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做好党史学习教育传播策略探析

2022-06-30 23:46谢岩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融合传播

摘要:传统媒体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宣传这篇大文章,是一个非常重要和迫切的课题,如何把它做得生动有效、鞭辟入里,又能够广泛传播、扩大社会影响力,这是每个媒体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一部通过创作手法上的创新、传播方式上的融合,把《红色珍档》这一系列短视频节目做出了特色、做出了亮点,真正让党史档案“活”起来,给广大受众献上了一部易于接受、经典、耐看的党史学习作品。文章就《红色珍档》的创作手法、融合传播等进行内在逻辑、运行规律的研究探索,试图通过创意立意、执行过程等方面的全面细化分析,研究同类节目的创作规律。笔者参与了从节目的创意诞生到制作的全过程,经过与节目制片人、策划、编导、主持人、后期人员等细致沟通以及对众多文献的参考借鉴,得出了如何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宣传的一些原理。

关键词:《红色珍档》;档案活起来;创新手法;融合传播;正向价值引导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碼: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9-0165-03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史学习教育在实践中有多种多样的开展方式,传统媒体面对这个课题具有天然优势又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一部把目光瞄准了“档案”,试图通过这一介质,在党史学习教育上获得新的突破。

电视界关注档案题材由来已久,并有不少成功案例。自2003年以来,就有北京电视台的《档案》、湖南卫视的《折叠的光阴——话说档案》,也有浙江省档案馆和浙江公共新闻频道合作拍摄的系列节目《跟着档案去旅行》,可以看到,类似的档案节目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有的节目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以上所有,让项目负责人看到,通过对红色档案的披露、解读和对不为人知细节的呈现来讲述党史,有着很好的创作基础,具有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江苏省广电总台与江苏省档案馆多次会谈后,双方决定推出25集微视频《红色珍档》。节目由新闻主播担任“档案讲述人”,以“铭记百年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主旨,带领观众“重温光辉岁月,汲取奋进力量”。经过数月的策划、踩点、拍摄、演播室录制,这一系列在建党百年纪念日前推出,融合传播效果非常好,更是连续拿下了众多业界大奖,其中就有2021年度江苏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2021年度江苏电视新闻奖连续报道特别奖、“百年风华”江苏省党员教育内容创作大赛一等奖等。

一、选题精巧切入,让党史档案“活”起来

档案是党史学习教育最为生动的教科书。

《红色珍档》系列片“以史实发声、用档案说话”,跨越了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百年历史征程,每集片长5~8分钟。25集选题内容当中,有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有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用青春之火点亮信仰之光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有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伟大实践的治淮超级工程;有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抗疫大战……

(一)党史档案细致选择,小角度切入

大型的专题片、系列片如何开篇往往是最考验创作者的,研究如何开篇布局往往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尤其是面对党史档案,选题时间跨度大、题材丰富,由于历史原因,每个选题所对应的档案实物数量也不同,年代久远的事件往往档案非常珍贵稀少,如果档案数量不足,节目能否“立”得起来?再者,“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历史题材相对于现实题材,天生就会在亲和力的对比中占下风。如果创作者采用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影像表达策略,作品则往往曲高和寡”[1]。

因此,如何能够恰当利用好党史档案,又能迅速抓住观众,是节目组要攻克的难关。经过多次的头脑风暴和节目研发会议,制作团队确定从具体、细微的角度入手,选择更具代表性、权威性的核心档案予以展现,避免了宏大主题的大叙事切入点。这一创作理念的达成,为节目组的创作搭建好了“筋骨”,提供了理念遵循,整个节目创作始终遵循这样的原则。

其中《硝烟背后的暗战》这一集当中,编导就从被保存在江苏省档案馆一张72年前的手绘地图入手。从这张手绘的《沿江驻军防务分配图》上,能看到当年国民党军队在江阴要塞附近的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通过主持人在前方历史现场的亲历走访、对档案研究人员的深入采访,片中一一牵引出了唐秉琳、唐秉煜等中共地下党员的“潜伏”和“策反取胜”故事,展现地下工作者们的艰苦卓绝、九死一生。

在《战疫英雄 档案留名》这集当中,摆在编导手里的档案很丰富但又很繁杂,有医院人员捐赠的信、日记,还有徐州聋人创作的剪纸长卷,有数字档案还有各类新闻报道……究竟选择哪一件档案,才能够承担起这个开篇的重任?经过多次的斟酌考虑,编导最终选定了有着邱海波、郑瑞强等医生签名的防护服,邱海波和郑瑞强作为来自江苏的著名重症医学专家,在武汉战疫中他们作为“最后的压舱石”,诠释了“生命至上”的伟大医者情怀。编导最终以这件防护服为线,由出镜主持人进行故事讲述开篇,层层递进,不仅串起了防疫的其他档案,更串起了防疫的宏大故事。

(二)党史档案多技术呈现,真正“活”起来?

切入点的选择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如何把静态化的党史档案进行电视化转化,又是一个难题,这也是体现制作团队实力和创意能力的过程。

在制作中,团队综合运用现场实拍、动画演示、历史资料、演播室虚拟等技术手段,丰富和多样化呈现档案资料,尤其是演播室虚拟技术的使用,使主持人能够在历史场景和演播室背景中实现一步穿越,具有历史纵深感。在外包制作团队、技术部门通力协作下,终于达成了让党史档案“活”起来的目标,使整个系列节目保持了较好的节目品相和口碑。

值得一提的是,在节目整体美编设计、虚拟演播室打造、演播室录制中,引入了科技外包公司,投入的成本和资金是巨大的,但是品质也有所提升。所以说,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媒体的创作上,必须舍得花费大力气、大投入,使用前沿科技以及符合时代审美的综合性电视手法,创作出与当下自媒体、用户自身生产的视频内容相区别的品质,体现出更加高端大气的节目质感。

二、“二次创作”融合传播,传播影响量级增长

融媒体时代,如果节目的拍摄制作是一次创作,那么选择合适的时机播发和有创意地进行传播,可以被视为制作团队的二次创作。尤其是在建党百年大背景下,在众多党史题材报道中,作品如何才能脱颖而出让受众认识,《红色珍档》团队下了很大功夫并达到了在不同层面传播的效果。

(一)有机整合系列节目,传播效果量级增长

在大型新闻节目创作中,编辑思维不仅仅体现在前期拍摄创作中,更体现在节目编排当中,合理有机的“排兵布阵”将产生不同的聚合反应,实现传播效果的量级增长。《红色珍档》25集内容在播出排列上,既参照一定历史时间顺序,又根据时间节点保持着灵活性的调整机制,以实现最好的播出效果为终极目标。

《传奇印章》这一集介绍的是珍藏在如皋市档案馆的一枚印章,节目制作过程中,江苏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赴如皋进行文物认定,认定该印章为一级文物,是目前发现的中国组织史上县一级党组织最高的印章。这一消息让编导人员非常激动,大家连夜整理拍摄内容,在6月30日文物鉴定证书盖章当天发出了消息,在珍贵文物被认定的当天、在“七一”前夕播发,更给这档节目增加了厚重感。《陈氏兄弟:以青春之我 耀信仰之光》这一集在播出时间选择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当时电视剧《觉醒年代》正在热播,7月1日当天,在安徽合肥以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命名的“延乔路”上,有很多市民自发在路边献花,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于乱世探索真理、在至暗时刻寻找光明的精神,让大家“破防”。于是,这条精心制作的节目在7月1日当天播出,很快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转发。

(二)结合社会热点关注,助推节目频获热搜

重大主题的宣传,更需要根据各平台的特点,优化传播内容的结构,专心编排特色内容,进行多平台发布[2]。

在红色珍档的融合传播当中,编导们对在“江苏新闻”微信端、微博端发布的推文从标题到截图运用等,一直追求极致,总能够从时事热点新闻中获得灵感并与之进行有机、合理结合,高质量执行完成,这源自融媒体新闻中心新媒体团队一直以来的高标准要求和在融合传播当中获得的丰富实践经验。如《战斗英雄杨根思》这集内容,借助电影《长津湖》的观影热度,“江苏新闻”微信公众号整合发布了推文《看了<长津湖>后,烈士的墓前多了架“飞机”……》引发共鸣,阅读量迅速攀升。在微博话题#红色珍档#微博话题专区阅读量近300万,微博《国际歌原来是这位江苏人翻译的》《不靠海小村庄为何成为人民海军诞生地?》等四条登上微博同城热搜。这也表明,只要传播方法得当,厚重的党史故事同样能够在年轻群体中引发广泛共鸣[3]。

三、作品正向价值引导,产品固化延伸传播?

(一)正向引导,受众互动热烈

在建党百年这一节点时间制作播出党史档案解读节目,出发点必须建立在真实、可信这一要求上,从真实可信引发而出的,是关于精神的传导,进而升华为正向价值观的引导。

在每档节目的采访、写稿、制作过程中,每位编导对于历史资料的考证,都必须做到精确无误,在省档案馆专业人士配合下,双方对节目中涉及的档案进行多方的认证、推敲,还要多地走访、多方求证,翻阅各类资料、文献、书稿,结合参考《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江苏地方史》《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组织史材料》等书籍资料,这样才能做到录制的每一句配音、剪辑的每一个画面都经得起考验,这样才能让节目带领广大观众重温中国共产党在江苏的百年奋斗历程,也能激励生逢盛世的后人更加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在保证节目的真实性、权威性基础上,编导在创作中,把自己的体会和真实情感再次融入节目之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让编导深刻感受到,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绝不只是激情的口号,而是由一代代人的努力付出、一滴滴心血的費力浇灌、由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衷绘就而成。编导深刻感受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们就能无往不胜,共产党员的信念坚不可摧”。从正向引导的理念出发进行作品创作,作品自然就会带有正能量属性并延展开去,在多个新媒体平台上,众多观众、网友被《红色珍档》节目所呈现的内容、精神所感染,大家纷纷在微信、微博推文下方留言,“致敬英雄”“致敬先烈”是大家说得最多的话,网友“暖于心中”在《硝烟背后的暗战》这一集推文中留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陈氏兄弟:以青春之我 耀信仰之光》这一集中,网友许宗飞留言道:“当年才华横溢的他们本可以庸庸碌碌做一个富裕的普通人,沉寂在市井……但是他们却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坎坷曲折的革命道路,牺牲了自己照亮了亿万子孙后代的人生!真正的革命者,理想信念坚如磐石!”可以说,《红色珍档》的正向引导,让观众一方面在观看时感动“泪目”,另一方面也在体悟上感同身受,在精神上得到了升华,感悟到共产党员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也能够促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二)固化作品,衍生产品影响力持续

“要做有历史价值的产品,而不是一次性呈现的易碎品。新闻本是易碎品,但如果媒体人可以跳出表象的局限,始终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新闻,赋予新闻具备展示时代特点的气质,就可以延长新闻作品的生命周期”[4]。对于《红色珍档》系列短视频作品,创作团队特别重视它的时代特点和生命周期的延续性。在江苏广电总台荔枝网和江苏省档案馆网站等多个平台,《红色珍档》系列短视频作品建立了专区留存,观众网友能够系统地点击收看作品进。同时,考虑到这一项目投资较大,投入的人力较多,产生的效果很好,如何能够对现有的视频和图文产品进行深加工,甚至做出相关的衍生产品,江苏省档案馆和江苏省广电总台再次积极沟通并形成共识,正在对《红色珍档》系列作品进行深加工、固化处理,预计将在2022年形成书籍、光盘等作品出版发行,将节目内容以及未能在电视节目中呈现的幕后故事、编导创作感想等内容一一披露,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延续,献礼党的二十大。

四、结语

2021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留学生们的回信中说,“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主流新闻媒体要更好地承担起党史故事的挖掘和呈现工作,并找到其中的当代现实意义,进行再创作。从当前来看,党史学习教育报道中涌现了众多质量上乘的作品,如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在2021年相继推出的《红色珍档》《百炼成钢》《无声的功勋》等。但是,此类作品在拍摄、制作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22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各大主流媒体应继续深入研究党史、档案等内容,主创人员担当起“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重任,通过创新、创意手法,创作出更多经得起考验、彪炳史册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牛慧清,王滋.让尘封的档案“活”起来:浅析BTV《档案》的传播策略[J].中国电视(纪录),2014(5):35-43.

[2] 杨俊.党建电视栏目融合传播力提升探索[J].视听界,2022(1):97-99.

[3] 王洪,张斌.用多重视角的影像叙事“讲好中国故事”:以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为例[J].新闻战线,2021(17):54-57.

[4] 李劼,李丹丹.突出经济视角 展现百年辉煌:经济日报“党史中的经济档案”系列视频的启示[J].传媒,2021(21):17-18,20.

作者简介?谢岩,本科,编辑,研究方向:电视创作。

猜你喜欢
融合传播
区域文化为何要走全面融合传播之路
跨界整合创造融合传播新商机
创新提升,推进媒体融合从“相加”迈向“相融”
融合传播环境下文化类视频节目的创新思考
融合传播背景下广播电视产业经营发展升级路径
为《两地书》重新包装
融合传播语境下的媒体“新闻行动”创新探索
河南广电全媒体系列评论创新实践探索
融合创新,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电视节目与微博的融合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