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大后方与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始末

2022-06-29 22:40王兆辉李廷勇贺建明
红岩春秋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后方游击战争解放区

王兆辉 李廷勇 贺建明

在中日近代战争史上,1937年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开始。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抗战大后方”与“抗日根据地”的概念便衍生出来。

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

早在20世纪20年代,军事教育家蒋百里根据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曾提出“全局御敌”构想,即以河南洛阳、湖北襄阳与湖南衡阳连成一线的“三阳战略”。他认为,“三阳线以东地区,我宜利用空间换取时间,消耗和疲敝敌人,同时积蓄力量,加强战略后方;此线以西,资源丰富,幅员辽阔,足以持久抗战”。继而,他又提出“国防中心区”的建设规划以及“持久抗战”的战略构想。这为抗战大后方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条件。

1935年,德国驻华军事顾问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向国民政府提交《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认为“目前威胁中国最严重而最迫切者,当数日本……对海正面有重大意义者,首推长江……如开战后固守南京、南昌,此种作战方式足使沿海诸省迅速陷落,国外向腹地之输入完全断绝,最要之城市与工厂相继陷落,于是陆军所必需战具迅即告罄,无大宗接济来源。川省若未设法工业化能自造必要用品,处此种情况必无战胜希望,而不啻陷中国于灭亡……终至四川为最后防地,富庶而因地理关系特形安全之省份”。

1936年,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参考蒋百里、法肯豪森等人的建议,制定了《国防计划大纲草案》,提出“长江以南以南京、南昌、武昌为作战根据地,长江以北以太原、郑州、洛阳、西安、汉口为作战根据地,四川为作战总根据地。长江以南与平汉铁路以西为主要线,洛阳、襄樊、荆宜、常德为最后三线,以川、黔、陕三省为核心,甘、滇为后方”。据此,国民政府将国防作战区域向西部地区迁移,第一次以官方文件确立了“四川为作战总根据地”的对日持久作战战略,奠定了抗战大后方的政策基础。

对于中日战争局势的发展,蒋介石想诱使日军由东向西,最终拖垮敌人。1937年8月20日,他对陈诚等人说:“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在上海开辟战场,迫使他们力量分散,在沿海各省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至于我们的军力不妨逐渐西移,迁都重庆,诱敌沿西上,就变成敌人难攻而我们易守了。只要我们能坚持抗战到底,未有不把敌人拖垮的。”

11月19日,蒋介石在国民政府最高国防会议上作了题为《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演讲。他说:“自从九一八经过一·二八至长城战役,都不能定出一个妥当的方案执行抗日之战。……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到了二十四年进入四川,这才找到了真正可以持久抗战的后方。所以从那时起,就致力于实行抗战的准备。……现在中央已经决议,将国民政府迁移到重庆了。”

11月20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向社会公告以重庆为政府驻地,“统筹全局,长期抗战”。

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颁布《明定重庆为陪都令》,宣称:“四川古称天府,山川雄伟,民物丰殷,而重庆绾毂西南,控扼江汉,尤为国家重镇。政府之于抗战之始,首定大计,移驻办公。风雨绸缪,瞬经三载。川省人民,同仇敌忾,竭诚纾难,矢志不移,树抗战之基局,赞建国之大业。今行都形势,益臻巩固。战时蔚成军事政治经济之枢纽,此后更为西南建设的中心,恢宏建置,民意佥同。兹特明定重庆为陪都,着由行政院督饬主管机关,参酌西京之体制,妥筹久远之规模,借慰舆情,而彰懋典。”

至此,重庆不仅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统帅部所在地,还与莫斯科、华盛顿、伦敦并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四大名城。国统区最终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辐射湖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西藏等地的抗战基地,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抗战大后方”。

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陆续领导、组织了抗日义勇军、工农义勇军、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等革命武装,广泛发动抗日游击战争,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陷入空前严重的危机。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初步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到1937年,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策略日趋明晰完善。5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指出,九一八事变特别是华北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的矛盾变得尤其突出和尖锐,成为了主要矛盾。他认为,为了和平、民主和抗战,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和抗日根据地的任务是:使红军适合抗日战争的情况,应即改组为国民革命军,并将军事的政治的文化的教育提高一步,造成抗日战争中的模范兵团。根据地改为全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行新条件下的民主制度,重新编制保安部队,肃清汉奸和捣乱分子,造成抗日和民主的模范区。”

随后,毛泽东又作了题为《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报告,进一步指导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为随之而来的全民族抗战爆发作了思想、政治和组织准备。

在抗日民族統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开辟抗日根据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37年9月,毛泽东电示周恩来、刘少奇、杨尚昆、朱德、彭德怀等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一切工作,例如兵运、统一战线等等,应环绕于游击战争……要告诉全党(要发动党内党外),今后没有别的工作,唯一的就是游击战争。”他还多次强调:“八路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决定作用,但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

11月,毛泽东作出指示:“在华北,以国民党军为主体的正规战争业已结束,以我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共产党和八路军决心坚持华北的游击战争,用以捍卫全国,钳制日寇向中原和西北的进攻。”他同时指出:“在南方各游击区——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1938年11月,毛泽东强调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说:“游击战争是在全战争中占有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的。没有游击战争,忽视游击队和游击军的建设,忽视游击战的研究和指导,也将不能战胜日本。……因此,游击战争虽在战争全体上居于辅助地位,但实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他进一步阐述,抗日根据地就是游击战争的后方,它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略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

1942年,王若飞撰文指出:“五年来,我们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在敌人后方……从战略上把这些地区划分为晋察冀、晋西北、晋冀鲁豫、山东、华中五个单位,每个战略单位内都包含着好多个大大小小的抗日根据地。”他总结:“五年来,我们在坚持敌后抗战中,这种新民主主义政权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由于有了这种政权,才能维系人心,才使我们易于去把敌后一切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并动员他们的一切人力物力去和敌伪政权鲜明对抗;由于有了这种政权,才能保障一切抗日人民的生命、财产、政治权利,安定社会秩序;由于有了这种政权,才能保障抗日部队的供给,并进行各种长期坚持根据地的建设工作;由于有了这种政权,才能适当调剂各阶级内部关系,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于有了这种政权,才能有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才能坚持敌后抗战。”

可见,抗日根据地是中国敌后抗战的战略基地,保障了敌后抗日部队的“人心”和“一切物力”的供给。

到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最终形成以延安为中心,包括陕甘宁边区、晋察冀、冀热辽、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山东、苏北、苏中、苏浙皖、淮北、淮南、皖中、浙东、鄂豫皖、广东、琼崖、河南、湘赣在内的19个解放区。正如毛泽东所说,“这个广大的中国解放区,包括十九个大的解放区,其地域包括辽宁、热河、察哈尔、绥远、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大部分或小部分。延安是所有解放区的指导中心”。

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实际担负了抵御侵华日军的主要任务,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5年3月底,各解放区对日作战次数115120次,毙伤敌军511434名,毙伤伪军458225名,俘虏日军3880名,俘虏敌伪军282496名,缴获长短枪436964支,缴获轻重机枪7783挺,缴获各种炮1028门,我军伤亡总数446736名。

相互配合、协同抗战

在这场中华民族一致对外的反侵略战争中,抗战大后方与抗日根据地均属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战略基地,是支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环。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下,抗战大后方与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境内两个政权赖以生存的战略后方,也是两种政权采取的不同抗日路线的战略后方。国民政府在抗战大后方主要推行的是“不要人民群众参加的单纯政府的片面抗战”;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主张全国人民总动员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或者叫作全面抗战。因为只有这种抗战,才是群众战争,才能达到保卫祖国的目的”。

毛泽东指出:“国民党主张的片面抗战,虽然也是民族战争,虽然也带着革命性,但其革命性很不完全。片面抗战是一定要引导战争趋于失败的,是决然不能保卫祖国的。”“因为它不是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因为它不是群众战争。”他强调:“在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或全面抗战中,必须执行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必须有一个完全执行这个纲领的政府和军队。”

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再次明确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分为两个战场:国民党战场和解放区战场。”而支撑这两个抗日战场的,分别是抗战大后方和抗日根据地。

抗战大后方与抗日根据地随着战事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抗战大后方的湖北、湖南、广西、云南等地,在抗日战争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由大后方变成最前线。1938年武汉沦陷,国民政府一度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御敌战略方针遭瓦解。1939年11月,日军在广西钦州湾登陆,攻占南宁等地,使大后方的广西成为抗日前线。直到1940年11月,中国军队才将日军逐出广西。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缅北滇西战役将战火烧至云南保山、腾冲等地,也让云南由大后方变为大前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前期随着游击战争“你争我夺”发生着剧烈变动,在抗战后期则逐渐向“敌后解放区”“解放区”等称谓转变。1944年9月,新华书店编写了《中国敌后解放区概况》,以“敌后解放区”的统称,介绍了晋察冀边区、晉冀鲁豫边区、山东区、晋绥边区、华中、华南(东江与琼崖)抗日根据地的情况。1945年初,延安第一局将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归纳为19个解放区。4月25日,朱德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这时,“抗日根据地”实际上被改称为“解放区”,最终以“解放区”之名取而代之。

抗战大后方与抗日根据地作为历史发展中的特定名词,主要专指抗战时期政治区域的称谓。其产生于抗战,结束于抗战。在抗战大后方军民和抗日根据地军民相互配合、协同抗战下,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陕甘宁边区旧照

抗战时期的中国士兵在警戒

战时重庆市区街景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1937年创刊的《抵抗画报》

陕甘宁边区的民兵队伍

猜你喜欢
大后方游击战争解放区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林海雪原(一)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与华南武装斗争
大后方民众抗日救亡掠影展开幕
东北抗日联军遭遇重大挫折的客观性分析
东北抗日联军遭遇重大挫折的客观性分析
四十年代解放区文学中的人学思想
刘少奇抗日游击战争思想述论
纪实的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书店及出版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