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飞
⊙ 永丰仓原址河面
中街路北端的中市桥堍下,阊门内下塘街沿河朝南,开着爿只有一间门面的小超市,我停住脚步用苏州方言问正坐着晒太阳嗑西瓜子的老板娘:“请问你,西角墙在哪里?”
“这里是东角墙呀,西角墙嘛?没听说过!”听口音,老板娘不是苏州人,她说完便站起身来,走进小屋自顾自地打理货物,不再睬我。
我明白了,也笑了,在苏州生活了几十年,也算老苏州了,自己走了老半天都找不到,去问一个对苏州街巷更陌生的外地人,不碰壁?
过去,中街路北头是车水马龙的东中市,前几年新建了一座中市桥,于是中街路就向北一直延伸到桃花坞大街,再向西北延伸到广济路,接通了火车站。去看依旧住在小巷深处的母亲,我走的就是这条中市桥。
依着桥面栏杆,看着向东流淌的中市河,我总是觉着奇怪,这原本只有几米宽的河道,怎么突然在这里就开阔到了30多米,与原来窄小的河道格局大相径庭呢?
史料记载,这里是一处明代天顺年间的官府粮食储备仓库遗址,曾经的永丰仓,那一段宽阔的河道和石驳岸竟是永丰仓的船埠码头。
苏州城外的枫桥镇,与河南的朱仙、广东的佛山、湖北的汉口,号称是明代成化年间的四大米市。苏州的一府八县向朝廷交纳的税粮要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民以食为天,苏州粮食生产与储备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出于备战与市场调控的需要,苏州官府陆续在城内建起多个粮食储备仓库,永丰仓就是其中的一座。
有据为证,枫桥米市的漕运粮船是通过护城河道进入阊门水关的,粮船经过中市河就可直接到达永丰仓船埠头,拓宽的河道显然是为了船只停靠方便。
现在还能看到,为了方便搭摆跳板,与下塘街垂直的古驳岸低于街面1米左右,从东到西长有百十余米长。可以想见,当年这一段宽阔的水面上常年来往和停靠着大批的漕运粮船,仓夫苦力,肩挑背扛,搬运号子,此起彼落,那是怎样的鼎沸繁忙景象啊。
运到岸上的粮食自然要颗粒归仓,永丰仓的大致位置应该就是在现存的古河埠码头北面:南临中市河,北达桃花河,东起崇真宫,西至东角墙、西角墙一带。
我查阅文献资料得知崇真宫初建于北宋政和年间,明代正统年间重建,现残存清代两进殿宇,遗址就在附近的崇安里。而东角墙与西角墙,实质就是永丰仓两端的东晒谷场和西晒谷场的谐音,如果能找到东角墙与西角墙,就能知晓当时永丰仓的仓储面积和仓储数量,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与超市老板娘点头告别,我决定自己再走走看看。
河沿街、久福里、文丞相弄、前同仁街,这些桃花坞大街两侧的小街小巷如今都已重新翻修改造,雨、污水管分流,青砖路面整洁,处处可见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身影。
走着走着,我终于看到了东角墙的巷牌,那是一块做得很精细很考究的仿古式砖雕巷牌,字迹写成楷书体,它被深嵌在一座斑驳老屋的左墙上方,与老屋灰白的色彩混为一体,古色古香,只是它的字色深灰,不易被人发现而已。其实,我太大意了,我去老屋看母亲,哪一次不是走过这条叫东角墙的小巷子呢!
那西角墙在哪里?就在东角墙的对面,字迹同样是楷书体、深灰色,被深嵌在另一座斑驳老屋的右墙上方。我沿着西角墙走向小巷的深处。这一段的小巷子很特别,它沿着市二十四中学校的围墙绕圈子,先是向北延伸,再折向西边,最后又回到了中街路的北延路上。永丰仓的位置,我大致清楚了。现在,这里是一大片老式民居房。
宽阔的中市河河道上现在安置着两台船坞型太阳能净化器,不知疲倦地日夜运转。阊门内下塘街上,长长的永丰仓石驳岸依旧默默坐落在原址,经历几百年的风雨洗礼,码头上的石头台阶已经荡然无存,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早已退出了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