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两自一包”背景下的教师同伴互助教研模式

2022-06-28 07:30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赋权同伴教研

易 洁

为了突破新建公办学校面临的教师缺编、盘活学校教师资源的活力、挖掘公办学校的办学潜力、拓展新建公办学校的发展思路等现实困境和制度困局,“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的“两自一包”制度创新已成为全国推行的公办学校改革模式。那么,如何使体制机制创新真正触动教育质量的实质性提升,需要寻找一种常态化方式来解决不同群体教师共同发展的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结合校情,我们以“同伴互助”为切入口,重构了“两自一包”背景下教师同伴互助教研模式。

一、以共同治理思维促文化共融

一方面,因为身份的不同,“在编”教师具有天然的优越感,“校聘”教师则具有强烈的职业危机感,长此以往不利于教师间的合作;另一方面,新建“两自一包”公办学校的教师群体来自不同学校,有着不同文化背景、职业惯性和价值观念,呈现出年轻化、多元化的样态。不同的年龄阶段、教学经历、教学文化在实际工作中势必会产生隔阂。研究在“两自一包”背景下如何消除教师之间的隔阂,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新格局,实现学校文化认同,增进对学校的归属感,助力改革深入开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经历“两自一包”改革后,教师之间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但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个人单打独斗”的生存方式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挑战,难以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高阶目标。同时,单纯的竞争会加剧教师之间的矛盾、冲突与疏离,在工作中会出现相互“拆台”现象,降低教师团队的凝聚力,难以推进学校品牌的建设与发展。因此,“两自一包”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需应借助“同伴互助”的合作模式,解决教学知识经验不足或有限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以教学研究为载体,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差异发展,共同分享彼此的思想观点和知识经验,在合作支持中实现共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一) 建立机制,搭建平台,携手“共建”

为促进“两自一包”背景下“同伴互助”的长效开展,龙江路小学以“两自一包”背景下共同治理体系建设为支撑点,理顺教师同伴互助的管理机制。学校采取“共同参与、协调互动、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模式,整体建构了“六会四中心”的治理体系,明确了相关的责权利。“六会四中心”即以“党支部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校长办公会、家长委员会”六会为轴,将原有中层机构改组为“教学与项目服务中心、学生服务中心、教师服务中心、支持保障中心”四中心为线,明确了相关的权责利。始终坚持以“落实同伴互助研究、各项活动推进互助”为工作内容,增强教师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最终形成自愿组团、优势互补、捆绑评价、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互助格局,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治理能力。在此管理机制运行下,学校教师呈现出“同伴互助、积极完成、追求高质”的主动态势,有效激发了教师的工作内驱力,大家更加愿意主动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自愿结对研究、解决问题,学校实现了事事争着有人做的良好局面。

例如:龙江路小学实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从“金字塔式的科层管理”转向“扁平化的共同治理”,由“行政部门说了算”变为“学术委员会说了算”。由随机抽取教师、教研组长、学术委员会成员、相关行政组成监控小组进行日常课堂质量监控。月末常规检查时,通过年级组循环大检查、同年段交叉检查、年级组内一对一互查等多种方式,实现所有教师全覆盖、全参与。通过多方赋能,教学质量监控过程真正实现了变被动为主动,变检查为学习,呈现出人人都是管理者的局面。这些活动使教师们切身感悟到从学校发展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激活了教师们的内驱力、创造力,大家都形成了强烈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二) 赋权增能,多元参与,携手“共进”

“赋权增能”是指通过制度建设保障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两自一包”学校由于具有自主管理权,增强了教师“赋权增能”的可操作性。学校通过构建扁平化的行政结构和教师互助团队对教师的赋权增能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权力下沉,将一部分考核权交给基层组织,由基层组织各小组内成员互评。然后学校再对基层组织进行集体考核,最终确定每组的等次。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实行“赋权增能”的终极目的,而教师内在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则是教师赋权增能的内在保障。因此,学校应引导教师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教师不再是被动的执行者,应以团队专业人员的身份进行合作、对话与交流,进行思想的表达、意见的沟通,进而实现教师团队整体专业素养的提升。

1.赋予教师选择的权利

每位教师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文化价值取向,面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教学工作开展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学校应尊重教师在一定权限内自主选择教育教学方式。同时,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教师拥有自主、自愿选择与自己欣赏的同伴进行互助合作的权利。自上而下型的同伴互助适用于学校有某方面的需求,招募教师组建互助团队,教师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愿望自愿选择参加与否。例如,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项目组、课题研究组等。自下而上型的同伴互助则适用于教师或教师之间为满足自主发展需求,自主组成小组提出合作需求或进行项目申报。

2.赋予教师评价的权利

每位教师都是学校的主人。在“两自一包”的改革优势下,龙江路小学着力于增强学校办学内生动力,向管理要效益,向改革要红利,从现代学校治理的角度考虑如何激发教师活力,实行从“单向管理”转到“共同治理”。通过多元赋权评价,广泛参与的民主方式,在校级优师评选办法、年度考核个人奖与团队奖考核办法、教学质量奖分配方式等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关键制度制定和修订中,确立了相关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变之前的“下目标、定指标”为“制度导向、评价驱动”。教师既是评价的主体,亦是评价的受体,通过评价来观照自己与同伴,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以系统思维促互助共研

龙江路小学坚持以系统思维整体建构校本教研体系作为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大胆尝试,依据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以《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试行) 》 为指南,积极探索同伴互助教研模式,开展系列的同伴互助竞赛活动,逐步重构并优化“两自一包”背景下的同伴互助教研模式。

(一) 系统梳理“两自一包”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同伴互助的基本类型

“同伴互助”就是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之间信息交换、共享资源与观点、促进互助双方或多方专业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的实践互助。从任务上进行区分,同伴互助可以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四种类型。一对一方式适用于师徒结对、新进教师互助协作以及一些临时性工作安排;一对多方式适用于教研员指导教师教学、成功教师经验分享、信息发布等;多对一方式可体现为学校一位教师参赛,相关工作领域的几位能手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其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多对多方式则体现在不同组别跨学科合作、校际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互助。同伴互助的主体既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校际教师或教师发展中心的教师。

(二) 系统建构“两自一包”背景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同伴互助模式

针对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四种类型,进一步探究出相应的同伴互助模式。一对一同伴互助模式研究的是两位新教师间、两位老教师之间、一位新教师与一位老教师间的互助,其互助关系较为固定且联系较为紧密;一对多同伴互助模式主要是指在校内一位骨干教师指导多位成员或团队的互助;多对一同伴互助模式适用于多位成员或团队协助一名成员完成竞赛、展示交流等活动;多对多同伴互助模式是为了实现不同年级组、教研组、学科组的合作与交流,比如经验交流和项目的合作等(见图1)。

图1 “两自一包”背景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同伴互助模式

三、以问题解决思维促多赢共生

(一) 项目驱动助力常态

“项目驱动”即是把学校课改任务、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活动等按照项目分包到人、责任到人,以项目驱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施共同治理。

学校可依据重要性将项目分为重大项目、常规项目、临时项目。重大项目指与学校发展切实相关,由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的首创性项目,对学校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创新性项目;常规项目是指各中心牵头开展,经学校行政会和项目委员会审议通过的日常项目,推进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开展与改进;临时项目是指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由上级部门临时下达或根据学校工作临时安排的,经学校行政会和项目委员会审议通过的项目。学校项目形成以重大项目和常规项目为主体,以临时项目为补充的项目驱动策略。学校项目工作依据“两自一包”政策,坚持自愿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自主申报、自主开展、互助互导;实施一项目一议的工作方式,及时、灵活地进行考核奖励,形成竞争与合作的发展格局。

(二) 成果共享达成共赢

“成果共享”包括互助组内同伴间的成果分享,也包括成果的推广共享,以此助力教师本人及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提升。例如,为提升学生的学业质量,龙江路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自愿组建了同伴互助团队,探索总结出一套以练促学的有效措施,即“3111 模式”:课前3 分钟的计算练习、每天1 道高阶思维提升题、每周进行1 次当周学习内容小练、每月进行1 次能力竞赛。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助力于同伴互助团队每位成员的数学教学,还被推广应用到学校语文。语文组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提出了适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新“3111 模式”。成果共享的理念与落实让跨学科同伴互助,实现教师团队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成为现实。

综上所述,“同伴互助”教研模式可以有效地破解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不足、有效学习时间不够、团队合作精神缺席的职业倦怠困境。“两自一包”背景下教师同伴互助教研模式实践研究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两自一包”的落实,解决了不同类型教师的互助发展问题,系统建构了行之有效的教师同伴互助教研模式和有效开展同伴互助教研的行动策略,解决了教师的归属感问题,帮助教师树立了专业自信,找寻到在“两自一包”背景下自己的适切位置,明确了自身的发展方向,提供并保证了教师多元化发展的选择路径和良性发展,为破解新建“两自一包”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与学校高质量发展定位落差大、专家引领常态化开展不足、见效慢、治理难的现实困境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改革路径。

猜你喜欢
赋权同伴教研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试论新媒体赋权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寻找失散的同伴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