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杨 华,吴 晶,张 萌,刘晶晶,左文娟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进展,交通运输条件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创伤性骨折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1]。创伤所致的伤口具有多发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常伴有多个重要脏器受损,会导致病人出现休克,对病人生命安全产生威胁[2-3]。研究指出,创伤性骨折病人病情复杂且进展迅速,具有多样化的临床表现,急诊抢救难度较高,病人死亡率高,救治治疗对时间要求较高,需尽快控制病情,确保治疗效果[4]。无缝隙护理是一种零距离、高效、全程、连续的模式,是建立在急诊、抢救、分诊等基础上改进的护理方式[5-6]。本研究为提升抢救水平,对创伤性骨折病人采用急诊快速反应团队联合无缝隙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前瞻性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创伤性骨折病人50例为研究组,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创伤性骨折病人50例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创伤性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7];②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③不耐受手术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可对病人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疾病者;②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③合并急性脑血管疾病者;④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重大脏器疾病者;⑤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⑥存在精神或神经障碍者。研究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36~74(42.56±2.56)岁;骨折部位为四肢骨折15例,头颈部骨折15例,胸腰椎骨折2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6~71(43.56±3.42)岁;骨折部位为四肢骨折16例,头颈部骨折14例,胸腰椎骨折20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病人均知晓该研究方案且签署同意书,该方案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在接听 “120”急救电话后,记录病人详细地址、发病时间等信息,医生和护士2~3 min出救护车对病人实施急救,将病人接回急诊科,病人一经入院立即通知医生进行会诊,安排各项身体检查,包括心电图和CT检查等,初步评估病人病情,随后给予相应治疗。
1.2.2 研究组 采用急诊快速反应团队结合无缝隙模式进行护理。
1.2.2.1 组建急诊快速反应团队 团队由记录护士、药物护士、循环护士以及4名创伤护士组成。所有小组成员均需要接受统一培训且考核完毕后方可上岗。由4名创伤护士轮流排班,班次分3种,分别是08:00~20:00的白班、20:00至次日08:00的夜班、批量抢救病人时的加强班,确保每个班次都有护士在岗。
1.2.2.2 无缝隙干预 ①急速发车:急救中心接到呼救电话后急救人员立即出诊,司机和急救人员之间应保持密切的联系,24 h内均有充足的人员在岗,确保在接到“120”急救电话后的3 min可以发车, 10~20 min 尽快达到现场。②远程疾病询问及信息传递:为初步了解病人病情,医护人员需要做好远程询问。研究指出,病情信心描述的准确度可对心肺复苏成功率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负责远程干预的医护人员应准确了解当地的方言和语言表达方式,在询问病情时应抓住重点、简明易懂[8]。根据救援半径将病人送至最近的急救中心,在转运过程中启动院前预警,电话通知急救中心成员,并将病人基本信息和简要病情通过微信平台传递给急救中心成员,同时向病人家属交代病情及及时治疗的重要性。③绿色通道:对确诊严重多发性创伤病人开通绿色急救通道,可先抢救再付款,辅助办理入院相关手续,及时安排救治。④病情观察:小组成员在抢救过程中严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以及意识状态,病人一旦出现异常需立即向医生反馈。
1.3 观察指标
1.3.1 诊疗时间指标 记录两组病人接诊时间、急诊检查时间以及术前抢救时间。接诊时间指自急救中心接到求救电话起直至救护车和救护人员抵达现场的时间,由抢救护士记录抵达现场时间;急诊检查时间主要包含病毒抗体检验、影像学检查、血液配型、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规等检查所耗费的时间;术前抢救时间指病人自入院起直至被送入急诊手术室接受治疗的时间。
1.3.2 心理创伤和心理弹性评价 干预前后采用急救情况及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 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对病人心理创伤和心理弹性进行评价。PTGI 主要通过自我改变、人际关系、新的可能性、个人力量以及人生感悟进行评价,该量表满分126分,评分越高代表病人PTGI水平越高。量表信度系数0.611~0.796,效度系数0.768~0.875。CD-RISC主要通过评价病人乐观型、力量以及心理韧性来判断心理弹性,满分125分,评分越高代表病人整体心理弹性越强[9-10]。量表信度系数0.712~0.787,效度系数0.779~0.883。
1.3.3 转归情况判定标准 病人抢救后安全转移至相关的科室,且生命体征保持平稳状态即可判定为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人数/总人数×100%。记录两组转重症监护室(ICU)或出现内科并发症发生情况。
1.3.4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比较两组病人在抢救期间管道脱落、药品准备不全、意外伤害以及执行医嘱错误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1.3.5 护理满意度 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评价量表评价两组病人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量表满分为100分,评分>80分为非常满意,70~80分为满意,<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满意度)/总例数×100%[11]。
表1 两组病人转归情况比较 单位:例(%)
表2 两组病人诊疗时间比较 单位:min
表3 两组病人PTGI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4 两组病人CD-RISC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5 两组人急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表6 两组病人护理满意度比较
调查数据显示,伴随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完善,我国创伤性骨折发生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12]。研究指出,创伤性骨折一旦出现,需立即进行急救护理,挽救生命,良好的护理干预对急救效果影响较大[13-14]。创伤性骨折病情变化急骤,容易受到受伤位置、骨折严重情况以及送往医院耗费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常规性护理由于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该类病人护理需求,整体救治效果不明显[15-16]。
急诊快速反应团队是通过组建一种高效、快速的护理小组的方式,按照“团队合作,同步操作”原则实施的一种急救反应模式,该模式下组内成员可以采用组合操作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单项操作,团队成员之间可以充分配合,共同完成急救护理和伤情评估等,保证治疗有效性[17-18]。无缝隙干预模式是一种优化的护理配合方式,充分考虑到了创伤性骨折病人进行急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对急诊抢救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可降低差错事件的发生率,为病人提供更加高效的急救护理和治疗[19-20]。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病人抢救成功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2.0%(P<0.05);研究组转重症监护室(ICU)或出现内科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26.0%。提示联合护理的方式可提升救治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救治安全性。研究组病人急诊等待、急诊检查以及术前抢救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提示急诊快速反应团队联合无缝隙干预模式可提升急救效率,使急救过程更加高效。研究组病人干预后PTGI、CD-RISC评分较干预前上升,且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综合干预模式可提高病人心理弹性,改善其心理状态。研究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护理的方式可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全程干预,做好全程风险干预,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组病人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为95.8%,高于对照组的75.6%(P<0.05)。提示联合护理可更好地满足病人个性化的护理需求,通过实施优质服务,可降低应激反应,有利于快速康复和提升满意度。
综上所述,急诊快速反应团队结合无缝隙干预对创伤性骨折病人抢救效果良好,可提升急救效率,提升心理弹性,提高抢救效率和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