时把玩、不易受损等特性,深受文人雅客的青睐。另外翡翠的材质特性及自身所具有的价值,通过中国山水画与其融合,其价值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虽然民间艺人的创作是在成熟的程式化模式下进行的,这种表现虽然不具有创新性,欣赏模式和经验亦不能突破集体审美的经验和标准,但山水题材的翡翠雕刻为民间艺人的个性化创作开启了展现自我才情和个性化表现的广阔空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的提升,对于翡翠的选择已经不仅局限于材质本身的美感特征,而更注重在材质美的基础上的构思巧妙的精雕细作,偏向较高审美的个性化,定制化等高端产品,因此对民间艺人的审美理念和技法表现都有较高的要求,虽然赋予翡翠更高“文化价值”增加其“固有价值”来作为经济来源,是民间艺人从事这门技艺不容忽视的现实原因——“悬之市中,以易斗米”。但是,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全民教育文化水平的提升和对美育的重视,未来大众对于翡翠的需求,不会仅仅局限在翡翠本身“种水”的品质或是美好愿景的寓意,会更加注重雕刻的水平和内容。也就说审美意境和技法表现等多方面融合的需求,将逐渐成为未来消费市场的重心和主体。因此“工匠精神”也是未来翡翠从业者们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二、山水主题的表现手法与形式

(一)表现手法

在题材的表现上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传统样式的延续;保留传统的审美样式而发展至今的雕刻手法,从整体的设计和雕刻及树石、云水等表现手法,一般运用浅浮雕、透雕等,表现比较明显的以树为例,树叶的表现一般都是类似于国画技法中的双勾和点叶的表现;二是追溯古法的传承;这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的追溯“古法”,树木和点景的屋舍等在雕刻之前都要进行绘制,需具备传统绘画的基本功才能够更好的完成作品;三是具有时代气息的创新;这类主要表现类似南国风情“南国风情”等题材的创作。如雕刻的植物,其叶子较为肥大,具有南方植物的特征。

山水题材的翡翠雕件,目前通常的是根据石材进行开料,切割,经行初步的设计,然后初工,细工,最后抛光。抛光阶段根据不同需要的表达会呈现磨砂和亮光两种形式。在设计构思阶段,会根据石材的特色进行主题创作,使用适合的针管笔在石材上绘制图案,然后不断的打磨、修改、调整,定型,形成毛货,通过手工或者机器抛光,最终完成。

(二)形式内容

山水题材充分利用玉石才材质的特性和色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民间艺人可以利用材质的特性进行主题创作,基本在构思设计中表现具有三个特点。

1.纯色材质夺天工

翡翠大部分的雕刻件中较为常见的是纯色或者单一色彩为表现,追求材质本身的美感,此类雕刻件注重材质本身的质感呈现,如:玻璃底、高冰种及冰糯种、豆种等都有,主要看感受材质的美,相对来说雕刻工艺作为辅助出现。

2.俏色巧雕升意境

俏色巧雕是这类主题的作品,需要根据翡翠不同部位的颜色来精心设计不同的表现主题。俏色巧雕根据材质固有的色彩美感,通过巧妙的构思,这其中颇有中国画论中讲“随类赋彩”的表现技法,自然界中物象的本来颜色与翡翠的色彩想融合,升华了翡翠色彩的美感,也更加深化了意境。

3.材质特性衬主题

材质特性这个不得不说其有别于单纯的注重材质本身美感的雕刻,而是两者之间的完美融合,如:木那雪花棉,“雪花绵”是木那场区所产的种水均高的一种优质翡翠,因其肉眼可见小的大约少于1mm到大的10mm的白色圆点似雪花飞扬而得名。虽然白色的圆点可视作“瑕疵”,但是由于有较高的种水,尤其配合雪景山水等主题表现的雕刻,使其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达到较高的融合,形成木那产区翡翠的独特特征而价值倍增。例如风雪泛舟江面的题材,材质本身所呈现的“雪花”与主题相互呼应,意境悠远。

(三)山水为主体的表现

正如郭熙所说君子之所为爱山水其旨在于林泉之志,山水为主题的翡翠雕件满足了欣赏者移情入画,寄情山水的心理,因为翡翠的质地坚硬及通透等性能,方便随身携带,随时把玩而不受场所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可以完全拥有属于自己的山水世界。真可谓“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内,乃辨千里之俊”。另外中国人对于玉石的热爱自古有之,君子以玉比德,另外由于清代皇室的推崇到清中期玉雕技艺的成熟,也使得翡翠已经成为中国玉文化发展繁荣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山水画及山水题材的玉石雕件一直是热门的文化类别,翡翠山水雕件迎合了大众的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需求而备受欢迎。

民间艺人的创作是在成熟的程式化模式下进行的个性化的创作,这种表现虽然不具有创新性,但是在欣赏模式和经验的要求不能突破集体审美的经验,因此民间艺术家都是在规定的模式、框架模式下进行的创新,如人物类和动物类,基本上样式模式从古至今没有太大变化,发挥自我创新的空间是非常局限的,山水题材的翡翠雕刻给民间艺人更加自我表现平台,是展现自我整体创作水平的综合素养的体现。

山水主题的表现,是翡翠雕件最具有异彩的一个部分,他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间,表现形式上也多种多样,通过设计者的巧妙构思发挥材质的自然特性所呈现出的智慧结晶。

(四)人物、动物等和山水的结合

这类题材是人物和山水相结合的主题,一般会展现神话和山水相融合,譬如关羽作为忠孝仁义的象征也常常出现在雕刻题材中,这类结合很好的融合了山水和材质本身的特性雕刻而成,这类题材对雕刻者来说具有较高的难度,要很好的驾驭人物和山水的关系,不像纯山水题材的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作为点出画意,但山水仍是主体表现,但是这类题材山水画要的效果是人物和山水的相映成辉,这类主题的出现一方面是根据材料的特色精心设计,另外也是更多的迎合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例如,围绕神话人物“财神”为主题的作品,利用了翡翠黄色色块及色带的分布进行了人和树的设计,把黄色的树喻为摇钱树,财神也被金色所衬,把翡翠原有的色彩分布进行巧妙的设计,不仅赏心悦目又得美好愿景,可谓“一举两得”。

三、“票房价值”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讲到“文化产品也要讲‘ 票房价值’,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绝大部分都要进入市场,文化产品只有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消费,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达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这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所在。”山水题材的翡翠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应该保持创作习总书记说所的要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产品,随着人民整体消费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升,很多民间艺人的理念水准已经“落伍”,制作的作品粗制滥造,流于形式,空洞无味。

因此,针对目前翡翠市场出现的一些以低廉价格不重视文化内涵和审美精神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应该加强美育工作和美育教育的发展,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加强美育建设和发展,引导人们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另外一方面把美的教育和传续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习总书记讲“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翡翠作品制作者本身,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雕刻技艺和水平,以及在雕刻内容和形式要发展创新,不能“故步自封”,要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鼓舞和引领人们,另外,消费者本身也要加强对于传统文化和经典作品的学习,对于翡翠作品在材质、设计、意境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审美认知的提升。山水题材的翡翠雕刻作品,其所包含的对于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寄情山水的精神,从古至今一直是文人墨客以及人民大众所热衷的题材,在满足消费者渴慕山林的同时也能给予精神上的享受,创作满足人民大众需求和具有时代气息的翡翠作品,提升翡翠文化和商业价值的深度和广度。

猜你喜欢
翡翠雕刻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翡翠湖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只翡翠手镯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On art
雕刻时光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游翡翠湾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