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学故事,唤醒课堂活力

2022-06-30 22:46郑玉梅
天津教育·上 2022年6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过程数学

郑玉梅

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强、抽象性高的基础学科,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学习还是理解都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再加上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乏味,增加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难度,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如果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一种富有情景化、创意化的方式展开数学课堂的教学,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数学该门学科的兴趣。笔者认为,巧用数学故事,唤醒课堂活力能够有效地改善传统数学课堂的不足,使课堂活动更加有生机,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如何实现这一点展开详细的分析。

一、重视课前预热和故事导入,渗透数学思想,创设问题情境

(一)课前预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

当学生完成了一个单元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之后,进入一个新的单元知识内容的学习,需要使用到一种新的数学思维方法之后,为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建立,教师有必要逐步引导学生转变原来的数学思维,突破传统的数学思维定式,使用特定的数学思想,且做到举一反三。在最开始引导学生转变数学思维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数学故事的引入,在课前预热的过程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做好铺垫。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尺度,既不要直接为学生提供模板,更不能直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一个故事中触类旁通,慢慢感悟,在自我摸索的过程中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这个探索的过程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思想的渗透来说是宝贵的。

例如,对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时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这个故事中曹冲的所运用到的数学思维——将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变使其成为现有工具下可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转化思想。在数学习题的解决过程当中,也常常会运用数学转化思想,比如,在小数乘法的计算时,主要是通过将小数转化为整数之后再进行计算的。这一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规律,且更容易渗透数学思想。

(二)故事导入,创设趣味问题情境

课堂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不斷互动的过程,教学实际产生的效果的高低,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有效地、充分地调动学生在课堂活动当中的热情和主动性。通过趣味性故事的导入,创设趣味化、生动化的问题情境,可以将课本当中呆板枯燥的数学理论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方便学生理解的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转变学习心态,最终更加主动地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是通过这一故事的编造导入的:小老虎过生日,总共买了3个相同的生日蛋糕,此时老虎妈妈将蛋糕平均分为4份、8份和12份,要求三只小老虎分别取其中的3份、6份、9份,小老虎很迷惑,为什么这次不是平均分,以前都是平均分的?老虎妈妈笑了笑:这是不是平均分配呢?讲完这个故事,教师也引导学生思考:这到底是不是平均分配,老虎妈妈有没有偏心呢?之后,教师则组织学生制作三个同样的圆纸片,按照老虎妈妈的要求作出分配。这种趣味性故事引入的方式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打开了学生自主展开数学探索的心理。

二、加强触类旁通和情绪调动,引发自主探索,提升练习效果

(一)触类旁通,引发自主探索

数学课本中,确实存在着一部分难度相对较高、内容相对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对于这一类知识,如果教师仍然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讲解教授 ,必然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无法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降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和信心。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针对数学知识的难点或重点插入数学故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转变思维,学会灵活地分析和思考问题,且借助故事将其中的数学方法展现出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促进问题的快速解决。

在一些练习题的解答过程当中,很多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阻碍。例题:已知一个数除以3还余下1,除以4也余下1,除以5也余下1,求这个数最小是多少?面对这一道练习题,教师不可以直接地说出解答的方法,而是通过童话故事的引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考,最终学会触类旁通,找出答案。故事如下: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摘了一些桃子,要师傅猜一猜到底有多少个,如果3个为一份来分,还剩下1个,5个为一份来分还剩下2个,7个为一份来分还剩下3个。唐僧还需要多摘一倍的桃子,现在就存在这一情况,3个为一份来分,还剩下2个,5个为一份来分还剩下4个,7个为一份来分还剩下6个,要求学生最后算出第一次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通过这个童话故事,学生可以更加富有代入感地解答习题,课堂氛围充分趣味性和娱乐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顺利掌握解题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绪调动,提升练习效果

整个数学教学环节,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无疑都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师在布置练习题的过程当中过于机械和呆板,学生完成习题也会产生逆反心理,练习自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如果教师在数学习题的布置过程中,融入一些数学故事,则对学生完成练习的积极性大有裨益,从而更好地巩固数学知识。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一教学情境:春天到了,柳树开始发芽,抽出了细细的条子,一条一条真好看呀,之后将柳树的照片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现出来,且柳树的枝条上写着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但是有些柳树上的小虫子咬坏了柳条,小朋友们,你们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帮助柳树抓到害虫吗?在听故事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情绪逐渐被调动起来,纷纷开始就如何除去坏虫进行探讨。不难看出,这种趣味性课堂情境的创造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无疑是具有许多帮助,比起学生机械性的做数学练习题,这种方法无疑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在之后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多采用这种课后练习方式,使学生主动进入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

三、设置恰当链接和拓展阅读,构建人文科学,促进知识深化

(一)恰当链接,构建人文科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作为小学学生数学的启蒙者,有必要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和方式凸显出数学的文化本质,使数学课堂中呈现出独有的数学自然特色。通过长期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通过数学故事的引入,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对构架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关键的衔接意义。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这一课时的教学当中,在讲解了有关于圆周率的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向学生讲述了有关于圆周率的人物故事——祖冲之:早在千百年以前,我国就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祖冲之通过漫长的观察和计算,最终精准的测量出了圆周率的数值,这一发现远远比欧洲早了几百年……在教师的讲述过程当中,很多学生纷纷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随后,教师又讲述了圆周率在近代的发展,比如,国外有数学家发现,圆周率的数值已经计算到了小数点之后的几百万位,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通过以上数学知识和故事的讲述,能够有效地串联数学知识的发展历史,整个过程当中,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深刻感受到了人们对数学的热爱以及数学的奥秘,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该门学科的知识的兴趣,在无形之中引导学生树立不断探索的精神,还能使学生萌发出爱国的自豪感,这对小学阶段的教学而言意义重大。

(二)拓展阅读,促进知识深化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当中,会拓展一些课外阅读的内容,并且这些拓展内容与学生课堂当中学习的内容紧密联系,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数学视野,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比如,课堂知识内容介绍完成后,教材会拓展“你知道吗”这部分的内容,部分内容还是以故事的形式存在的。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充分地应用这些拓展内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钻研,引导学生思索。当然,仅仅局限于课本当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学会从图书馆、互联网等平台搜集更多相關的资料,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钟表”这一课时的教学当中,课本中的拓展内容主要是古代原始人认识时间的故事,从使用白天和黑夜计时,到使用太阳的影子计时,再发展到滴水和沙漏的方式,一直到近代的钟表计时法。完成了故事的学习和探索之后,教师则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你知道怎么使用滴水或沙漏的方式计算时间吗?借助这种教学方式,能丰富学生有感于时间的认识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索和实践,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构建数学故事和课外延伸,提高数学素养,引领学生发展

(一)构建故事,提高数学素养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可以借助数学故事的讲述来启示学生,帮助学生,还可以转变观念,组织学生编写有关的数学故事,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说写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编写数学故事的过程当中,本身就是一个重新梳理和整理数学概念、数学知识、数学思维的过程,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对数学难题,一般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快速解答出来,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这些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索。对于一些学生在解题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典型错误,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享,使其他学生引以为鉴。甚至布置相关的实践任务,即将生活当中常见的事物以数学知识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及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以这种方式,一方面能激发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在编写数学故事的过程中避免模式化,数学故事的编写目的还在于服务数学知识,要注重挖掘故事中的数学元素与教育价值。在学生完成了数学故事编写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故事收集起来,投稿到报刊,或者是组织数学故事比赛,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课外延伸,引领学生发展

大数学家陈景润在小学的时候,他的数学教师就向他讲述了有感于著名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而正是这一次小小的课外延伸,就为陈景润定下了一辈子的目标,之后的故事就是陈景润证明出了陈氏定理,成为一段足以撼动国际数学界的佳话。这一典型的例子说明了课外延伸的重要性,教师的不经意间讲述的一个故事,可能就会成就一个人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结合课堂所讲解的数学知识,通过课外的延伸、练习,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例如,在教学了圆周率这一课时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后前往图书馆,寻找有关于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在学习了多位数的乘法之后,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向学生展示古代的铺地锦;再如,学习了小数点之后,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小数点的重要性,可以讲述因为弄错了小数点而导致的悲剧故事……借助这种方式,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当然,数学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也不会在数学故事的导入中花费过多的时间。但是教师可以充当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在课后能够自主地展开对各种数学故事的收集和阅读,例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展历史、数学相关典故等。导入数学故事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解答数学习题,而是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想和理念,拓展学生数学视野。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重视课前预热和故事导入,渗透数学思想,创设问题情境、加强触类旁通和情绪调动,引发自主探索,提升练习效果、设置恰当链接和拓展阅读,构建人文科学,促进知识深化以及构建数学故事和课外延伸,提高数学素养,引领学生发展这四个方面对如何巧用数学故事,唤醒课堂活力展开了分析,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吴淑媛)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过程数学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错在哪里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