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不倒的灵魂

2022-06-29 21:35谭怡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鲍尔吉黄羊胡杨

谭怡

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的心里和笔下,有一片永恒的原野。那片原野,如蒙古长调,悠长、饱满、纯净、低回;或者,如呼麦,深情、原始、粗粝、神秘。但这个粗犷又宁静的世界,又正被诸如开矿、造厂、建度假村等商业化进程蚕食,经受着种种物欲的冲击和诱惑。所以,他一方面叙写自己心中的故土之美,一方面又用冷静客观的笔墨挖掘这片土地曾经和正在遭受的苦难与疼痛。

胡杨之地的胡杨是怎样的呢?作者用特写镜头的方式,把它推到读者面前。“它们似互相搀扶、涉江而来的妇孺,像仰天太息的壮士,像为自己包扎伤口的士兵。”它们“虬曲纠结,坐地视天,身子骨披一层滚烫的金红”。这是只剩下枯死的再无马蹄声声的热血奔涌、再无蓬勃肆意的自由生长的树,这是只能守望自己死气沉沉的一小块版图、再不会有生的希望的树,这是在金黄夕阳下痛苦万状却仍旧执着站立的树……这样的胡杨树啊,让作者就只看那么一眼,心就瞬间失去重量;让每一个读者读到这些文字,心也会不由自主地揪紧。

胡杨不动不移,站立在曾经的家园,脚下是水分极少的砂砾,头顶是“失去了肌肤”的天空。它以悲壮戚然的站立姿势告诉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吧!有大自然的自由,才更有人类的自由!或许,就是这样的未竟之旅,让胡杨以不倒的灵魂,默默控诉人类的“暴行”。

曾经青葱翠绿的胡杨,为什么会到这步田地?当年打过黄羊的老人说,60多年前,速亥还是风吹草摆、牛羊成群的湿地。自诩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很“聪明”,总能从大自然中找到最快的“生财之道”——他们先打黄羊:黄羊的肉和皮可以出口换汇;他们再挖发菜:发菜远销东南亚,是当地人喜欢的盘中餐——人们的腰包倒是鼓起来,生活好起来。可是,“黄羊没了,藏羚羊没了……什么都没有了。”即便是生长快速的发菜,也最終彻底走向“死亡”。

“什么也没有了”的速亥,是让人悲戚心疼的。可老人的讲述,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涕泗横流,他只是静静叙述、缓缓回忆。而这,恰是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对人类和土地遭遇的苦难,他从来都以客观自持的态度、以朴素纯净的语言,表达控诉的力量,即便满目疮痍、满心痛楚。

除冷静朴素的叙述语言外,本文控诉的力量还在于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胡杨的过去和现在,速亥的现在和可能的未来,是隐性的对比;速亥的过去和现在,外来者和当地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是显性的对比。这种种对比,把人类自诩的聪明、尊贵、高尚剥落下来,露出失了良知和禁忌的丑陋。

要多少的明净和沧桑,才会有这样平静与真诚的认知!要多少的疼痛和不忍,才会有如许深刻与豁达的见地!读《胡杨之地》,读原野先生的众多作品,你会得出结论:因为爱!

鲍尔吉·原野是在汉文化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蒙古族作家,对蒙古高原,他充满深厚浓郁的感情。故乡的景、物、人,牵动他的魂魄,融进他的血脉,化为他不竭的写作源泉。歌颂它们的美,揭开它们的苦,仿佛是作家给自己命定的责任和义务。

但愿,速亥的悲剧不再重演;但愿,速亥不再有滚滚风沙迷人眼!

猜你喜欢
鲍尔吉黄羊胡杨
美到极致的胡杨
胡杨为什么能在沙漠中生存
探析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作品中的民间文学书写
家风伴我成长
黄羊夺冠
沙漠向导
白银的表情
母黄羊之死
抓住黎明前的一分钟
人鹿奇缘:抹不去的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