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郭沫若的深厚情谊

2022-06-29 22:40沈浩沈利成
红岩春秋 2022年6期
关键词:郭沫若代表团南京

沈浩 沈利成

周恩来与郭沫若相识于1926年北伐战争时期。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转战途中,随军的郭沫若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蒋介石通缉,郭沫若在党组织安排下前往日本,潜心学术。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郭沫若毅然回国投身抗战。之后,他以秘密党员身份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团结文化人士,开展抗日宣传。1940年,国民党撤销第三厅,设立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在周恩来领导下,他先后在武汉和重庆从事抗战文化宣传工作。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郭沫若以社会贤达的身份参会,为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为继续与国民党谈判,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由重庆到达南京。当时,郭沫若也由重庆迁居上海。

国共南京谈判期间,周恩来给郭沫若写了三封信。信中既有友人般的关怀,也有同志般的情谊,还有对工作的安排与期许,字里行间尽显两人的深厚情谊。

关怀备至

1946年5月3日,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成员离开重庆赴南京,进驻梅园新村。5月8日,郭沫若携家人由重庆飞抵上海,暂住山阴路群益出版社内。

虽然谈判工作繁忙,但周恩来极为关心郭沫若的生活情况。从中共代表团成员陆定一那里得知郭沫若的居住困境后,周恩来立即嘱咐工作人员帮助解决,还在5月19日致信郭沫若,让他安心。内文如下:

沫兄如面:

别仅旬余,而京沪相隔,竟若天涯,想念殊甚。定一回,知兄等犹无居室,而赁价之贵,恐为觅居中之最大难题。兹托沫沙兄转告乃超、祝华两兄负责料理,请群姊与之接洽,想月内当能有定所也。专白,即询双好。

一切请面询沫沙。

弟 豪拜

五月十九

郭沫若生于1892年,长周恩来6岁,所以周恩来在信中以兄称之。“豪”是周恩来化名“伍豪”的简称,以此附后,更显亲切。

在代表团工作人员冯乃超和祝华的奔波努力下,郭沫若一家于次月底搬至狄思威路719号。郭沫若对居所非常满意。7月29日,他在给弟弟郭开运的信中欣喜地说:“前月底始觅定今居,尚宽敞……小儿女辈均大欢喜。”

在为郭沫若找寻居所时,中共代表团的住房也非常紧张。早在4月2日,周恩来写信给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宋子文,提出在南京拨两幢房屋、在上海拨一幢房屋作为中共代表团办事处用房的正当要求,国民党却一拖再拖。直至代表团到南京的前几天,国民党方面才把梅园新村30号和17号两幢房屋拨给中共代表团使用。

然而,代表团工作人员有100多人,房屋数量不够。工作人员只能在梅园新村30号采用搭积木的取巧方法,在有平台的车库、传达室上面加盖房间,并在梅园新村17号院内南边的狭小空地上加盖两层小楼。一楼作为食堂兼大型记者招待会会场,二楼是工作人员的卧室。

尽管如此,驻地房屋仍无法满足代表团正常工作和生活需要。代表团只好以廖承志夫人经普椿的名义设法买下梅园新村35号,勉强解决了住房问题。

梅园新村周围国民党机关林立,特务们乔装打扮成小商小贩,时刻监视着代表团及前来拜访的民主人士。1946年6月,郭沫若作為第三方面代表前往南京参加国共和平谈判。他在《梅园新村之行》一文中形象地刻画出当时的周边环境,“仿佛在空气里面四处都闪耀着狼犬那样的眼睛”,并将梅园新村30号称为“绿洲”。

临别依依

1946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攻占华北解放区重镇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顶峰。当天,蒋介石单方面宣布11月12日(后改为11月15日)召开“国民大会”。为拉拢第三方面参加“国大”,蒋介石派邵力子等人到上海请周恩来回南京谈判。

10月21日,周恩来乘坐美军专机回到南京,郭沫若作为第三方面代表也于当天乘机抵达南京。然而,国民政府接见全体代表后,蒋介石即飞往台湾,谈判仍因国民党坚持无理要求而无法进行。

10月26日,郭沫若返回上海参加陶行知的追悼会。 11月11日,他接受《新华日报》记者采访,明确指出国民政府单独指定社会贤达参加“国大”,是完全违背政协程序的,虽然代表名单上有他的名字,但自己绝不承认。他还劝阻民社党领袖张君劢赴会,并对张东荪等人不参加“国大”表示钦佩。最终,“国民大会”成为国民党一党包办的产物。

11月16日,“国民大会”召开第二天,周恩来在梅园新村举行最后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重申中共不承认非法国大的立场,明确指出和谈之门是由国民党关闭,并宣布19日返回延安。

17日,周恩来致信郭沫若夫妇:

沫兄、群姊:

临别匆匆,总以未得多谈为憾。沫兄回沪后,一切努力,收获极大。青年党混入混出,劢老动摇,均在意中,惟性质略有不同,故对劢老可暂持保留态度。民盟经此一番风波,阵容较稳,但问题仍多,尚望兄从旁有以鼓舞之。民主斗争艰难曲折,居中间者,动摇到底,我们亦争取到底。“国大”既开,把戏正多,宪法、国府、行政院既可诱人,又可骗人,揭穿之端赖各方。政协阵容已散,今后要看前线,少则半载,多则一年,必可分晓。到时如仍需和,党派会议、联合政府仍为不移之方针也。弟等十九日归去,东望沪滨,不胜依依。请代向诸友致意,并盼保重万千。

诸侄好。

弟 豪

十一月十七 夜

群姊即郭沫若夫人于立群,劢老即张君劢。信中所说“收获极大”,是指郭沫若力劝民社党领导人不参加“国大”一事。信中着重分析了第三方面青年党、民社党及民盟的态度,认为政协阵容已散,民主斗争更加艰难曲折,第三方面的中间力量也会一直动摇,但仍要争取他们,争取到底。国民党必将继续依仗武力迫使共产党屈服,信中表示,最终还需前线解放战场的军事斗争来见分晓。

此时,国共和谈已不可能,两位并肩战斗的老朋友更不知何时再相见。信末,周恩来用“东望沪滨,不胜依依”表达离别之情。

郭沫若收到信后,惆怅不已。西望梅园新村,他写下诗句:“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根节构盘错,梁木庶可遭。驾言期骏骥,岂畏路迢遥。临歧何所赠,陈言当宝刀!”

周恩来返抵延安后,中共代表团南京办事处改为中共驻南京办事处,由董必武主持工作。1947年3月7日,在国民党逼迫下,董必武率中共驻南京、上海办事处人员撤返延安。至此,和谈大门彻底关闭。

寄予厚望

1946年12月31日,周恩来给郭沫若写了一封迎新年、话时局的信:

沫若兄:

别两月了,相隔日远。国内外形势正向孤立那反动独裁者的途程中进展,明年将是这一斗争艰巨而又转变的一年。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困难,坚持人民路线,我们必能克服困难,走向胜利。孤立那反动独裁者,需要里应外合的斗争,你正站在里应那一面,需要民主爱国阵线的建立和扩大,你正站在阵线的前头。艰巨的岗位有你担负,千千万万的人心都向往着你。我们这一面,再有一年半载,你可看到量变质的跃进。那时,我们或者又携手并进,或者就演那里应外合的雄壮史剧。除在报纸外,你有什么新的诗文著作发表?有便,带我一些,盼甚盼甚。

匆匆。顺祝

新年双好,阖家健康!

周恩来

十二月三十一日 延安

这封信的落款为“周恩来”,与前两封不同,表明书信内容正式、严肃。信中,周恩来还向郭沫若索赠最新发表的诗词。

此时,随着“国民大会”持续召开,第三方面内部更加分化,民社党步青年党的后尘,最终参加了“国大”。一些社会贤达也没有经受住国民党高官厚禄的诱惑,出席了会议。因此,周恩来在信中提出要孤立反动独裁者。

这一时期,党中央确立了“打倒蒋介石”来最后解决国内问题的方针,这不仅需要前线作战,还需要国统区“里应”,即建立和扩大民主爱国阵线。而郭沫若正站在民主爱国阵线的前头,周恩来希望他继续发挥文化领袖的作用,做里应外合的斗争。

根据周恩来指示,郭沫若积极发动国统区文化界人士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公开抨击国民党的反动内战政策,呼吁美军撤离中国,支持工农和学生运动,并参与文化战线的组建工作。在他的号召下,一大批进步学者集聚在上海《文汇报》周围,通过创办周刊,大力宣传民主爱国思想。

1947年3月,蒋介石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国统区斗争局势更加恶化。5月20日,南京、上海、苏州、杭州地区5000余名学生走上南京街头,举行“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高呼“反饥饿、反内战”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当局镇压。郭沫若同柳亚子、马叙伦、沈钧儒等在上海以集会的形式声援慰问学生。

同日,北平7000余名学生也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示威大游行。学生运动的高涨促进了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工人选择罢工,农民反抗抓丁、征粮、征税。在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下,以学生为先锋的爱国民主运动同国民党之间的斗争,逐步形成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11月14日,由于一再发表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言论,郭沫若遭到迫害。在党组织安排下,他离开上海前往香港。在香港,郭沫若将《华商报》作为新的战斗基地,通过发表文章,继续为解放战争胜利发展摇旗呐喊。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政协会议。5月5日,郭沫若等人致电中共中央,积极响应“五一口号”,从而带动社会各界人士拥护中国共产党。

11月,郭沫若与马叙伦、翦伯赞等人在黨组织的周密安排下,乘船离开香港进入东北,于1949年2月到达北平。3月25日,一场盛大的阅兵式在北平西苑机场举行,郭沫若在此与周恩来重逢。

此时,距离他们上次见面已经过去两年零四个月。郭沫若也圆满完成了周恩来信中的嘱托,实现了里应外合的“雄壮史剧”。

文艺知己

周恩来与郭沫若相识相知50年,既是革命道路上的同志,又是文学艺术上的知己,他们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周恩来年少时就热爱文艺。他8岁开始读小说,相继读了《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在天津南开学校求学期间,他经常出演话剧,饰演过《华娥传》《仇大娘》《一元钱》等剧中女性角色,被誉为最好的“男旦”。参加革命后,尽管工作紧张繁重,周恩来仍坚持读文艺著作,尤其爱读郭沫若的作品。

全民族抗战期间,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戏剧《棠棣之花》,周恩来不仅反复阅读剧本,还同郭沫若谈论剧本的修改与演出问题。当时,《新华日报》开辟了“棠棣之花剧评”专页,周恩来为专页题写了刊头。

周恩来曾写信给郭沫若,对其著作《屈原研究》的第三部分内容“屈原思想”提出修改意见。周恩来赞同屈原是“伟大的思想家兼艺术家”,但对于屈原是否为“革命的思想家”存在异议。这些独到的见解和意见,体现了周恩来与郭沫若之间诚恳坦率、推心置腹的真挚情谊。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噩耗传来,郭沫若悲痛至极,呆坐良久。他用颤抖的手在日记上写下两行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977年1月5日,周恩来逝世一周年之际,郭沫若与章文晋、张颖夫妇在家中交谈。听到张颖读她写的纪念周恩来的文章时,郭沫若动情地说:“恩来同志是我的领导,我参加革命的最早领导人。大革命的时候是他引导我参加了共产主义者的行列;抗日战争时,他领导我与国民党顽固派作斗争,为党作宣传工作,团结广大的知识分子。如果没有恩来同志的领导和帮助,我不能做出什么成绩的。”“特别是在重庆那段日子,恩来同志那样紧张繁忙,他对我的关怀帮助仍是无微不至。”“知音难求啊!”

周恩来与郭沫若在半个世纪的交往中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在中共党史上谱写了一段佳话。

本文系基金项目南京市博物总馆2022年科研课题“中共中央南京局宣传工作研究”(编号:11)阶段性成果之一。

周恩来与郭沫若(左)、李维汉(右)在上海马斯南路107号(今思南路73号)周公馆门前合影

1946年5月3日,周恩来飞抵南京

1946年12月31日,周恩来给郭沫若的亲笔信

1946年5月19日,周恩来致信郭沫若,告知已嘱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助其解决居所问题

1946年10月,周恩来在上海与民主人士合影,右二为郭沫若

1948年底,由香港北上的民主人士乘坐“华中轮”抵达丹东,左四为郭沫若

梅园新村35号大门

梅园新村31号特务监视据点

猜你喜欢
郭沫若代表团南京
印象·郭沫若纪念馆
“南京不会忘记”
郭沫若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题诗
南京大闯关
天上的街市
山茶花
各地代表团及代表剪影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Google Shuts Down Five Products等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