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 辛世敏 成晓霞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等院校中一直处于基础地位,以思政课程为主,通过主题团活、党员发展为形式补充,以高校辅导员等为末端教育主体。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被提升到重要地位,这是与智慧时代的到来,国家对人才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相一致的。国家的制度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都离不开人才的发展,而高等教育则是人才发展的策源地与根基。因此,培养与国家政治方位一致,反哺于社会发展建设的人才需要以端正、明确、坚贞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引领,扎实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结构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近年来,国家各部委及上级组织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2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和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对高校思政育人与心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行动计划,心理育人与思政工作在内涵上具备内在一致性,在育人逻辑上是同向同行的,在方法与渠道上是互为补充的,特别是心理育人对思政教育的补位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可以使后者更具科学性与实效性。
一、心理教育教学是思政教育的有力补充
(一)心理育人与思政教育存在内在一致性
思政教育在内容上具备得天独厚的教育教学资源,而在方法上,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融入创新,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因人的思想意识的哲学思辨性存在于大脑中,与心理学的研究人脑功能的模式是具有一致性的;同时,心理学对人的行为规律的感知与预判对思政教育的方向与趋势可形成有力的科学智能补充。在思政教育的诸多环节里,都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展开分析与讨论,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因此心理育人与思政教育在育人逻辑上存在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符合人的心理机制
思政教育从人的发展角度,是对人的思想意识、政治观念的认知、纠正与塑造,需符合人最基本的学习心理机制、接受心理机制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行为塑造方面,是符合人的心理激励功能与心理调节功能的。因此,思政教育要充分遵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心理教育教学恰恰是以心理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开展的,在方法与技能迁移上可为思政育人做好理论铺垫,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与融入。
二、学生在心理教育教学与思政教育中具有主体地位
同辈间年龄相仿,具有相同的社会背景和共同的人生经验,更易沟通,更易形成安全和信任的群体环境,一定程度上解决同辈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心理成长问题,更具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让学生更愿意寻求帮助。高校新生入校年紀多在17—19岁之间,是人格发展稳定的关键时期,具有这一时期青年发展的普遍特征——“自由、散漫、天马行空、不受拘束、大胆”等,思政教育素质要求要紧紧围绕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主体特征服务。
(一)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政教育素质要求
人才培养目标是多层次、高标准的,在政治性方面要求极高,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基本要求;在职业素质方面,对“四个铁一般”“四个自信”等观念意识的塑造,对职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就要不断地融入到其价值观建立中去;在文化价值引领方面,社会主流文化与职业亚文化的对冲,都需要在日常除却教学、训练以外得到不断的塑造,构建品性、人格、心理素质及能力均符合职业标准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等学校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性
一方面,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是思政教育的最小单元,思政教育需要遵从其身心发展规律。同时,学生自我对该年龄特征的其他客体具有最深刻的认知与感知体悟,能够从自身角度出发,深刻体察同年龄段个体的心理及思想问题,在出现心理及思想问题时,也是最及时、最直接发现的;朋辈之间的辅导与互助也是最平等、最能减轻心理防备,开展无障碍沟通的。因此,充分开发心理育人工作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心理育人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一环,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互助性,通过巧妙的方式与手段,从而推进政治素养自觉、职业精神崇高、心理素质过硬的思政与心理联合育人目标的达成。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激活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实现专兼职心理教师、辅导员、心理委员的有效联动,同步强化家校联合育人合力。因为各育人主体参与到学生的教育成长过程中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激发学生主体性,可以在其生活、成长、学习、训练、同辈互助等多个维度与侧面强化心理育人工作的渗透与植入,将各类思政元素与心理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平时的各主体沟通交流中。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委员朋辈辅导模式构建
(一)健全心理监督机制及心理委员机制
以我院为例,其学生管理的最大特点体现在纪律化,区别于普通高校的辅导员制度,我院以队长协同管理为基础单元,严明的管理结构化可以对各主体作用的发挥起到关键作用,在健全心理监督机制与心理委员机制方面具体做到:一、各专业系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整体教学计划。二、健全学院、系部、区队、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强化系部主体作用,设立专业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站;各区队设立心理委员;各专业系部配备兼职心理辅导员;宿舍设立心理联络员。明确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配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造全方位无死角多级心理防护网。
(二)细化心理委员工作的职责与定位
在各年级区队中设置心理委员,在各系部心理健康辅导员、学管队长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本区队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及心理状况信息汇总。心理委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工作人员,是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主要可以开展以下工作:一是负责民警学员的心理卫生知识宣传,传播心理健康理念;二是宣传介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相关机构情况,畅通学员心理咨询、团体辅导渠道;三是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阶段性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心理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参加全院心理健康活动;四是深入观察心理动态,发现异常情况主动提供帮助,及时报告区队学管队长或心理辅导员学员心理健康状态;五是配合系部心理辅导站和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做同学们的“守护者”。
(三)以学生心理社团为依托选拔心理委员
选拔一名心理委员,由经过培训而具备一定心理帮助能力的同龄人来提供心理帮助,即朋辈互助。心理委员需灵活应用心理学知识与学校心理工作部門提供的机会和平台,以陪伴、支持、疗愈的方式在平时了解同学、帮助同学、开展活动。对身边同学的情绪反应有敏锐的觉察,在同学们面对压力、困惑、不良情绪时有所察觉,进行及时沟通、陪伴、支持和帮助。高校的学生心理社团是选拔心理委员的最优秀的资源,首先参加心理社团的学生对心理学与心理活动具备天然的热情与能动性;其次心理委员的诸多工作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团体辅导技能、心理访谈能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情绪问题处理等,学生心理社团受高校心理教育部门直接指导,在心理活动方法与技能方面更具专业性,上下级沟通更为灵活方面。
(四)拓展心理活动渠道,激活朋辈辅导势能
1. 以心理文化活动补位丰富思政教育
高校要坚持由心理教育部门教师指导,组织学生心理社团、心理委员自主举办的“心理健康月”“校园心理剧”大赛、“5·25”心理宣传月、“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在活动形式与内容中渗透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在校、院、班等不同层面开展“双周心理讲堂”“趣味心理运动会”“断舍离自我整理”“心理电影赏析”“情绪涂鸦墙”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的认识,实现自我教育普及化。
2.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形成互助式育人格局
通过学生心理协会、心理委员、寝室长等职务,构成的思政+心理育人的“拓扑”系统,深入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健康达标示范班级建设项目、“心理班会”,开展心理自助、互助、周期性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与此同时,一方面要培养心理委员的专业化程度,如考取心理委员MOOC资质,相关课程由国内高校一线心理教师录制,开展朋辈辅导技能学习;另外要灵活利用网状传播载体,形成心理宣传维护拓扑结构,将心理委员深入到最基础单元,实现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文化氛围维护、心理问题识别等职能作用。
结语:
心理教育教学与思政教育在内涵、育人逻辑上具备一致性,在方法与形式上,前者对后者形成有力补位,是实现柔性教育与思政潜意识融入的关键所在。学生作为教育环节的基层主体,具备极强的能动性,发挥主体优势,尤其是在心理育人工作中,利用角色定位设计精准的心理委员朋辈辅导职能,通过活动开发、宣传网状结构拓扑,稳抓心理育人时间节点,可以有效促进高校心理教育教学对思政教育的融入,实现二者的同向同行。
*课题: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项目“大思政格局下公安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LJ2020Z03)”。本项目得到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项目“大思政格局下公安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LJ2020Z03)”专项资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