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馆的一项发明让董必武亲书奖状

2022-06-29 22:40马乐
红岩春秋 2022年6期
关键词:报馆新华日报试验

马乐

1943年10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董必武亲书两份奖状,表彰重庆新华日报馆使用土报纸替代进口薄型纸的发明。这项发明有什么特别之处,又带来怎样的影响?

困难

抗战时期,日军封锁交通,中国印刷业严重依赖的进口物资十分匮乏。新华日报馆因地制宜,自力更生,转运、购买印刷机,采购、自筹纸张,储备、改良油墨,解决印刷遇到的各种困难。

报馆当时使用铅印技术,需要根据设计好的版面拣字排版,通常一个版面做一块活字铅版。工人将几张薄型纸、厚型纸浸水后放在拼好的铅版上,用两尺多长的毛刷使劲拍打,制成纸型。纸型烘干后浇入铅液,凝固后便成铅版,可直接上机印刷。铅版容易磨损,需重复制作,因此能翻版多次的纸型才能满足需求。

打纸型使用的纸张中,最表面一层或几层是一种重要的特种纸张——薄型纸。薄型纸有几个特点:纸质薄,纤维细,浸湿覆盖于铅版上容易塑型;纸质结实,韧性好,能浇铸5至8次铅版;耐火性好,可烘烤和耐高温铅液。但是这种纸长期依赖进口,局势一旦发生变化,便十分紧俏且昂贵。

《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办初期,就很重视薄型纸的购买和储备。1938年8月7日,先行赴渝的《新华日报》总经理熊瑾玎经过考察后,致信武汉总馆管委会称:“(重庆)打纸型的薄型纸非常缺乏,你们应注意多买一点。薄型纸装箱,并不笨重,可由周怡函请汉口民生公司某职员私人带渝。”他还特意强调,“薄型纸买好后,可持周怡介绍信,找民生公司袁名实,他经常往来各埠,不经常在公司”。10月4日,总馆派美术编辑张谔,搭车至粤转港,采办制版机器、材料等物。12月10日,张谔致信管委会,称薄型纸已买6令半,因有些破烂,准备再买5令。

一些进步出版机构也想方设法购买薄型纸。生活书店在香港设立店面,对国内分支店进行支援,其中一项重要工作便是给总管理处采购薄型纸。另外,在生活书店工作的地下党员冯舒之也在上海采办薄型纸,从而缓解了书店经济上的困难。武汉沦陷后,新知书店总管理处转移到桂林,急电地下党员朱枫在上海采购薄型纸。朱枫将自己3克拉的钻戒兑给珠宝商人,购买日本进口薄型纸50令,与新知上海分店为总店印好的2000册《无线电学》捆在一起,打了22个大包。因日军封锁内陆航线及港口,包裹只能绕道香港,经大亚湾、沙鱼冲,再溯东江到桂林。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可从上海、香港等地购买薄型纸,再转运重庆、桂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进口薄型纸断绝。而国产薄型纸不仅价格昂贵,质量和数量都令人堪忧。

在这种情况下,薄型纸成为钳制印刷业的重要物资。据《新华日报》记录,太平洋战争后,外来的路子断了,市面上所存的外国货薄型纸便一下子提高了百倍身价。每令由几十元、几百元涨到七千多元,還不容易购买,且不是道地的上等货色。国货质量差得多,每令达3000多元,还要用云母粉2000多元一磅勾缝,“这笔成本可不能算小”。

启示

1943年6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头条登载《中央印刷厂新创造,用毛边纸打纸版,效果不弱于薄型纸》,报道了中央印刷厂经过3年试验,终于找到薄型纸替代品的消息。

文章提到,“用国产毛边纸代替舶来品薄型纸的试验,顷在中央印刷厂已完全成功。本报印刷自6月份以来,即全部采用该项毛边纸纸版。按我国自有机器印刷以来,所用工具虽已陆续均能自造,惟纸版第一层纸,悉产自日本产之薄型纸,抗战以来,该项纸类来源受阻,存纸亦渐告匮乏……试制主要成功人为该厂制版工人石新法同志,他今年才22岁”。

文章还介绍了之前失败的尝试:“中央印刷厂用毛边纸制造纸版的试验,3年前即已开始,惟因毛边纸质缺乏像薄型纸那样的韧性,故虽试制多次,均不能应用,即偶或勉强打好,最多亦不能浇制第二块铅版。与此同被试验的纸质尚有2种,油光纸因性格太脆,一打即破;药水纸不吸浆糊,与下层纸不相胶黏,故均告失败。”

制版工人石新法、王万定总结教训,认为之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打薄型纸的办法打毛边纸”,并改进可能会导致失败的每一个关键点。一是毛边纸比薄型纸更松,因此就用三种质量较重的毛边纸代替;二是毛边纸比薄型纸更脆,容易打破,因此就把毛边纸刷得湿些,之后的六层马兰纸,则挨次较干。同时,所用浆糊比刷薄型纸的略稠。刷的时候必须刷均匀,比薄型纸多刷几次。最后,用手掌压匀。这样,当火铅浇入纸版内部时,才不至于因冷热程度差异过大和纸质过脆而起泡破损。打纸版时,胳膊和手腕必须用劲,力道适度,仔细耐心。浇铅版时须缓缓下倒,浇版火力要比较温弱。

就这样,“(1943年)5月份的某一天,他们的试验终于成功了”,制成能浇5块铅版的纸型。

延安中央印刷厂突破薄型纸难题,给了新华日报馆激励和启发。为通过国民党中宣部审查,报馆印刷部工人隐晦地写道:“一个好消息带给了他们很大的兴奋鼓励!当他们知道了他们的伙伴,他们的兄弟,——正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其工作环境的艰苦千百倍于我们这里,他们却发明了用毛边纸来代替薄型纸,而且试验成功了。我们难道不能找出一种纤维较细、耐火性比较大的纸么?为什么不能就这种纸张再加以试验和改进呢?”

发明

其实,早在1943年2月,新华日报馆就决定以经济实用为原则,推出一种薄型纸的代用品。五一节后,报馆又号召“发挥工作的创造性,加紧业务学习,完成节约生产的任务”。10月,经过数不清的试验,报馆终于使用本地产的土纸,成功打出了可以浇铸8次铅版的纸型。

为此,《新华日报》在10月10日登载萧芜的《我们的一个小小技术发明——土纸代替薄型纸》,10月12日以《土纸代替薄型纸,本报共有的一个小发明,全馆热烈举行庆祝晚会》进行报道,10月13日登载章怀泉的《一位劳工发明者的自白——我们又能够笑了》,完整记录了这个从苦闷到奋起再到成功的过程。

先是苦闷。工人们因为薄型纸的事情情绪低落,“每天晚上,当我们踏进浇版房的时候,心情便不由得沉重起来了”。“我们的报纸是穷报纸,我们的工作同志大家都省吃俭用过日子,我们能眼巴巴的(地)看着外国货薄型纸、中国货薄型纸一天天上涨而不想想办法么?”

他们认为,浇版房的工作职责,便是把纸型打好,字迹清楚、不破裂、不重打;浇出来的铅版块数多,经久耐用。但不论次等进口货还是国产薄型纸,质量均欠佳,一个不小心,仍然常出毛病。之前使用的薄型纸是次等进口货,每位同事都没有十分把握,保证制出来的纸型,能顺利浇到一定块数的铅版而不会破烂。一旦有问题,小问题还可以修补,重大破烂就要重新打一遍。国货薄型纸,经不过两三次铅浇就会破裂起毛。“纸型破烂不光只是我们心理的威胁而已,耽搁了报纸的出版时间,浪费宝贵的材料,而会招来更实际的损失”,报馆要求的“出得早、印得清”就要受影响。

最初,浇版房对材料房里所有的纸张加以研究,挑选出几种来试验,结果都失败了。试验用的云母粉和进口次等货薄型纸都很昂贵,浇版房每次试验都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随后是奋起。受延安毛边纸的启发,浇版房的周浚初一次次进行试验。周浚初15岁来馆,此时已经7年。他除了参加报馆的文化班之外,还在业余时间学英文。这次,他与章怀全不仅注意用纸的选择,而且注意打纸型的技术过程。除了纸的好坏,还注意稀浆纸的存放时间、纸型的烘烤热度和时间、使用大毛板刷拍版时的平稳度等。又经过几次失败,当一块完整不破的纯土纸纸版从烘炉上取下时,浇版房同志们的心中豁然开朗。

再是成功。从9月初到中旬,又經过多次试验、研究和改良,报馆成功用土纸打出纸型。“不是自夸实在比国货薄型纸来得好”,而价格只是进口货的5%。进口货不用了,国货薄型纸也减少了,每月要用一磅多的云母粉也节约下来。土纸纸型达到了可以浇版8次以上的记录,做到了字迹清楚,争取了宝贵的出版时间,还节约了大量资金。此外,浇版房工人开展技术革新,把打纸型用的厚型纸由8张减少为7张,覆盖纸型的3张白纸改为试印过一面的废报纸。

土纸代替薄型纸的办法试验成功,并开始应用,激励了全馆的同志。10月11日,新华日报馆举行晚会,庆祝周浚初、章怀泉的发明。主席陈竞寰致开会词,社长潘梓年备致嘉勉,各部门同志都以极愉快的心情相继讲话。董必武因事不能到会,特题赠两份奖状送来。潘梓年授奖后,周浚初报告发明用土纸代薄型纸的经过。

《新华日报》还从造纸的角度出发,指出研究薄型纸的工作是艰巨的,必须从纸质的改造上做起,希望这项工作能引起造纸专家的注意。报纸还借萧芜之口,发出“我们永远不会在困难前面低头”的响亮口号。

本文系重庆市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基于馆藏的新华日报馆出版史研究(1937-1947)”(批准号:2021NDQN93) 阶段性成果。

新华日报馆工人正在打纸型

新华日报馆从武汉运来的平版印刷机

1943年6月16日,《解放日报》报道毛边纸代替薄型纸的发明

1946年,中共代表团编印《“四八”被难烈士纪念册》所用的纸型表面为薄型纸

1943年1月11日,董必武在《新华日报》创刊五周年庆祝会上讲话

猜你喜欢
报馆新华日报试验
朱俊杰:湖南农民 集报第一人
报馆在中国新闻教育缘起与演进中的双重角色(1912—1949)
近代重庆地方政府的报刊出版活动
报上花花世界报下戚戚小人
CS95
i6
驭胜S330
《新华日报》首报 “敢死队”英勇事迹
左中右三报抗战时期想象的共同体建构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