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民
亲切关怀,巨大鼓舞;谆谆嘱托,犹在耳畔。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考察来到徐工。四年多来,全球两万多名干部职工耳畔始终回响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徐工的新时代之问:“要进入世界前三,你们有什么支撑?”
高质量作答总书记新时代问卷,实现新时代徐工蓝图与战略目标,我认为,要洞察分析四方面形势任务。
第一,中国成为装备制造强国需要一批世界级龙头企业崛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工时指出,中国这么大,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工重要指示精神,最关键的是加快成长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世界级龙头企业,在制造业、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方面,为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要打造世界一流水平产业集群。聚焦江苏省委“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落实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目标,江苏要在全国率先打造世界一流先进制造业集群,徐工责无旁贷。
第三,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进一步做实做强做优做大徐工。就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市委提出了“发展产业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支持徐工进一步做大做强实施意见》21条,助力徐工加快建设成为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
第四,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中危中有机、机不可失。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全球疫情蔓延的现状,在三重压力和行业周期性调整的多重交织下,我们必须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指示精神,危中思变、趋利避害、化危为机,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能量和巨大潜力。
勇于创新、持续创新是徐工成功的秘诀。徐工企业家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导,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带领企业不断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发展。
“一根筋”坚守,厚积薄发,自主创新筑牢珠峰登顶产业基石
上世纪50年代,徐工开始涉足工程机械,是中国工程机械的创立者和先驱者。1993年11月,徐工国家级技术中心成为首批被认定的工程机械行业唯一企业。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徐工坚持创新驱动、适应时代发展取得的成绩。他强调指出:“当前特别要抓创新驱动。”
数十年产业积淀,我们牢牢盯住全球工程机械产业“珠峰登顶”目标,始终坚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吨位的“三高一大”技术创新战略,坚持推进“技术领先、用不毁”做成工艺品技术质量战略落地,兼容并蓄全球产业和技术资源,走出了徐工世界一流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之路。目前,徐工建设并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工程研究中心2个、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工业设计中心1个,并获得国家“CNAS”实验室认可的检测中心1个,另有1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21年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排名,徐工在全国参评的1728家单位中位列第36位,继续蝉联工程机械行业首位。
自主创新之路,往往伴随着“一根筋”的坚守。我们每年研发投入不少于销售收入的5%,聚焦珠峰登頂最后10%的技术难题,围绕“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战略方向,持续投入、迎难而上,在厚积薄发中迈上创新发展新台阶。
一种激情创造,创新出新,让中国制造品牌卓著美誉全球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在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下,一定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命脉”。坚持“三高一大”产品创新战略,推进智能制造向世界级水平发展,徐工一大批前沿创新成果正从研发实验室阔步走入全球基建发展中去。
“世界第一吊”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神州第一挖700吨矿用液压挖掘机及全球最大旋挖钻机、中国最大电传动装载机、无人驾驶路面机械集群等引领行业技术发展。如今,全地面起重机目前已全面升级,代表中国超级起重机技术创新成果的全球首台2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投入施工,千吨级起重机国产化率达到了90%,300吨级以下产品100%国内自主化配套。
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引领下,我们率先在行业发布了《徐工双碳行动规划纲要》,明确了徐工的双碳目标和发展规划。全球首款插电双驱混动起重机、无人纯电动装载机等绿色新能源产品相继发布……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彰显出中国制造与日俱增的硬核实力。
聚力液压多路主阀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我们建立了液压阀研发和产业化体系,突破11项核心技术,攻克9项关键工艺技术,关键产品超出行业标准规定的25万次8倍,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一连串的数字与成绩,标志着徐工的产业创新能力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
在技术创新与国际化主战略背景下,徐工带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不断拓展全球布局网络。徐工产品已遍布全球187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一带一路”沿线97%的国家,30多年保持中国工程机械出口第一。今天,我们仍有500多名海外将士,正在冒着疫情的“炮火”,与国际一流高手过招,用实力擦亮中国工程机械名片。
徐工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生动缩影。
一份清醒奋斗,欲达则达,打造百年基业的世界一流企业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企业创新发展的成果,离不开不断厚植的创新沃土。建成基业长青、世界一流的百年徐工,要全面打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机制环境生态,要建立更加市场化、法治化的现代化机制。
我们通过自主创新的科技开发项目,重点与20余个全球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或单位合作,整合最佳创新技术,持续打造“技术领先、用不毁”产品航母舰群……牵头组建创新战略联盟,汇聚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主机企业、零部件企业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62家,集聚行业50%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促进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高效协同,突破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珠峰登顶,关键在人,关键在机制。
2020年徐工完成了混改工作,混改后的徐工更加聚焦主业,更加聚合资源,更加聚集人才,更加聚力凝心,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造了“国有企业控股+核心骨干参股+民营企业持股”的新机制,建立了以职业经理人为主体的现代管理制度,推行了“项目揭榜挂帅”等研发管理机制,形成了“红色基因+光荣传统+先进机制”的发展新模式。
1999年,徐工专利仅有6件。时至今日,徐工拥有有效授权专利8500多件、发明专利1900多件、50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其中30%以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PCT国际专利130件,成功完成了5项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将标准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拥有技术话语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新时代新征程,以徐工为代表的中国制造,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给中国经济注入不竭动力,让世界舞台更加绚丽多姿。
(作者系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责任编辑:张 宁B112CC55-18E6-44A4-B536-5D859A531B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