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a
从职场人变成自由职业者
我可能算是个天生的旅行者。小时候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正大综艺》,因为那句“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我从外语院校一毕业,就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旅游行业中来。 但是,把旅游当做一门生意来经营和我向往的奇妙世界之间,出入真不小。
在旅游圈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遇到不少这样的套路、那样的规则。我常常怀疑自己,从小一直热爱的旅行,难道就是这个样子的吗?
如果不能改变世界,那我就努力从自己开始改变。
我决定离开职场,变成了一个热爱旅行的自由职业者。摆脱KPI的考量,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在公众号“玲珑漫游记”中记录我们一家人旅行和成长的经历。我对自己说:“写我们的旅行故事,和大家分享生活中美好、漂亮也很实际的小事,我们有只写自己喜欢的文字的自由。”
从1.0到3.0,我想要更自由的旅行
在旅游行业工作多年,设计过无数旅行产品,我可能比很多人都更能体会一次精彩的旅行能带给人多少触动,而大多数旅游产品又是多么局限。
成为自由职业者之初,我曾经这样归纳人们的旅行:“1.0版本是跟团游,走马观花、隐性消费,把时间浪费在莫名其妙的事情上。2.0版本是自由行,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玩了,可惜往往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触及不到目的地真正鲜活的特色,只能借助搜集旅行攻略行走在别人的经验里。现在是不是该3.0了?我们要的不只是自由,还有更纯粹的深度体验,体现‘人的价值和对世界的执着探索。探索世界才是旅行的意义。”
我想把深度探索作为看世界的方式。从女儿玲珑6个月开始,我们开始了全家的探索世界计划。
那真是一段非常美好精彩的回忆,我们一起去首尔赏樱花、到长白山滑雪、自驾环游大半个中国、去爪哇岛看火山、到北极圈拜访圣诞老人、去南极中心乘坐极地车、在文昌见证火箭发射……
玲珑慢慢长大,我们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读书和旅行结合起来,把每一次旅行当作一场实地探究,带着问题看世界。
记得在2019年,我们先后去了地处北极的芬兰和距离南极比较近的新西兰,亲身感受南北极自然和人文的异同。
我们乘飞机去大海里寻找海豚和鲸鱼,看看大自然里的他们和海洋馆里做表演的同伴是否一样。回来后,孩子和家长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并以“要不要看动物表演”为题做了一次深刻的辩论。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大家发表自己的想法,触动了好多人,有位妈妈还流下眼泪。这样深刻的、对世界的思考,是一次普通的旅游无法达到的,着实珍贵。
后来在一次艺术课上,玲珑用黏土做了一只把头探出海面的鲸鱼。 我想,这次旅行对孩子来说,也深深地留在了记忆里。
择校、搬家,我们选择更自由的生活
玲珑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教育变成全家要关注的主要话题。我们想体会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教育方式,便开启了全球教育探访计划。
芬兰被认为拥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我们就去芬兰插班上小学。
在新西兰,我们上了一个月学,学校每周都有新奇的活动:去海边学冲浪、家庭野餐会、花园种植课、警犬乘着直升飞机空降到校园……这些经历让我们大开眼界,我甚至从没想过学习可以这么好玩。
也许正因为这些经历,我们得以重新审视教育:学习不应该仅仅为了考高分、上好学校,应该让学习回归本质,所以我们帮玲珑选了一所IB学校,由好奇心和探索心驱动着自主学习。
为了节省上学路上的时间,我们把家搬到学校旁边。新家不在好地段,也不算好楼盘,但是不但离学校近,还临近一个有半马跑道的公园。
2020年疫情最严重时,我们开始装修。新房子被我们定义为:可以自由生长的家。一方面,我们摒弃了很多外在标签,让这个小家尽可能符合我们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我们没有“锁死”每个区域的功能,让它可以跟着我们的成长和生活随时变化。此外,我们想把之前和以后在旅行中收集到的灵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我们设置了开放厨房,可以全家人一起动手做饭;还装了两个大书架,把阳光最好的空间做成“阅读盒子”,可以窝进去沉浸读书。也把所有的门做成“涂鸦门”,可以随意画画或者做演示。 我们还在书房里放了超长的可升降书桌,全家一起做“同学”。 玲珑在新西兰学校最喜欢玩的云梯被我们装在天花板上,可以像小猴子一样荡来荡去。 露台也被我们打造成小花园,在这里一起播种收获,感受四季的阴晴冷暖。 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就算疫情需要居家隔离,我们也能在家里过得很充实。
疫情下的自由
疫情和自由,像是一對反义词。的确,疫情一来,能出门的机会越来越少,我们的很多旅行计划也不得不暂停。
但是,自由对我们来说,不再只是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再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自由更是不盲从。建立自己的认知系统,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
不能远行,我们就把单纯的行走世界,变得更加立体:我们读书、去博物馆,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寻找答案;我们会把学到的知识融合应用,一有时间和机会就去实地探究、寻访、验证。前阵子,玲珑在学校的探究主题是“信仰”,这个主题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不好理解。我们就利用假期去了敦煌,去看旷野大漠中人们经历千年开凿的石窟,也许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从敦煌回来后,我们在家里做了几个月的跨学科探究:我们在敦煌感受到东西方融汇的宗教艺术。由此延伸着,我们发现敦煌壁画很多是由矿物质颜料绘制的。什么石头可以做颜料呢? 玲珑沿着这条线索,开始研究各种矿石。孔雀石、青金石、雄黄、水晶……不但学到了二氧化硅、硫化铁这类化学名词,还制作出北京挖矿地图,带着我和玲珑爸爸到郊区挖矿石。
我们好几天泡在地质博物馆和书店研究矿石的专业知识,把宝石王国斯里兰卡列到旅行清单中,准备疫情后去一探究竟。
而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也让我们对丝绸之路有了更多了解。我们把在丝绸之路的桌游作为寒假的家庭游戏,通过模拟丝路交易来了解东西方文化和物产的不同。
由着莫高窟的石窟造像,我们通过读书和看展,把世界上的宗教信仰做了深入了解: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我们发现,虽然我们不是任何一门宗教的信仰者,但宗教着实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不管哪种宗教,总有关乎人性和心理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就像iwatch中的“正念”,便来源于佛教。
认知系统就像一颗巨大的磁石,把散落在日常中的见闻吸纳进来,融合到自己知识库中,并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好奇。
所以我们也期待着,在疫情结束后,可以继续行走世界,去验证这两年来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2C6EC817-B1CD-42E1-BDF9-1805FF7DBF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