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改编曲《兰花花》的艺术形态分析

2022-06-30 08:05陈晨
艺术评鉴 2022年11期

陈晨

摘要:随着音乐创作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在保留原有民族音乐主题精神的基础上,通过与其它音乐形式的结合,以不同表现形式将我国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其中进行改编,让民族音乐获得新的生命,有利于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使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陕北民歌《兰花花》主题钢琴改编曲是中国钢琴改编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篇章,为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多位作曲家曾运用民歌《兰花花》的主题创作钢琴改编曲,笔者主要以汪立三创作的《兰花花》主题钢琴改编曲进行研究,并结合其他作曲家的创作进行简单对比,帮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传统民族元素与当前器乐音乐发展的融合,对传承弘扬我国传统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兰花花》  主题运用  艺术形态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11-0066-05

中国钢琴改编曲是我国作曲家在西方钢琴作曲框架中运用我国传统音乐元素,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进行改编,且成功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钢琴改编曲,促进了钢琴音乐的中国化发展的有益尝试。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中国钢琴音乐更具创新性、丰富性与发展性,内容更加丰富,也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与钢琴音乐更好的融合。我国著名作曲家汪立三对陕北民歌《兰花花》进行改编,在体现了中国内容与精神的同时,展现出作曲手法与演奏技巧相交汇的创作模式。本文通过对作曲家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的了解,以《兰花花》钢琴改编曲为研究对象,对乐曲进行分析,通过对陕北民歌《兰花花》主题钢琴改编曲的研究,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乐器的融合途径,以更好的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一、钢琴改编曲《兰花花》主题介绍

(一)民歌的创作

民歌《兰花花》是以陕北姑娘姬延玲的故事为素材创作的。因姑娘长相俊美,心灵手巧,亭亭玉立,经常穿着蓝印花布的衣裳,故人们喊她为兰花花。故事讲述兰花花与红军战士相恋,却因红军东征暂时分离,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压迫下,兰花花被迫出嫁,受尽折磨。兰花花执着不认命,终日郁郁寡欢,思念成疾,在24岁时病死。红军战士回到陕北后,将内心对兰花花的思念编写成了小曲,创作了这首《兰花花》。民歌《兰花花》既批判了早期封建社会中顽固的传统思想、礼教问题;又歌颂了新时代女性反抗包办婚姻、自由恋爱、坚强勇敢、坚贞不屈的精神。

后来随着新中国改革开放,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得到提升,民族音乐蓬勃发展,在20世纪70至80年代,我国出现一批优秀的作曲家,他们走遍大江南北,深入基层,去各地采风,收集音乐元素,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民族歌曲。民歌《兰花花》便是这些作品中的典型代表。

《兰花花》属于陕北民歌,陕北地形以黄土高坡为主,因地貌成千沟万壑之态,生态环境恶劣,陕北人在这种生存环境和革命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性格淳朴、勤劳勇敢、乐观豪迈、粗犷豁达的民族风情,也具有悲凉凄美之意。《兰花花》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艺术气息。作品有很多创新的地方,其加入了新时代音乐元素,对传统音乐进行创新;在创新的同时又保留了传统民族音乐特色,所以这是一首具有时代性、创新性、民族性的声乐作品。按照歌曲种类来分,《兰花花》属于信天游曲调,信天游随心而作,歌唱爱情信仰、柴米油鹽等,信天而游,顺天而吟。在黄土高坡上,人们纵情高唱,表达内心的情绪,抒发内心的情感。《兰花花》运用信天游的演唱形式,在演唱的过程中,巧妙运用真假声转换和方言,既要拖长音又要甩音,并且在高音域加一些装饰音,运用这种极具特色的演唱形式,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兰花花对情哥哥的思念。民歌《兰花花》既能描述出有形的、具体的且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又表现出抽象的、无形的让人深有体会的情感。

(二)主题的意义

《兰花花》主题作品有很多,包括器乐、声乐、文学、影视等方面。《兰花花》这一主题艺术作品的产生是必然的。在音乐领域,《兰花花》故事主题选用陕北当地的民间音乐素材,人们喜欢《兰花花》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些《兰花花》主题音乐作品中歌颂的美好爱情、自由恋爱的思想。爱情是人们生活中亘古不变的话题,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存在关于爱情的呐喊。兰花花的爱情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是那发自内心深处最真挚淳朴的情感,将不加任何修饰的爱情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让人们在情感上获得共鸣。《兰花花》主题作品得益于向人们展现新时代顽强拼搏、追求自由的革命精神。总体而言,在道德层面上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到21世纪之前的几代人,赞扬了新时代的人们勇于冲破封建礼教,以及与旧社会反抗到底的坚决的革命精神,歌曲中所反映的思想对当时封建社会中父母包办婚姻的风俗也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兰花花》主题音乐作品将我国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与道德观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创作领域,《兰花花》主题声乐作品的创作,有利于中国民歌的发掘、研究和传承,为中国民歌曲库添上了一笔浓墨。《兰花花》主题创作的过程中,作曲家们需要学习不同民族、不同种类的民歌,研究这些民歌中的音乐特征和创作背景,找出可供创作采用的音乐元素。同时,很多作曲家根据《兰花花》主题进行了改编创作实践,这些实践对我国钢琴作品丰富以及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推广传承起到一定的作用,将中国民族音乐推向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兰花花》主题在传达现实主义爱国情感的同时,又弘扬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

二、《兰花花》主题在作品中的运用

(一)《兰花花》主题变奏曲

汪立三,我国著名作曲家,对我国近代钢琴音乐的创作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汪先生在音乐创作中坚守着“有容乃大,兼容并包”的文化包容理念,丰富了自己的钢琴音乐创作。我国钢琴音乐在发展中不仅融合了传统音乐的风格表达,也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的结构形式,因此,从内容表达上依然可以展现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与民族意蕴。1953年,钢琴曲《兰花花》根据陕北民歌编创而成,这是汪立三的第一首钢琴作品,虽然是根据民歌《兰花花》编创的,但作品从形式表达层面已经从民歌中脱离出来,与王志信创作的《兰花花》钢琴伴奏曲相比较而言,汪立三创作的《兰花花》钢琴改编曲是一首独立完整的钢琴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不为烘托演唱者的情绪而服务;而是通过钢琴来传达《兰花花》主题思想,不只是套用民歌的形式讲述故事的内容和旋律走向,而是大胆借鉴国外钢琴音乐调性和声关系,突破了钢琴作品情绪单一的局面,使钢琴作品情绪更加丰富,更具有艺术性。

(二)乐曲结构

汪立三《兰花花》钢琴改编曲是变奏性原则与三部性原则相结合的曲式结构。呈示部由主题和一次变奏组成,共16小节。呈示部由D羽调式进入,经过发展收束于D羽调式的主和弦上。之后是展开部,包括第二变奏、第三变奏、第四变奏,其中,第二变奏在发展中进行了多次转调,由G羽调式转至D羽调式又转至F羽调式。第三变奏在bE商调式上进行,收束于bE商调式的主和弦。接着是第四变奏,第四变奏回归主调,以D羽调式进行,并结束于D羽调式的属和弦上。最后是再现部,是扩充乐段,与主题相呼应,在D羽调式上进行,并结束于D羽调式的主和弦。

作曲家在创作中,也有鲜明的特征表达,首先,呈示部呈现主题旋律,用来描述主人公兰花花质朴美丽的形象,然后把主要故事情节放在展开部来体现,最后都对主题进行了再现,全曲结构统一完整。其次,在曲式结构的创作上采用了变奏手法,通过对《兰花花》主题进行变奏,对主题旋律进行装饰,使主题旋律丰富,不仅是单一的旋律线,运用不同的伴奏织体、不同的节奏型,使音响效果具有华彩性,更好地处理主人公的情绪,描绘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故事。

(三)主题分析

钢琴曲《兰花花》是以性格变奏手法与三部性结构原则相结合的形式创作而成。全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由《兰花花》主题音乐和变奏一组成,呈现出如歌的旋律主题。将旋律线拉长后,音乐的流动性得到增强。变奏一与主题旋律相比,旋律音调高了八度,旋律线由音程、和弦组成,旋律更加丰富,音色更加明亮。通过音乐的塑造,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兰花花美丽、聪慧、质朴的少女形象;第二部分由变奏二、变奏三组成,属于展开性部,在这一部分的音乐表达中,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展开和扩充的创作,描绘兰花花悲愤、惊慌、激动的内心,体现出兰花花坚持自己的坚定信念,反抗旧社会下的封建礼教,追求自由恋爱的勇敢,以及对爱情的坚贞精神。第三部分由变奏四和结束段构成,变奏四是对变奏一进行再现,两部分的音乐情绪表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對千万个像兰花花一样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压迫女性的赞颂。但是兰花花最终没能逃过命运的摧残,所以作者在结束段运用了展开手法,再次引用变奏二带有悲愤的旋律音调,以悲剧色彩进行结尾,奠定了故事主题悲惨的基调。总体来看,《兰花花》主题思想与情绪细腻得融合在《兰花花》钢琴曲中。

三、钢琴改编曲《兰花花》演奏技巧分析

(一)演奏技巧

中国钢琴作品的演绎需要依据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来呈现,演奏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演奏功底作为支撑外,还要对作曲家汪立三创作的《兰花花》钢琴改编曲的作品内涵有准确的理解,在演奏过程中运用技巧呈现与思想表达综合呈现乐曲。在演奏乐曲的主题乐段时,要体现出音乐的优美,演奏者在演奏时可以将手腕放平,指尖触键,确保旋律线流畅,右手旋律线要清晰连贯,手指落音要清脆,力量要均匀,右手要在琴键上做一个流畅的跑动,使主题旋律流畅。左手为简单的和声伴奏,落音要柔和,起到衬托右手旋律的作用,不能喧宾夺主,确保乐音之间的转换可以更加自如。在第二小节中的高声部出现了一个二分音符和两个休止符,我们可以将其当做对人声的模拟唱法,增强音乐的旋律性表达。

在演奏主题时,尤其要注意保持音的呈现,手指在移动时要注意速度的把控,通过旋律的流行性将之后的音符带出来。此外,演奏过程中两手的交替也要注意主次区分,确保气息流畅,同时还要注意音乐质感的表达。乐曲开始处就出现了以大跳为主的附点音符,在低音旋律声部展开,演奏这一部分时,触键要慢,使乐音的音色呈现达到柔和效果,过程中注意保持2/4拍子的节奏模式。随着旋律的发展,之后出现的切分音也带有神秘的音乐色彩,伴随着音乐织体的变化,跳音也开始频繁出现,演奏力度开始加强,推动了音乐情绪的变化。

这一部分演奏的重难点是音阶的上下行交互演奏,演奏者要对乐曲的表达有整体上的控制,右手演奏旋律的低音声部,演奏过程中注意速度与力度的控制,左手触弦的大跨度触键也是演奏的难点,演奏时要做到自然、顺畅,乐音饱满、舒展。对于主题旋律的强调也有不同的形式,有八度演奏的方式,也有双声部引入的方式,演奏力度的对比也影响了音乐的呈现效果。在第三次呈现时,主题旋律在左手声部出现,而且呈示于小调上,右手的旋律声部则以和弦分解的形式为左手声部做好铺垫,更好地将主旋律声部衬托出来,增强了旋律的歌唱性。

《兰花花》钢琴改编曲中旋律的重复也是需要在演奏中注意的问题,乐曲的旋律随着作品结构形式的变化、和声的呈现次序以及节奏模式的改变等得到升华。因为改编版的《兰花花》中也蕴含着作曲家汪立三的音乐思想,乐曲本身带有深厚的情感内涵,所以被大家铭记,在钢琴改编曲的创作中《兰花花》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代表。

在演奏的《兰花花》改编曲的过程中,演奏者还要科学运用手腕技术,将音乐的呈现依照作品表达的要求呈现出来,在速度转换的乐句演奏时,要注意音乐的衔接。尾声部分三连音的演奏也需要妥善处理,虽然乐音的呈现没有标准模式,但要确保旋律的清晰、规范、稳定,通过音乐更好地表现主人公兰花花情感的变化与发展。在主题乐思的发展中,对原来相同的两个乐句进行不同的变化和处理,收缩乐句结构的同时加快演奏速度,使音乐的情绪表达更为鲜明。

在演奏时,要求演奏者触键灵巧、轻盈,这样呈现出来的乐音才能更为清晰、干净,要做到气息顺畅自然,演奏连贯平稳,通过手指力度的对比,与之前的旋律有很好的呼应。在乐曲旋律发展至最高点时,演奏者需要对乐句进行重点联系,因为加上了之前音乐旋律的铺垫,作品的氛围得到了很好的烘托,因此,这一部分的演奏不需要在力度与速度上做额外处理,音乐上的铺垫已经使作品的效果表达得更为鲜明,过多使用演奏技巧反而会影响总体效果的呈现。此外,演奏者还要注意乐谱中标注的强音记号,在演奏过程中更好的实现自然、流畅的演奏。

(二)情感处理

作曲家在创作这首改编曲时,以民歌《兰花花》的主题旋律为素材,通过变奏的手法展开,乐曲以分节的形式配合叙事手法,增强了作品抒情性与悲剧性的表达,整首作品由主题与变奏共同构成。作曲家对主题与变奏的速度也都有具体的要求,主题乐句采用“慢板,变奏则通过频繁变化的速度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表达。随着音乐的深入发展,作曲家对主题乐思也进行拓展,尤其是对尾声部分的处理,变化较大。乐曲在不同的乐段中运用了不同的情感色彩,结合钢琴音色的变化,能更好地贴合音乐的情绪表达。在乐曲的主题部分,作曲家创新性运用了叙事曲的特点,让作品覆盖在一种静谧、忧郁的氛围之中,之后的快板部分对比则选用了较为明亮的音色,配合快速的节奏进行,为这一部分的旋律进行奠定了欢乐的情感基调。

主题乐段的呈示简洁规整,调性较为统一,旋律的音域也在发展中逐渐变窄,乐思在一个八度内发展,演奏时需要注意速度控制,这样有助于音乐情感的自然表达。伴奏声部也需要注意和弦的时值,演奏过程中两首之间的交互可以推动音乐情绪的发展,明快的声音配合快速有力的演奏,使得音乐情绪的表达更为鲜明。清晰的旋律表达也可以增强情感的真挚性,不管是在主题旋律的呈现方面,还是和声的进行上都要注意音乐的歌唱性与连贯性。适当在演奏中突出节奏的变化,加入附点节奏,改变了之前旋律的平铺直叙,但忧伤的情感色彩一直存在,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将这一部分的音乐呈示出来。

《兰花花》主题钢琴改编曲是根据民歌《兰花花》改编的,二者在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方面是一致的,都以叙事体裁进行创作,只是具体的呈现形式不同,钢琴改编曲将民歌所讲述的故事情节中悲痛、憤怒、激动、反抗的情绪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塑造了兰花花纯真质朴、善良美丽的少女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传统封建礼教的批判,歌颂了新时代女性反抗包办婚姻,追求自由恋爱,坚强勇敢,坚贞不屈的精神。

四、民歌主题在钢琴改编曲中的价值体现

在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中,如果想要更多地融入民族元素,就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创作灵感。作曲家汪立三本身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多年来始终坚持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前期的研究积累也充分体现在了他钢琴音乐的创作实践中,他善于从传统音乐作品中汲取营养。凭借着自己多年来对钢琴音乐创作的经验,将传统的民歌元素融入其中,在运用的同时,也对不同民族音乐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与地理、人文环境做深入的了解,结合自己对传统民歌的了解与感受进行创作。通过借鉴陕北民歌《兰花花》的主题,创作了钢琴改编曲,这对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包括对西方音乐曲式机构的运用也激励了很多中国的作曲家。

乐曲一经发表,便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钢琴改编曲增强了原有民歌的力量表达。原本的民歌作品主要是通过旋律叙述性的表达,讲述了兰花花的故事。钢琴曲在原本主题旋律的基础上,加入了和声性的表达,并融合曲式结构与调性等方面的处理,使作品的呈现带有民族化情感,不仅提升了作曲家的创作高度,对我国之后钢琴改编曲的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旋律是音乐作品中最具表现力的元素,我国的民族音乐作品都有着清晰的旋律线条与鲜明的调式,不同音乐作品也因此具备鲜明的性格特征。作曲家直接引用了传统的民间曲调进行创作,使钢琴音乐显示出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将我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西方作曲技法中,拓宽了民族音乐的表达方式,并以简洁的结构与清晰的旋律线条呈现出民族音乐的特点。作曲家在选择传统音乐作品素材时,也需要全面了解原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内涵与情感思想,这样才能在之后的创作中更准确的表达,让中国的传统音乐元素与民族文化元素更好的融入到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钢琴音乐的繁荣发展。

五、结语

以民歌主题为素材进行改编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是我国作曲家们在探索中西音乐融合发展中的艺术结晶,可以更好的凸显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色彩,同时也为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元素。笔者通过弹奏由民歌改编而来的钢琴作品,来认识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体会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意义。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钢琴作品,也为后世作曲家们在创作中提供了很多可供参考的实践方向,如和声的运用以及民族元素的具体体现等,在促进我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同时,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极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魏廷格.汪立三的钢琴创作[J].人民音乐,1986(10).

[2]金英.浅谈中国钢琴作品与民族民间音乐的联系[J].华章,2011(29):100-101.

[3]薛维恩.浅谈五声调式音阶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运用[J].艺术交流,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