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个人的天赋、秉性,以及原生家庭对性格的影响在儿时就会有所显现。这些镌刻在血脉里的东西可能会陪伴我们一生,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待人生、对待世界的态度。
但我们永远无法准确地预估自己的一生。愈走愈宽广的天地河山、谁也无法预测的机遇挫折,都会在岁月流逝中不断积累,重新雕琢每个个体。在“盖棺论定”那一瞬之前,我们永遠在未知中等待。
从一个人儿时的表现,我们能看到他长大后的轮廓,但也仅仅是一个轮廓。在未来的日子里,那些随时间流逝而发生的改变,最终会构成或饱满或空虚的灵魂、或强壮或羸弱的身躯,这才是他真正的模样。
———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二徐榕
指导教师王羽
卢梭认为,人在童稚时期最接近“内在的自然”,此时的行为习惯也最符合天性。然而,我们无法始终保持“自然”的状态,而是会在接触世界的过程中,养成各种各样的新习惯,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非自然”。阿德勒心理学则告诉人们: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自主选择的,而且可以随时重新选择。因此,“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只是一个不甚准确的预言,我们只能从中窥见一个人未来的朦胧画面。完整自我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要生命还在迸发活力,这个过程就不会停止,直到“盖棺论定”的那一刻。
———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二季雨昊
指导教师王羽
民国著名教育家朱庆澜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家庭、学堂、社会分别是三只染缸。儿童时期,孩子便已经被染上了最初的底色。因此,“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俗语有一定道理。但是,客观的物质环境与社会不断发展,人也是复杂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很难预料一生中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因此,等到一个人去世后,再来总结他的是非功过,会更加全面和严谨。
———厦门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吴涵琦
指导教师高良连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但在我看来,凡是前面带有“俗话说”这三个字的,大多经不起严谨的推敲,因为这只不过是人们针对事物总结出的一些主观性的经验。
人的一生中充满了变数,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一生的成就不可能在儿童时期被完全看出来,先天因素固然有其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人后天受到的教育以及偶然的机遇等。所以,我更认可“盖棺论定”的说法。
———厦门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吴婉如
指导教师高良连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的不仅仅是这个孩子的未来,也是他在儿童时期接受的教育、接触的人、所处的环境。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孩子早期的成长趋势去“看”他未来大概的发展方向,这种做法带有预见性。“盖棺论定”则是通过一个人真实的经历来为他的人生下结论,是比较全面的评价,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可以说,“盖棺论定”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一种推进和接续,二者并不矛盾。
———厦门大学附属中学高二黄冰妍
指导教师高良连
三岁、七岁时的“看”侧重的是主观推测,但正如耀眼的太阳也有被遮蔽之时,这种推测可能会被人身上某些特征蒙蔽,从而变得片面。“盖棺”,意味着结束,此时我们有足够的依据去判定一个人的功过得失,做出全面、客观的剖析。
袁世凯早年颇具英雄气概,然而等到“盖棺”之时,人们将其认定为逆潮流而行的反动派。由此可见,一个人年轻时,我们只能对他的未来发展做出一些推测,最终究竟如何,只有时间才能证明。
三岁、七岁看人,就如同看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我们知道它会开,但不知道它开得如何;“盖棺论定”则好比花开后的仔细端详,烂漫与否,一看便知。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高二张宸睿
指导教师徐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