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广慧 曹春燕
摘 要:立足苏州乡村实际,该研究选取苏州3区12个镇20个富有地域特色、体现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文献分析、事件分析的方法,深入总结乡村文明建设中取得的实践经验,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苏州文明城市创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文明创建;城市文明创建;对策;苏州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10-0001-03
Countermeasures for Promoting Urban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y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Suzhou
ZHU Guanghui CAO Chunyan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uzhou 215008,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Suzhou Village, this research selects 20 beautiful villages of 12 towns in 3 districts of Suzhou, which are rich i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mbody modern civilization, to conduct field research, and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event analysis, to deeply summarize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gain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uzhou civilized city.
Key words: Rural Civilization; Urban Civilization; Countermeasures; Suzhou
城市文明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綜合实力,文明城市建设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最终目的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文明创建,提升城市形象、优化城乡环境、改善民生福祉、推动城市发展。在文明城市建设中,苏州凭借历史积淀的文化底蕴,坚持城乡文明一体化发展,把文明理念渗透进大众的生活之中,城乡文明一体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苏州多个乡镇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涌现出一批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美丽乡村,成为苏州城市的名片。
在2020年文明城市创建的考核评比中,苏州典型乡村文明建设的考核成绩高于城市,乡村文明建设的做法值得城市文明建设借鉴,以弥补城市文明建设的短板和弱项。本课题组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围绕苏州乡村建设、乡风文明以及乡村治理取得的一些成功的经验进行了实证研究,为苏州乃至全国同类城市创建文明城市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研究 广泛查阅文献和官方媒体报道,了解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深入学习乡村文明建设的内容和措施。
1.2 实地调查 深入乡村基层组织调查、走访,了解苏州典型乡镇的发展模式及发展现状,并对调查所得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得到第一手资料。
1.3 案例分析 分析苏州乡村文明先进典型,从而以点带面,提供经验借鉴。
2 研究对象
课题组于2021年6—8月选取相城区冯梦龙村、清水村、宅基村、迎湖村、项路村、莲花村;高新区树山村、石帆村、马山村、太湖村、秀岸村、石舍村、九图村;吴中区的香雪村、邓尉村、舟山村、旺山村、灵湖村、上林村、西巷村等20个富有地域特色、体现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通过集体访谈和个别访谈的形式,与村主任、村干部、部分村民等进行深入访谈,通过文献分析、事件分析的方法,深入总结乡村文明建设取得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苏州文明城市创建的对策建议。
3 苏州乡村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
3.1 选优配强农村干部队伍,夯实农村党建基础 加强党的领导,促进农村发展。把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复转军人、大学生村官推选村支书和村“两委”成员。同时,注意严格标准,规范推选程序,确保推选的村干部群众公认、能力胜任。高新区通安镇建立了由镇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镇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1名分管领导具体协调抓落实,建强“领头雁”队伍。通过基层换届选举,不断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队伍,村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100%。香雪村村书记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推行“小支部微治理”模式,其党员243人深入到基层,极大地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效率。
3.2 优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筑牢乡村文明底色 农村环境改造是近年来市政府最为突出的工作实绩,2021年苏州在全省第一个完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目标任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已建成53个康居特色村和2784个三星级康居乡村。在农村环境治理改造中,各村积极作为、创新实践,改善了人居环境,彰显了村庄特色,带动了产业发展,助推了治理有效,正一步步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带动了农民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比如,树山村作为通安镇唯一保留的农村,通过一系列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名村,成功引入了文化、民宿、农家乐、旅游等相关产业,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在保证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实现了村民增收致富。又如,冯梦龙村村干部各包干1个区域,面对小广告、乱涂乱抹等现象,党员随身携带喷壶、剪刀等“八件套”,走到哪清到哪。特别是对外来人口,研究制定管理办法,结合疫情防控,建立健全数据库,做到社会治理和环境整治齐推动。25FB63B6-81EB-4095-B60D-3DCA18B812D1
3.3 着重抓好农村文化建设,增强乡村文明的感召力 各村建立了城乡服务联动机制,通过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多种举措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积极开展古镇、古村落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促进民间文化繁荣发展;全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满足农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树山村复原重建了明代的书院,设立为苏州图书馆树山分馆,开设江苏省首家村级新华书店——云雾书房,将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到村民家门口。积极发展“阅读+”,精准开展丰富、立体的阅读活动,举办世界环保日、抗“疫”故事分享会、茶文化、乡村故事会、自然博物夜等主题活动。村民文化生活由此被点亮丰富。也正是这种文化的感召力,带动了青年返乡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又如,相城区黄埭冯梦龙村持续深挖冯梦龙文化内涵,依托冯梦龙廉政文化独特优势,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发展,在冯梦龙村建设了冯梦龙故居、冯梦纪念馆、冯梦龙书院、四知堂、清莲园、卖油郎油坊等一批冯梦龙廉政文化载体。国内首个特色田园乡村“水上廉政课堂”的启动,更是为冯梦龙文化增添了亮色和灵动。
3.4 鼓励引导乡贤参与修规立约,突出村民文明建设主体地位 各乡村充分发挥乡贤在弘扬好家风、好家规、好家训方面的引领作用。以乡村致富带头人、公益志愿人士、优秀基层党员干部等为对象,组织开展“新乡贤”评选活动;组织乡贤开展诵读家规家训、讲述家族故事活动;参与村规民约的修改、增删、完善,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城区宅基村、高新区马山村、冯梦龙村等以乡情为纽带,寻找在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有影响、有贡献、有成就的热心家乡事业能人,建立新乡贤档案;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和手机客户端等宣传乡贤建设家乡、回报家乡的事迹;吸引在外新乡贤回乡创业或任职,定期组织交流活动,为家乡发展建设建言献策、出钱出力。
3.5 发挥妇女在家庭文明建设优势,做乡村文明的推动者 现代妇女思想开化,善于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家庭文明建设可以通过部分先进妇女的带动,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在乡村文明建设工作中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比如,石帆村通过“妇女微家”平台,以刺绣为纽带,服务妇女群众,是妇女交流学习的场所,通过妇女进步带动男性村民的进步。又如,望亭镇宅基村通过物色积极性高的妇女党员,开展家风家教交流,育儿经探讨,专题读书会,插花茶艺讲座等活动,凝聚妇女人心,提升妇女觉悟。
4 苏州乡村文明建设成效对城市文明建设对政策建议
4.1 以党建为抓手,助力居民小区精细管理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相比于乡村,城市居民人员结构复杂;居住状况及所处的环境经常在不断调整变动;居住方式呈现着分散与集中、平房与楼房、安居房与商品房、单元房与别墅房、居住房与出租房等多种类型共存的局面。一是抓好社区党组织班子建设。选准带头人,培强一个班子,建立可量化考核制度,激励党员干部走出机关、下沉社区。践行“四个一”工作法:每天小区兜一兜,居民家里走一走,網格站点坐一坐,群众难题议一议。二是社区设立专职文明干事。真正做到工作有人负责、任务有人落实、活动有人组织、困难有人解决,特别是惠及民生的项目要不断加大投入。通过党建引领,提升小区居民的归属感,提高市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深度。三是在现有网格上建微格,精细小区管理。搭建党建工作沟通新平台,定期组织辖区内党员召开共建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区域内创建工作中的问题,形成以社区党委为核心的共建共议沟通机制。
4.2 推行文明积分制度,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优美整洁的人居环境是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也是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环境建设好了,如何来维护?借鉴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可在社区推行文明积分制度。一是要由社区主导,群众参与,建立一套文明评价的量化标准。从遵规守法、志愿服务、环境保护、孝老敬亲、团结邻里、活动参与、建言献策等方面制定评价分值。这样量化的评价标准,使文明不再是抽象笼统的概念,而是确确实实的行为。二是建立个人文明积分账户,建立文明评价常态化制度。考评人员可由社区工作人员、第三方物业管理人员、群众党员等组成。建立“每日巡查、双月通报、年度考核”机制。评价的过程要公平公正。个人文明积分成绩可以社区为单位定期张榜公布,还可以发布在微信群、网络、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上群众互查。三是让文明有“分值”更有价值。文明积分可按一分一元的标准兑换生活物品或公共文化服务(比如电影票),让居民得到实惠,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群众自觉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文明积分还可作为评选“星级文明示范户”的重要依据,并给予物质奖励,更能激发居民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文明建设。
4.3 提高市民在社区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城市居民职业类型、活动类型、生活方式复杂多样,其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多元化,一方面市民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强,另一方面市民的责任意识在弱化,集体观念在淡薄。面对现阶段小康社会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以及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现实问题,社区管理可以借鉴乡村治理经验,充分调动全部的力量和资源,建设开放性社区,构建起高效有序的创建工作体系。一是重宣传。持续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市民素质。现阶段除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黑板报、宣传资料等传统工具,更要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比如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使文明城市创建的政策深入人心。二是重载体。要精心设计一些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社区提供“道德大讲堂”“市民议事厅”“青少年活动室”“残疾人活动室”等活动平台,免费向辖区居民开放。优化教育培训、图书阅览、文体活动等活动。提高党员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使广大群众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这些举措可从根本上调动社区居民文明建设意识,改变居民狭隘的文明建设认识,引导他们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通过改变自身言行,投身文明建设,成为社区文明建设的主人公。
4.4 充分发挥妇女作用,搞好家庭文明建设 现代社会,妇女在家庭的地位越来越高,同时现代妇女也极具创新思维,敢于打破成规,接受正确的育儿治家理念。相比苏州乡村“妇女之家”的建设,社区居民的妇女工作较薄弱。可借鉴乡村经验,把“文明家庭”的评比放到社区,建立“妇女之家”“妇女微家”“妇女议事厅”等制度,定期开展活动。一是通过“妇女之家”,吸纳优秀女性参与文明小区建设,宣讲党的政策、普及妇女儿童法律法规,宣传妇联活动,进一步发扬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提高妇女综合素质;二是通过“妇女之家”开展议事活动,女性们在一起拉家常,聊生活,吐心声,畅通了女性诉求表达渠道,可以将文明城市创建的宣传常态化,把家庭教养矛盾,邻里纠纷,家长里短等化解于中。三是“妇女之家”可以立足妇女需求,从服务入手,开展服务辖区妇女家庭的各类活动。通过“妇女之家”可实施公益活动,关注辖区亲子教育,家庭和谐,开展巾帼志愿服务行动,扶弱助贫,助力女性建功立业。25FB63B6-81EB-4095-B60D-3DCA18B812D1
4.5 繁荣社区文化,提升居民归属感 满足城市居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文化苏州的内涵在于把社区的基层文化建设好,群众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享受。一是依托社區资源和人才优势,精心设计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邻里文化活动,凸显苏州“最江南”的文化特质,逐步塑造“一社区一品”的特色文化。吸引更多人群加入,改变目前社区文化参与人员以中老年居多的现状,使社区居民在高雅、文明、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中,达到娱乐健身和教育熏陶的目的。二是提高文化活动场地、场所及其配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文化活动的设施设备的综合利用率。有些社区“硬件”设施建设已相当可观,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开放,共享”制度,向社区居民真正开放文体活动中心、图书馆、阅览室、健身房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设施,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摆设,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三是调动社会力量“共建共享共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持社区文化的长久持续繁荣。社区要常态化推进文化志愿活动,各类志愿者队伍要深入社区为居民开展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科普宣传、普法讲座等志愿者服务活动,营造氛围,促进和谐,不断提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魏加宽.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研究——基于苏州市临湖镇、沙溪镇、甪直镇三地调查[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0(32):161-163.
[2]吴蕴慧.苏州文明城市建设中提高市民参与度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打开,2016,9(290):108-126.
[3]肖铁桥,陈晓华.基于“四美”内涵的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路径——以苏州市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为例[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8,4(26):94-99.
[4]张胜越,王錦忆.多元主体参与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模式思考——以苏州市美丽乡村为例[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议论文集.2018.
[5]王雷,张尧.苏南地区村民参与乡村规划的认知与意愿分析——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2,36(2):66-72.
[6]王勇,李广嘁.乡村衰败与复兴之辧[J].规划师,2016,32(12):142-147.
[7]吴祖泉.建设主体视角的乡村建设思考[J].城市规划,2015,32(12):142-147.
[8]潜莎娅.基于多元主体参与的美丽乡村更新建设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9]赵璐.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障碍与破解[J].农业经济,2021(12):29-31.
(责编:张宏民)25FB63B6-81EB-4095-B60D-3DCA18B812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