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福
贾平凹的散文集《万物有灵》里有一种通透感,万物生灭,生老病死,都能得到瞬间的彻悟。这些文字,乍一看有一种空寂的意境,背后却深藏着一种不怨天尤人的气度。“不怨天尤人”是因为他对万事万物由衷的热情与好奇。他说,桃儿是他梦的精灵;月亮是天上的大人;燕子是他最恋旧的朋友;最有趣的要数狮子军团,他每每回家站在门口前都要先“咳嗽”一声,让屋子里的狮子军团各就各位……静观万物皆自得,总能看到本性和灵性,将质朴文字写得妙趣横生,讲得有滋有味。
【经典摘抄】
落叶
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己,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着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片段赏读
万物有灵,在于懂得加减平衡。法桐的欢乐来自于自己看透了落叶的死亡,也品悟了枝繁叶茂的生长,把这生与死的对立看作是自然的和谐。它们并不悲伤,落叶落下的姿态十分欢快。所以,人不需要沉溺于悲伤的往事之中,我们需要落叶执着下落的勇气与力量,起落之间,人生照样可以阳光灿烂、风生水起。
【经典摘抄】
观砂砾记
石片极平凡,三角形状,边角已成光滑,上边隐隐有几道石纹,并不算美;放在手中,不见有彩,拿近眼前,黯然无光。它在沙滩灿烂,在这里失色,这是怎么回事?
我反复揣摩石片,想起“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古语,猜这是地方不同所致,这石片或是从山上来的,风吹雨打,裂成碎片,随水走川过峡,万时浪淘,停在这河滩里了;这水,这气,这日,才使其显了本色,互相辉映,有了灿烂之光。如今拿在手中,没了那些就得不到其天然色泽了。天上的星星也是这样:它在天上,便有光亮,成其为星,落在地上了,纯乎是一块陨石,有幻想上天摘星,以此炫耀,恐怕摘下来了,也是一块冰冷陨石吧!鸟在云际,有容有声,高高低低可谓自若,若坠下水去,便要有翅不能飞,有爪不能划了。世上什么东西生存,只有到了它生存的自然之中,才见其活力,见其本色,见其生命,见其价值。
片段赏读
灵性其实不是自己独具的,而是从生存环境得来的。石片平凡,到了河滩就有华彩,只因了“水、气、日使其显了本色”。鱼在水里,鸟在云际。如果你是一蓬草,最适合你的就是自在的荒原。如果孩子被望子成龍的父母放在“专制”的手上,就没有了华彩,只剩下“黯然无光”。
生命需要闪耀,更需要在环境中回归自己,重要的是,给生命多一点宽容,让它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就自己。
【经典摘抄】
泉
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一圈儿细细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爸爸,”小儿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一下子使我惊异不已了: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
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是多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绿的,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坝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的,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我们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片段赏读
树的语言是如此丰富,这丰富来自于它多汁的内心。
那一圈一圈的年轮,是树木坚持写的内心的日记,写着成长的经历。风雨、雷电、阳光的教诲,星光的暗示。甚至,那曾经使它痉挛和疼痛的伤痕,它也保存下来。树被砍伐了,只剩下惨白的树桩,依然用伤痕深沉地注视我们。它的世界有雪,心里有春天。
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命运可以摧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泉,这新奇的比喻说明它的生命力仍在,我们依旧可以想象春风中野草摇曳,它供行人坐在上面歇息,想象它枝叶繁盛的时刻。它日日夜夜流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条根,正是一道一道的水源。月下的泉,充满张力,也使得周遭的所有事物有了精神。
【经典摘抄】
地平线
小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着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房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经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啊,天到头了!”
我拼命地向那树丛奔去,骑了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和地相接了,又出现了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入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的统一的很亮的灰白的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片段赏读
灵光乍现,说明你看到了远方的地平线。那个骑自行车的少年,在空旷的原野追寻,他没有被“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房屋”束缚。他不停地追寻,追寻到上西北大学,追寻到成为专业作家,追寻到获得茅盾文学奖……贾平凹的灵光,来自对心中地平线的追寻。一个人,总有独对千山、身陷万壑的时刻,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父母师长提携,也不是你是否才高人靓,重要的是,你是否看到了那条地平线。那根银亮亮的线,是埋藏在我们心中对未来的期许。7495719F-1A35-4B59-8D5C-F24E6843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