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近年来,苏州市姑苏区大力实施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根系工程”,以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为重点,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推动组织触角扎根在一线、资源力量整合在一线、为民服务开展在一线、困难问题解决在一线,构建起“组织扎根、资源下沉、服务进门、幸福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
延伸组织触角,建强基层治理一线堡垒
组织体系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团结党员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一线堡垒。姑苏区运用系统化思维谋篇布局,在构建“区委—街道大工委—区域党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大支部”五级组织体系的基础上,把党的组织触角向一线扎根,在“治理圈”上建组织,创新织密末梢“根系”。
建强治理主轴,推进组织覆盖、功能提升。姑苏区老旧小区、无物业小区、城中村数量多,2000年前建成、3幢以上、基础设施较差的老旧小区有312个,城中村有121个。针对小区管理空心化、居民自治能力薄弱等问题,姑苏区以小区(街巷、院落)为治理单元,聚焦功能性、突出引领性,探索建成120个小区(街巷、院落)共治党组织,把区域内社工、退休居民、在职人员、物业企业和共驻共建单位不同类型党员纳入其中,同步对“治理圈”内各项工作、各类组织的引领职责进行明确,日常关注小区环境、居民呼声,组织居民共同管好“大家”,推动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有形有效覆盖。
夯实治理根系,推动常态联系、邻里自治。姑苏区持续深化“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工作机制,创新延伸“1+10+N”党员联系群众组织触角,遴选千余名党性观念强、热心小区治理、乐于奉献的党支部书记、党员中心户、在职党员等,组建起一支密切社区党组织与居民群众沟通联系的“海棠先锋”队伍。“海棠先锋”包片包户、走访入户,常态化联系居民、收集需求,在“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的基础上,实现了“等人上门”向“主动上门”的服务模式转变。
凝聚治理要素,推动履职尽责、协同联动。立足小区治理实际,姑苏区依托物业服务行业党委,着力推进在小区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建立党组织,探索社区、居民、物业“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作为有效抓手,推动符合条件的社区“两委”委员、党员骨干,通过法定程序进入业委会。針对物业服务、小区治理痛点难点,实施“共享物业”“物业+养老”“街巷管家”等一批物业服务行业党委“书记项目”,不断推动“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
环扣治理“链条”,激发共治共享源头活水
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以点带面”织起党建引领、开放融合“一张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善治格局。姑苏区坚持上下一盘棋,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优化关键要素配置,在聚合力、强能力、激活力上下功夫,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资源整合能力,提升共建单位、社会力量主动融入基层治理的磁石效应。
立体式培育,推动治理队伍能力提档。姑苏区聚焦招录、管理、培训、考核、激励五个维度,全面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建设,在规范党务、居务、政务、网格岗位设置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全科社工”,推动社区工作者全覆盖培训、全能型培育、全链条培养。实施社区带头人“红雁工程”,建立区街共管、区级备案制度,通过组建“先锋导师团”、举办“先锋论坛”,以“书记讲给书记听、书记做给书记看”,着力打造一支“勇担当、善担当、勤担当”的基层治理带头人队伍。
全方位下沉,强化服务基层一体行动。姑苏区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坚持做强街道、做优服务,推进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一线整合,优化机构设置,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和为民服务中心,实现为民服务“一门办理”、区域执法“一支队伍”。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务下倾,实施“机关支部先锋行动进社区”、机关党员“先锋聚力、一线攻坚”行动,全区148个机关支部挂钩联系168个社区党组织,机关党员全员下沉1234个社区网格,主动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担起治理责任、化解发展矛盾、增进民生福祉。
融入式聚合,引领新兴领域主动担当。姑苏区将“两新”组织党建力量严密嵌入基层治理单元,吸纳“两新”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将全区1.4万个“两新”组织、379个“两新”党组织纳入网格,通过组织融入、服务融入、工作融入,引导“两新”组织发挥专业优势,画好城市基层治理同心圆。凝聚“两新”组织参与疫情防控,整合行业、协会、商会等资源,提供金融、法律、心理、信息等专业服务。发动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力量,有效融入社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
增强服务动能,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指数
把党建贯穿于基层治理全过程,就是将党的工作融入万家灯火,把党的服务送到千家万户。姑苏区坚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目标,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
开门纳言激活党群关系。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问计于民方知虚实。姑苏区建立“社情民意联系日”工作制度,区四套班子领导干部带头赴169个社区,面对面听民意,实打实解民忧。依托党群服务阵地布点设置85个“海棠民情站”,建立常态化社情民意倾听督查督办、分析研判、对账销号、动态反馈等闭环机制,形成家门口倾听、及时性处办的工作格局。去年9月以来累计开展“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9场,其中疫情期间开设“云”专场3期。统筹设立1700万元民生小事专项经费,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简化审批流程,推动更多群众“急难愁盼”实现“即提即办”。
千朵“海棠”提升服务质效。姑苏区结合古城实际,推进“千朵海棠·花开姑苏”党建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三强三优三规范”标准加强三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各条线各领域服务资源向中心集聚整合、集成增效,构建服务功能“辐射网”。因地制宜在商圈、产业园(楼宇)、景区统筹推进党群服务驿站建设,结合净美街巷、拆违治乱等工作,建设“小巷红韵”微阵地。推进“周末社区”建设,推动社区延长服务时长、延伸服务内涵、延续服务联系,有效破解居民上下班时间和社区办公时间重合难题,开展“古井咖啡制作”“苏式生活周末汇”等特色服务项目,吸引年轻人参与社区活动和治理。
责任联动确保机制闭环。坚持把健全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责任体系、考核体系、奖惩体系”作为重要抓手,以实实在在为民服务成效推动基层治理提标提质。完善区、街道、社区一体推进工作机制,将工作成效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考核。制定重点任务分解实施方案,建立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的调度通报、动态管理、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制度,切实将基层治理成效抓紧抓严。坚持在一线评价服务质效,建立以居民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基层治理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公开机制。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姑苏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李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