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忠勤,周 颖,蔡静雅,胡 海,冯军清
(武汉现代物流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14)
江海联运是指依据货物运输需求,针对内河及海洋两种不同航道,采用专用船舶进行运输形成统一高效的运输组织方式,从而实现江海货物运输一体化、批量化、高效化、低成本的运输物流体系。
近年来,湖北水运积极融入国家内河航运发展战略,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航道连通成网能力和港口专业化水平建设,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港口多式联运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面对新环境、新要求,湖北水运仍存在骨干航道不畅、运输效率不高等瓶颈问题,本文以湖北省江海联运发展实施路径为研究重点,以期助推湖北水运高质量发展。
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湖北省已形成四类较为成熟的“江海联运”品牌航线,分别是长江干线江海联运航线、长江+沿海T字型航线、湖北-日韩航线以及湖北-东盟航线。
长江干线江海联运航线是指湖北长江沿线港口货物经水运至长江下游港口换海船出海的运输模式,目前武汉、黄石、宜昌等主要港口已开行此线路,具体见表1。
表1 湖北长江干线江海联运航线现状
长江+沿海T字型航线是指在湖北长江沿岸港口与我国南北沿海港口之间进行江海联运的航线。目前湖北长江沿线武汉、黄石、荆州等重点港口均有开行此航线,具体见表2。
表2 长江+沿海T字型航线运营现状
湖北至日韩航线是指湖北长江沿岸港口货物在长江下游港口中转或直达日本、韩国的江海联运航线。目前,湖北主要有武汉、黄石开行此线路,具体见表3。
表3 湖北—日韩航线运营现状
湖北至东盟航线是指湖北长江沿岸港口货物在长江下游港口中转至东盟各国的江海联运航线。目前,湖北相关航线主要有武汉至东盟四国试验航线,具体见表4。
表4 湖北—日韩航线运营现状
随着长江航道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和船舶大型化的持续发展,航道通过能力和船舶载重吨均逐步上升。目前,武汉至安庆段航道最低维护水深提升到6m,可承载万吨级船舶直达武汉;船舶标准化、大型化成效显著,5 000t级以上货船在长江干线货物运输中日趋普遍。然而,部分港口设计靠泊能力和吞吐能力无法满足大型货船停靠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航道运力的浪费。此外,存在港口能力与后方铁路线匹配度不足的问题,如荆沙铁路经改造,列车牵引数已与焦柳铁路相匹配,但由于盐卡港货物吞吐能力有限,导致荆沙铁路货物运量无法有效提升。
根据长江集装箱航运指数分析,2018-2020年长江集装箱运价呈现小幅下降趋势,长江集装箱市场运力充足,供需基本平衡,但运力调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集装箱在短驳过程中效率较低,加上部分港口航线密度低,“货等船”造成部分货源流失。此外,航运公司各自为政,航线多为非固定班期,运输船舶、经停港口、抵离时间、运输价格等均不固定。舱位资源利用不合理,分票分批订舱手续复杂,导致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货源无法顺利运输。
随着船舶标准化的不断推进,近年来长江内河船舶数量逐年递减,截至2020年,长江上有内河运输企业3 557家,个体户9 358家,市场较为分散,存在打价格战等无序竞争。湖北省江海联运稳定航线主要由大型央企、国企经营,但市场份额总体较小,如长航集团年货物运量超1亿t,是我国最大的内河航运企业,但长江航运年运量30亿t,其份额不足5%。
湖北省沿长江、汉江的产业布局刚刚起步,港口服务的物流园区、工业园区正在规划建设,水运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货源不足、水路运输货种分散、部分大宗货源弃水走陆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此外,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也影响江海联运发展壮大。2019年底湖北外贸总值在中部6省中排第四位,位列河南、安徽、湖南之后,在全国省市区中排第24位。
(1)提高航道通过能力。着力打通骨干航道瓶颈,在全面完成武汉至安庆段6m深航道整治工程基础上,推进实施武汉至宜昌段4.5m 水深航道整治工程,推动建成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进一步提升长江黄金水道能力。继续实施汉江航道整治工程,推进武汉至襄阳段实现1 000t级以上船舶全天候通行,加快形成以长江、汉江、江汉运河为主通道,其他连通性区域骨干航道为支撑的“东西畅通、南北贯通、江海直通、水网联通”的航道体系。
(2)提升港口服务功能。持续推进武汉港阳逻港区铁水联运二期工程、宜昌港白洋作业区二期工程、黄石新港三期综合码头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现代化港口集群。推进阳逻港区、花山港区、汉南港区的集装箱码头功能整合,推进港口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长江、汉江港口功能合理布局,建立以武汉港为核心港,其他港口为喂给港,协调统一、功能互补、畅通高效的港口运营模式。
(3)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促进公路、铁路与港口无缝衔接,加快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建设,鼓励主要港口疏港铁路向码头延伸,减少港内转运环节,重点推进武汉新港江北铁路、武汉阳逻港、宜昌白洋港、黄石新港等港口疏港铁路建设。加快疏港公路建设,重点推进连通宜昌港、荆州港、黄石新港等一批疏港公路项目,提升港区道路专业化水平。
(1)推进新型船舶研发应用。在现有1 140TEU集装箱船型基础上,鼓励支持相关港航企业与科研院所和设计单位合作研发设计江海联运新船型,主动适应沿海和长江航道以及港口发展的需要,逐步推进船舶大型化,加快研发建造至宁波舟山港2万t级江海直达散货船,加大力度研发符合武汉至上海洋山江海直达特定航线、长江中上游至日本韩国汉亚直航要求的1 000箱级、500标箱级示范船型,进一步提升江海直达航线效率。研发并推广适应汉江航道条件的新船型,重点研发适应汉江、江汉运河的汉江联运新船型和适应汉江过闸新船型,进一步提升汉江航运效率。
(2)加快老旧船舶改造。继续推进船型标准化工作,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老旧运输船舶,提高船型标准化率和平均吨位,引导现有非标准船舶逐步退出市场。大力发展集装箱、LNG、商品汽车滚装、化学品运输等专业化船舶,积极发展封闭式散货船舶。
(1)推进省域集装箱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沿江捎带,积极推进宜昌、荆州等港口至武汉港的集装箱喂给航线。加强长江与汉江的联动协调发展,推行省域以武汉为枢纽的水运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打通汉江集装箱运输航线,优化汉江流域喂给港功能,拓展钟祥、沙洋、仙桃等汉江沿线港口至武汉港的集装箱喂给航线。推动襄阳外贸货物、仙桃无纺布及江汉平原其他适箱货物统一集并。
(2)积极发展“散改集”运输。重点推动粮食、饲料、化肥、矿石等大宗货物的集装箱化运输,探索创新散集联运产品,发展不同运输方式间散货运输和集装箱运输模式,针对个性化需求研究比选,深度优化运输方案。
(3)推动组建江海联运联盟。鼓励湖北省港口集团充分发挥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核心企业优势,加强港口集疏运能力建设,加强上下游港口联动,组织、协调所属港口企业深化与骨干航运公司、货主企业战略合作,重点围绕集装箱、散杂货、商品车滚装等货物江海联运,以及区域港航信息一体化、船型标准化等领域加强交流合作,保障航线运力充足、船期稳定,提升船舶装载率和航线规模效益,共同打造“汉海快线”“汉宜快线”“汉江快线”等品牌航线联盟。
(1)巩固拓展国际航线。深入开展国际直航合作,依托长江深水航道,扩大武汉至日韩直航运力,开辟武汉至东盟国家新航线,支持打造武汉-海南-东南亚航线。支持加强武汉至日韩近洋直达航线与中欧班列(武汉)的衔接,通过海江铁联运,构建东北亚-湖北-中亚、东北亚-湖北-西亚、东北亚-湖北-欧洲的国际铁水联运贸易大通道,发展壮大国际中转。
(2)做优做强内河航线。充分利用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m深水航道优势,加密武汉至上海集装箱航线、武汉至宁波舟山大宗散货航线。支持武汉、黄石开辟至北方沿海港口直达航线,推动东北输入湖北的粮食以及江汉平原供应东北的化肥实现江海双向直达;支持武汉、黄石开辟至福建、粤东沿海港口直达航线,进一步密切海峡两岸地区与内陆腹地连接,吸引海峡两岸地区中欧班列货源至武汉中转。加密省内长江和汉江重要港口至武汉港支线航班,巩固提升水水中转。
(1)打造港航产业集群。做大集装箱物流产业,围绕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以及各地产业集聚区,强化区港便捷联系,做大做实港口直接腹地集装箱生产量。做强商品车滚装物流产业,以武汉港为中心打造长江上、下游商品车华中地区分拨网络,以宜昌港为节点打造商品车翻坝和分拨体系,推动形成新的衍生服务产业。推动中介服务、航运交易、法律服务等集群功能升级,加快培育航运金融、保险、海事仲裁、航运信息咨询、航运指数体系等现代航运服务新业态。
(2)推动港航与其他产业一体化发展。鼓励港航企业为制造企业提供全流程的物流解决方案,推动物流服务网络与产业网络联动,加快发展面向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的航运服务。合理布局临港工业体系,加强临港经济区规划和建设,按照“前港后产,港产协同”布局,做优做强临港产业,支持在长江主要港口后方配套建设临港产业园,吸引装备制造、能源电力、循环经济、有色金属、纺织服装、新材料等支撑港口发展的临港产业聚集,为港口经济发展壮大提供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