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青
2022年4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潘际銮,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潘际銮身上有太多重量级的“第一”,他是全国第一条高铁的铁轨焊接顾问、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核电站的焊接顾问,他和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他曾成功研制居国际领先水平的爬行式弧焊机器人,科研成果价值高达千亿,他引领和带动了国际焊接工程科学发展,是我国著名的“焊接泰斗”。
实现焊接自动化
1979年5月,潘际銮参加了全国焊接学术会议,他看到一位工人正使用传统的焊机,焊接大直径合金钢罐体。罐体管壁厚100毫米以上,为达到工艺质量要求,管件必须预热到200℃。因此工人身穿厚厚的石棉服蹲在一个小小的铁笼里,灼人的高温使狭小的空间里聚集了大量有害气体,在这种工作环境下,救护车必须一直在场,随时准备抢救休克的工人。
这个画面让他一度寝食难安,他下决心要实现大型工件的焊接自动化。
经过不断的考察和研究,他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可以用爬行式焊接机器人解决大型结构焊接自动化面临的问题。
那么,研制出一个可以摆脱轨道自主爬行的机器人是实现这一想法的关键。1997年,焊接技师闫炳义与其夫人卢勤英设计出了可以摆脱轨道自主爬行的机器人的雏形。潘际銮认定可以以此为基础,制作爬行焊接机器人。由于这个爬行机器使用前景广阔,求购者众多,有人开出了二三十万的高价,当时足以在北京郊区买一栋别墅。但在潘际銮的再三叮嘱下,闫炳义谁都没卖。
经过多年努力,潘际銮团队终于研制出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 2003年11月,国内焊接行业全部院士和数名顶尖级专家对项目进行了鉴定,一致認为“其成果的技术集成与创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助力中国速度
过去,我国的火车时速想达到100公里都很困难,这是因为车轨一般由100米一根的钢轨拼接而成,千百公里的长度,就有千万个接头,势必影响火车速度。
而中国第一条高铁线路——京津城际铁路,时速达到了350公里,就是因为很好地解决了接头问题。
潘际銮当时受邀做焊接顾问,创造性地提出在车间把5根100米的轨道无缝焊接在一起,然后再把每根500米长的轨道送到工地上进行组装焊接,轨道之间焊接得很光很平,火车开过去非常稳,速度就提上来了。
2017年,潘际銮接受采访的时候回忆到,“这条高铁一共3800个接头,都是用我的方法无缝焊接的。后来这项技术在全国推广,如今我国有2.2万公里的高铁,共计84万个接头,没有一个是坏的,高铁焊接的要求很高,我国铁轨的焊接技术是全世界最好的。”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让北京奥运会期间运动员的通行有了速度的保障。
活到老,干到老
2013年,一位记者登门拜访,发现潘际銮在清华的住所非常清简,房间里摆放着老旧的家具,沙发罩由别针固定,他的水杯是速溶咖啡的玻璃瓶。而他的办公室更简单,不到十平米的空间被掉漆的家具和书报资料塞满,让人无法下脚。该记者在报道中写道,“他的办公室还连着焊接操作车间,电钻、车床、焊接机械到处都是,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小型车间。”
而在不远处的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里,“潘际銮”三个字高挂在门厅的墙上,名列首位。
在清华校园,潘际銮喜欢骑着自行车遛弯、买菜,曾被学生拍下后发到网上,广为流传。年纪从来没有成为潘际銮的阻碍。他玩微信、看微博,关心时事。年届90的潘际銮,仍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10个小时左右。潘际銮说:“我这么大岁数,还想干活,是因为自己终身陷在这个事业里了,仍然可以为国家做贡献。”
【速写文段】
回首潘际銮院士的一生,正如他尊崇的西南联大校训一样——“刚毅坚卓”。他勇于担当,不畏艰辛,为国家的建设而奉献终身;他一生只干一件事,直至晚年,依然致力于科研和教学,散发着最后的光和热;他生活节俭,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修养品德令后人敬仰。让我们向潘际銮院士致敬,向国之栋梁致敬!
【适用话题】家国情怀;突破自我;责任与担当;为_____助力;一生只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