荚恒斌
摘 要:该文总结了茶园套种樱花树的生产模式、技术措施和经济效益,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黄金茶;樱花;生态茶园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10-0037-03
安徽省徽乡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庙岗乡路店村,该公司利用巢湖市庙岗乡浮槎山脉荒山,自2016年开始以樱花树黄金茶模式建设生态茶园,在黄金芽(叶)标准化茶园内套种樱花、红梅等观赏苗木,促进茶树、苗木共同生长,美化茶园生态环境,提高茶园观赏性,达到茶叶、苗木双增效。至2021年已建成茶林套种生态茶园87hm2,盘活了荒山荒坡,美化了环境,改善了生态,使昔日的荒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绿色银行”。为此,本文系统总结了樱花树黄金茶生态茶园的生产模式和主要技术,分析了其经济效益,以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1 适宜区域与条件要求
樱花树黄金茶生态茶园具体模式见图1,该模式适宜在巢湖市山岗(坡)地及相似生态区域推广应用。园地选择周围无工业或其他污染源,坡度小于25°,有一定排灌能力的山岗(坡)地。园地内空气没有受到污染,空气质量适宜茶叶生产。园地土层深厚,有效土层要达60cm以上,pH在4.5~6.0,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有机质含量较高。灌溉水pH在5.5~7.0。
2 园区建设
2.1 基础设施
2.1.1 区块划分 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原则,重视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地势合理地将园地划分成若干个区块,根据区块合理安排进行茶树品种、苗木品种布局。
2.1.2 道路 园地内根据需要设置不同规格的道路,各级道路要根据区块划分、苗木布局、排灌系统、机械作业等共同合理布置建设,道路系统主要由环园道、主道、支道、地头道、作业步道组成。
2.1.3 茶园 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15°以上的或建筑等高梯级园地,开垦深度在60cm以上,破除土壤中硬塥层、网纹层和犁底层等障碍层。结合开沟吊槽,施腐熟土杂肥、农作物秸秆等30000~60000kg/hm2 或饼肥4500kg/hm2,培肥土壤。
2.1.4 排灌系统 茶园内要做到沟沟相通,利于排灌。截洪沟建在区块上、下方,防止洪水入园和泥沙出园;纵水沟建在区块之间、道路兩旁,排除区块内积水;竹节沟建在梯式茶园每梯内侧或等高线上,留蓄水、减缓水土流失。山岗(坡)地灌溉系统以安装滴灌系统为宜。
2.2 品种选择与搭配 茶树品种选择无性系良种黄金芽、安吉白茶、龙井43等,合理安排早中迟芽种栽植面积,延长采摘期;苗木品种选择樱花、红梅、红枫等观赏、绿化苗木,合理安排树种栽植面积,延长观赏期。茶苗选购1年生无性系良种苗,苗高30cm以上,茎粗0.4cm,以晚秋或早春季为移栽适期,等高单行双株定植,行距1.2m。株距0.3m,密度6万株/hm2左右。行道树、防风林及行间,分区块分别栽植樱花、红梅、红枫等苗木,行道树单行栽植,防风林多行种植,茶园内每隔6行茶树间植1行苗木,株距8m。茶园开采后,按照20%~30%的茶园遮荫率适时间隔出圃,及时补植。
3 生产管理
3.1 适时补植,中耕浅锄 对缺丛断行的茶园,在晚秋或早春适时补植,保证茶园无断垄,成苗率80%以上。春茶采摘前10~15d,人工浅锄10~15cm,疏松土壤,提高地温,清除杂草;春茶后5月中下旬,浅锄1次,深度10cm左右,除草保墒;夏季7月上中旬,浅锄1次,5cm左右;秋季9月份,深耕1次,深度25~30cm。
3.2 茶园施肥 根据茶树需肥规律灵活掌握茶园施肥原则,运用科学的施肥技术,达到高产优质的栽培效果。1~2年生茶园:在距茶树根颈10~15cm处开宽约15cm、深15~20cm平行于茶行的施肥沟施入;3~4年生茶园:在距茶树根颈35~40cm处开宽约15cm、深20~25cm平行于茶行的施肥沟施入;成龄茶园:沿树冠垂直下位置开沟深施,沟深20~30cm。坡地或窄幅梯级茶园:要施在茶行或茶丛的上坡位置和梯级内侧方位,以减少肥料的流失。幼龄茶树要适当提高磷钾肥的施用比例。新栽茶树当年不施肥;1~2龄茶园全年施饼肥1500kg/hm2或15000kg/hm2的厩肥或堆肥,加75~150kg/hm2尿素、300~450kg/hm2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和75~150kg/hm2硫酸钾;3~4龄茶园全年施饼肥1500~3000kg/hm2或22500kg/hm2的厩肥或堆肥,加尿素150~300kg/hm2、450~600kg/hm2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和150~225kg/hm2硫酸钾。有机肥和磷、钾肥作基肥于秋季施入,氮肥按40∶4∶20的比例分别在3月、5月中下旬和7月上中旬施入。由于幼龄茶树需要进行定型修剪,修剪后待新梢萌发时应及时进行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
3.3 定型修剪 茶园一般进行3~4次定型修剪,培养树冠。定植成活后在离地面15cm处进行第1次修剪;第2次定型修剪在树高达40cm,在原来剪口基础上提高10~15cm,或者在距地25~30cm处修剪;第3次定型修剪在第2次剪口基础上提高10cm左右,距地35~40cm处修剪。茶树在进行3~4次定型修剪后,通过2~3年培养茶树高度达50~60cm,幅度达70~80cm,可以开始轻采留养,采摘时留大叶2片,以继续增加分枝。待树高达70cm以上时,按轻修剪要求继续培养树冠,每年秋末都要进行一次轻修剪,保持冠面齐整,促使茶芽发育;每隔3~5年实行一次深修剪(即剪去树冠面上部10~15cm枝梢),以控制高度。
3.4 茶园铺草 冬前行间铺草不仅对茶树防冻有积极作用,而且春季有利提高地温,保水增墒,防止雨水冲刷,有利于茶芽早发。另外,草料腐烂后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地力,改良土壤结构。一般铺草8~10cm厚,用草27万kg/hm2左右。
3.5 绿色防控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滋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數量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阀值以下,严格控制化学农药使用量,从而保护园地生态环境,保障茶叶质量安全。
3.5.1 农业防治 通过茶树健身栽培,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有效控制喜阴湿、郁闭的黑刺粉虱、毒蛾类、蚧壳虫、蓑蛾等虫害的发生;实行平衡施肥,少用或不用化肥,多施有机肥,以提高茶树的抗病虫能力,减少(轻)螨类和茶饼病、炭疽病的发生几率;早春和秋冬季节实施茶园清洁化,及时清除病残枝叶,降低病虫害发生;人工摘除卵块和群集幼虫,由于茶小绿叶蝉卵块呈带状,茶毛虫、茶蚕低龄幼虫具有群集性,在茶园农事操作时,及时摘除有卵块、幼虫聚集的枝梢,就地踩灭,降低虫口基数;通过秋挖春夏锄清除茶园杂草。
3.5.2 物理防治 通过安装频振式杀虫灯灭杀茶尺蠖、茶蚕、茶毛虫等鳞翅目害虫,降低虫口基数,减轻害虫发生。利用黄色粘虫板诱杀,降低茶小绿叶蝉和蚜虫虫口基数。
3.5.3 生物防治 以虫治虫:赤眼蜂防治鳞翅目害虫;益蝽类、肉食瓢虫防治蚜类、蚧类、螨类、粉虱类害虫;草蛉捕食蚜类、蚧类、螨类。以菌治虫:如白僵菌防治茶松毛虫等。以菌治病:井岗霉素、多抗霉素、内疗素等防治病害。蜘蛛、螨类、蛙类、鸟类防治害虫。
3.5.4 化学防治 根据生产实际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实行达标防治,在生物药剂优先的前提下,科学采用化学防治方法。严格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按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要求,合理选用吡虫啉、BT制剂、苦参碱、昆虫病毒制剂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甲胺磷、氧化乐果、六六六、氰戊菊酯、三氯杀螨醇及其混配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用药时,合理选择农药品种,根据使用说明书,采取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法,严格遵守用药安全间隔期规定,注意轮换用药,以防病虫产生抗药性,减少农药残留。每种化学农药在一个茶叶生产期内只能使用1次。
3.6 采摘加工 幼年茶树以养为主,以采为辅。二足龄:春、夏留养,秋季树冠高度超过60cm时分批打顶至茶季结束。三足龄:春茶末时打头采,夏茶留二、三叶采,秋茶留鱼叶采。四足龄:茶树春留一、二叶采,夏留一叶采,秋留鱼叶采。采用人工或机械按标准分期、分批及时采摘,以春茶、中高档茶为主,高档名优茶采摘标准为1芽1叶初展,中档绿茶采摘标准为1芽2叶。建立清洁化、标准化加工线,采用名优绿茶机械加工技术,通过摊晾、杀青、清风、做形(理条)、烘干、提香等工艺制作名优绿茶。
4 配套措施
在通过工商部门企业法人登记注册和SC(食品卫生)认证基础上,开展品牌创建,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注册企业商标,进行“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通过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内外博览会、展销会等,提高产品加工质量和品牌知名度,开拓市场,促进产品销售。利用樱花、红梅、红枫等观赏苗木,打造生态美丽茶园,吸引游客进入茶园观赏,开发茶叶采摘、加工、品尝等茶园体验式经营,探索农旅结合模式,促进茶园产业融合发展。
5 效益分析
安徽省徽乡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建成茶林套种茶园87hm2,其中2016年栽植茶树40hm2(黄金芽20hm2、白茶20hm2)目前已成园,进入采摘期,2017年及其后栽植的茶树陆续进入打顶采摘。2021年加工中高档“六渡春雪”绿茶3000kg,目前已销售1500kg左右,平均售价为1600元/kg。预计年毛收入480万元,扣除当年茶叶生产、加工、土地分红投入380万元,纯利润达100万元。到2021年,5年生樱花、红梅、红枫地径分别达10、5、5cm,每株市场销售价格分别为樱花270元、红梅180元、红枫150元,目前尚未销售。随着茶产业发展,企业用工需求量增大,带动周边剩余劳力实现家门口就业,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增收渠道。每年徽乡源聘请了周边400余名乡民进行茶园管理、采摘、加工,每年支付乡民用工费用150多万元。此外,利用茶园建立了6.4hm2扶贫产业园,每年为51户已脱贫户分红7万元。在该模式的带动下,全市林茶套种模式应用已达200hm2,下一步将在进一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有条件的区域加快推广。
(责编:徐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