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往往代表了一件往事、一种生活、一段人生、一种传统,它们映射出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寄寓着某种不可追的过往、尚可传承的精神,或是难以磨灭的情感与感悟。近几年来,我们在全国各省市中考试卷中不时看到聚焦“老物件”的作文题。如2018年浙江衢州中考作文题,要求“以物品的口吻、独白的形式,讲述真实的故事,刻画你自己”;同年,北京卷作文题目之一要求任选一处古迹或一件文物,完成“_____,让我心生敬意”的半命题作文;2021年江苏宿迁卷,要求完成“碗中日月”的命题作文……事实上,即便不是为了完成这些题材指向明确的作文,在完成其他题目作文选材的时候,“老物件”“老手艺”也应作为重要的储备材料加以运用发挥。
那么,怎样写好这一类文章呢?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来关注:
绘其形——写出它独特的样貌。
“老物件”因其在当下已不太常见,与大众生活和认知有一定的距离,需要作者对其形貌、特色、原理、使用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作较为具体详实的介绍与描摹。
爷爷的拖拉机,就这样静静地卧在老屋的东北角。
無论是厚重的轴承,还是那耷拉着草根儿的支架,都起了一层永远刮不干净的暗红色的锈。老弱不堪的传动皮带和粗糙轮胎,都已经被磨得残破不堪。早已被磨去标识的栓钉,就这样随意地将一块被机油与泥块涂花的黑皮板钉在一块薄薄的铁皮上。在这块板前几厘米的地方,是一排排锐利的犁刀——这锐利指的只是从前。几十年的光阴早已像那田间的黑土一样吞噬了那最后一点光泽——最后使它缠上了脱沓的烂布条。塑料外壳包裹的车把似乎也已溃烂,露出了腐败到根基的铸铁。
——江苏省南通市刘桥中学 刘雨昕《爷爷的拖拉机》
在这个片段里,小作者对爷爷使用过的老拖拉机,如一个个特写镜头般,对局部进行了细致描摹。虽有些名称读者不一定了解,但娓娓道来毫无违和之感。小作者紧紧抓住拖拉机“老”“旧”这一特征,又通过诸多“田间的黑土一样”等细节,凸显拖拉机特有的机理与沧桑。
此外,在描摹老物件的形貌时,我们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这样表达起来更有趣味。
我缓慢地向电视机走去,目光在它的身上定格。它又小又笨重,不像现在的电视,又大又薄。在明亮的灯光衬托下,它却意外显得暗淡,如同一个怯懦的孩子,躲在角落里,与现实格格不入。仔细观瞧,屏幕的四周旧得泛黄,让人感到岁月的变迁。按键也少了一个,十分令人同情。
——江苏省南通市刘桥中学 王子邈《电视里的老时光》
在这个片段里,小作者通过拟人、对比等手法,写出老电视机的小而笨重、色泽暗淡的样貌。
叙其事——讲好它背后的人和事。
“老物件”的背后往往是特别的故事。讲好其背后的故事,才能交待清楚来龙去脉,让它的前世与今生自然呈现时光里沉淀的力量与光彩。叙其事,首先要学会将“物件”放在特定的场景或情境中去叙述。
哎呦!什么东西绊了我一下,原来是我家的“传家宝”——擀面杖。它的外表黑不溜秋,表面坑坑洼洼,大约一米长、二寸宽。因为不常用,蒙上了一层灰,时间在它身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像极了饱经风霜的老人。思绪飘到从前,小时候爸爸常拿它来吓唬不听话的我,当它还没被扬起时,我早已撒腿跑开。我亲爱的奶奶却经常用它为我们做面条。和小半盆面粉,反复揉搓、拍打,醒上一刻钟,然后就是擀面杖出场的时刻了。只见奶奶随手取上一点干面粉,扑在面团上、桌面上,双手握住擀面杖轧住面团,这擀的动作几乎就是“赶”了——将面团从桌子这边往另一端翻滚着,在一轮又一轮的驱赶下,一张又薄又大的面皮铺满了整张八仙桌。切好段下到锅里,一碗碗香喷喷的面条就出锅了。那时嘴馋的我能吃一大碗,吃着嚼劲十足的手擀面,心里便美滋滋的。也许是用得合手又或者是情感的寄托,奶奶一直保存着它,至今偶尔还会拿来用它擀面、碾芝麻馅……尽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机器轧的面条满街都是,但我觉得吃着擀出来的美味才是最幸福的!
——江苏省南通市刘桥中学 陈鑫睿《擀出来的幸福》
陈鑫睿同学写家里的老擀面杖,主要通过叙述奶奶擀面的场景,表现擀面这一传统手工的风采,进而写出温馨的亲情之爱。
丁老师也曾写过一篇《父亲的饭盒》的散文,请欣赏以下片段。
父亲撑一条六吨的水泥船,到“卖土”人家,把泥土一担一担挑上船,再撑船到砖窑厂,将一船六吨的泥土一担一担挑上窑厂土堆,要用大半天的时间。他就带着这一饭盒的冷饭和一瓶开水。如果碰上人家较近,他就会凌晨起来,行两趟船。还是一个饭盒、一个水瓶。那些年水瓶换了几次,只有这个饭盒一直跟着父亲早出晚归。
……
后来,河道不再畅通,砖瓦厂也不再用船队运土,而是改用了挖掘机和拖拉机。父亲没技术,于是就跟建筑队出去打工。这个饭盒就空闲了。偶尔母亲会把些剩饭剩菜倒在里面,然后端去喂鸡或是喂猪。
我毕业后回到乡里做了一个老师,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父亲用几年打工的积攒,拆了旧的平房,建起了一栋楼房……父亲就跟一个小工头在附近一些建筑工地打打小工,父亲的饭盒又派上用场了,每天盛小半盒大米去工地蒸,中午再打一份五毛钱的冬瓜汤,白天就这么打发了。
围绕饭盒,写父亲的早出晚归,写父亲的辛勤劳作。父亲外出打工,饭盒空闲;父亲在附近打零工,饭盒又派上用场,以这一事物见证父亲操劳的半生。在实际操作时,大家可以把“老物件”放置在一条时间线上,反映其不同时间见证的人和事,从而寓情寓理。
蕴情理——生发其应有的底蕴内涵。
“老物件”,有故事,见历史,见人心,也应蕴含丰富的情与思。在写作时,应懂得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或缘事及情,缘事及理,让老物件及其故事应有的底蕴内涵自然生发。
如下面这篇文章,写家中老一辈人用一辆独轮车创业发家,同时又懂得感恩时代的故事。开头引出独轮车的故事,结尾段升华意旨,表达了对老一辈劳动者的崇敬和赞美。
开头:“双把沾尘挑日月,一轮碾地转乾坤。”我家东厢房里静静地躺着一辆造型奇特、颇具历史的木制独轮推车。车的两个推把如同羊角,被磨得非常的光滑。横梁上有载货时留下的密密细痕,见证着它一生的功绩。车轮已经破损,似在诉说它曾经承载的沧桑岁月。
结尾:看着眼前的这辆“小车”,我仿佛看到了姥姥他们那一辈的中国劳动者,推着独轮车坚定前行的背影。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暗暗坚定了自己前行的步伐!
——江苏省南通市刘桥中学 陈子钰《我们家的独轮车》
文章的结尾中,作者以“仿佛看到了”的表述巧妙地升华了意旨。
情理的揭示也可以以含蓄的笔法进行,如在叙述、描写中含蓄表情达意。仍以丁老师自己的散文為例,它的结尾是:
有一天,我做饭,不经意间发现这只方方的饭盒,被搁置在灶台上。仍旧那么棱角分明,静静地,发出恒久的金属光芒。(丁锋《父亲的饭盒》)
由上可知,写好“老物件”题材作文要处理好绘其形、叙其事、蕴情理三个重要方面。如此,物有所值,文章意味自然深长。
佳作示例
土 灶
江苏省南通市刘桥中学
叶诗怡
寒冬时节,我坐在灶膛边,往里面添着柴火。火光熠熠,厨房里格外明亮、温暖。看着灶膛里跳跃的火苗,不断溅起的火星子,在这寒冬里也算得上是一大乐事,我舒服地眯起了眼睛。
外婆就在氤氲的白烟中忙活着,雾气腾腾,为归来的儿女们准备着佳肴,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
每年儿女们从各地回来,外婆总是忙前忙后地做着各种美食,她一会儿坐在土灶边剥花生、装麻油,一会儿又跑去园子里面摘菜……为儿女们把东西都收拾好,让他们带走,仿佛这样她就能安心。
一年到头,她总是忙碌着。我问外婆:“你为什么总是那么忙,你都这么大岁数了,要好好休息。”她就笑眯眯地回答:“我不累,人忙活了一辈子,闲不下来,看你们过得好我就开心了。”于是她又往大铁锅里加水,开始洗锅蒸圆子了。
大铁锅实在笨重,在土灶台上也不便拿下来。外婆倒了一瓢又一瓢水,又将水一点一点盛出,看起来极其不便。我劝道:“外婆,要不换煤气灶,这样方便一点。”外婆拒绝得很坚定:“我用习惯了,一辈子都是它,换不了。”
大土灶用砖头砌成,有一个灶膛,专门生火用,上面架着一口锅。锅的后面连接着烟囱,还有一个风口。每次做饭,炊烟袅袅,整个厨房里蒸腾着白色的雾气。如果做饭时间长了,锅底会有锅灰,要及时清理出来,不过,外婆说,那锅灰也是一种宝,在以前,好多医生都拿它来治病呢。
圆子蒸上了,外婆也得空休息一下,她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起来:“你说让我换锅,可是这个锅呀,是我小时候就用的。那个时候没什么吃的,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我每天最盼望的就是厨房里冒蒸汽。每次看到炊烟飘起,我就会第一个冲进去,看看铁锅里做了些什么。后来你妈他们小时候,有饭吃了,虽然吃得也不是很好,但饿不着了,我就想方设法地给他们做好吃的,日子也过得舒坦……煤气灶方便,但就是感觉缺了点什么……”听着外婆回忆过往,我眼前似乎浮现出雾气腾腾,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笑脸。在这个不愁吃喝的年代,人们需要解决的自然不是饥饱,而是追求着方便快捷,这或许就是时代发展的象征和意义。然而,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总有一些东西会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给人们带来温暖和怀念。
这时,外婆停下来,摸摸我的手,皱了皱眉,说:“怎么这么凉,小姑娘不能着凉。”边说边把我的手放在灶膛上烤火。
望向窗外,大雪纷飞,银色为世界铺上一层静寂。清冷的世界,小屋里却涌着源源不断的暖意。
名师档案
丁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教师,南通市中青年名师丁卫军工作室核心成员、丁锋语文工作坊领衔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曾获南通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诗文散见于《扬子江诗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