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生成,让语文课堂更灵动

2022-06-28 18:01常银强
学周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传统教学形态的固化特征较为明显,容易阻碍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趋深入,生成性教学受到了教师的大力关注。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充分利用课堂中产生的生成性资源,以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教学观念,弹性预设教学方案,深入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以动态调整教学方式,从而不断增强语文课堂的灵动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课堂教学;灵动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21-0187-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21.062

过去很多教师主要依靠提前预设教学目标、教学方案等开展教学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小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不利于语文教育目标的高质量实现。针对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协调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预设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留下充足的弹性空间,以便为生成性资源的利用提供条件。同时,教师要将“对话”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增强师生、生生以及生本之间的互动,从而捕获与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生成性教学的重要性

(一)解决预设性教学的弊端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向学生讲解和传递静态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性地接受知识,难以满足全面发展的需求。教师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行为等完全依据提前预设的教育目标来进行,灵活性严重不足。而且这种预设性教学存在着明显的单向传输特征,教师、学生的再创造空间遭到压缩,师生的创造性也会遭到扼制,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学生的个性成长造成了严重的束缚和阻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人们越发认识到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因此为了有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对这种静态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以有效解决预设性教学的弊端,提高语文课堂的灵动性。

(二)生成性教学的应用意义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社会交际与思想沟通。同时,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征,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充分关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语言知识,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等进行培养。而生成性教学策略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较为强烈,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识。而且小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在课堂中往往会提出一些独特的问题、见解等。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的思想表达,将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教师如果能准确捕捉和利用这些奇思妙想,巧妙生成教育资源,将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明确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利用价值,加以巧妙捕捉和生成,以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生成性教学的策略

(一)树立生成性教学观

为保证生成性教学的应用效果,语文教师要先树立起生成性教学观念,以科学开展“创生”活动。教师要明确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经历和成长的过程,要组织多种对话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加以思考探索,从而形成一系列独特的意见和观点。

1.生命教学观。小学语文教师要从生命的层次重新审视语文课堂,鼓励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融入自身独特的经验与想法,自主生成新的知识与观念,促使学生的生命主体性得到彰显。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但教师如果完全放任课堂活动,又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只有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科学开展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改善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对话生成观。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较少,不但导致课堂气氛较为沉闷,也阻碍了生成性课堂的构建。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明确“对话”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与文本开展深层次的对话,促使学生的生成发展得到实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习能力,采取适宜的对话指导策略。如低年级学生不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将“帮助”作为教学指导的重点,协助学生与文本建立对话关系。而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觉意识和思维能力,教师要学会适当“放手”,留出充足的生成创造空间,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索与对话。

(二)科学设计课前预案

1.弹性预设课程资源。在课前准备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把握课程的重难点知识,结合班级学生的基础能力,对学习内容加以取舍、整合。部分知识难度较小,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进行掌握。针对重难点知识,教师则要带领学生深入探究,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文本,不断拓展文本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2.软化预设学习目标。传统教学目标将预设结果是否达成等作为关注重点,使得教师过于关注教学结果,而学生的探究过程、生成状况往往遭到了忽视,以至于弱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阻碍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因此,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目标设计思路,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变化,同时预留出充足的空间等。

3.开放预设学习过程。生成性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被动接收知识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与教师、其他学生、文本的对话当中,这样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将会增加。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由于在学习经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往往会给出多种答案。教师要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留出充足的空间用以协作探究,以促使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

(三)组织生成性教学活动

从本质上来讲,课堂教学是多重主体交互对话的过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将不同形式的生成性对话活动组织起来,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到对话当中,将一系列新的想法、观点等提出来,建构出新的成果。

1.预设对话活动。虽然对话是生成性教学的主要特征,但并不是时时都要开展对话,也不是盲目进行对话,而是在一定的预设之下进行。教师要全面分析和研读文本内容,判断对话是否能够创造生成性资源,之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对话的主题、形式。由于对话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教师需将对话空间预留出来,以便能够实时动态调整。

2.开展师生对话。教师在与学生开展对话时,需要对学生的个体生成、群体变化等进行充分关注。为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需要先将趣味性的对话情境创设出来,以增强学生的对话兴趣,然后结合章节重点提出具备生成可能的问题。教师要精心把控提问频率和问题类型,增加开放性问题的比例。学生参与对话后,教师要认真聆听学生的表达,将隐含的多种生成性资源挖掘出来。为维持学生的对话兴趣,教师要及时回应学生的思考,这样也能够对学生对话中的生成方向进行引导。小学生由于思维跳跃性较强,很容易产生一些奇怪的想法,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巧妙运用这些独特的教育资源。

3.调控生生对话。小学生虽然身心尚未成熟,但已经产生自我意识,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教师在生成性教学中,需要将生生对话的空间预留出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首先要丰富对话形式,为增强生生对话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师要将多样化的对话形式引入进来,如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辩论比赛等。通过这些形式,学生的对话热情可以得到激发,思维活跃性也可以得到增强,从而促进教育资源的生成。其次要调控对话过程,小学生大都不具备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师如果不注重发挥自身的监控指导职能,可能会导致对话活动偏离主题,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对话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倾听各组学生的对话内容,结合学生的对话走向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引导,以增强对话生成的价值。为提高生生对话的效率,教师可以提前向学生讲解对话的要求与流程等,对生生对话活动进行预先引导。此外,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高,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讲解适宜的阅读方法,包括批注、勾画关键词等,从而保证自主探究、生生对话活动的实施效果。

4.与文本对话。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生成性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气氛較为活跃,但小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很容易流于表面,难以与文本构建深层次的对话关系,以至于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留出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内容。这样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文本内涵,生成一些新思维和新观点,从而提高生成性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默读文本内容,做好批注工作,掌握文本的内容,之后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文本中描述了诸葛亮十一次对话内容,但只有一次是笑着说的,你如何理解诸葛亮的笑?”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后,引导学生再次精读关键句段,分析问题的答案。学生在思考过后,在小组内与其他学生展开交流,并分享自己的见解。教师要随时关注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并做好点拨引导工作。面对学生提出的奇特想法,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其生成教育资源,并组织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建构了深刻的对话关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四)监控调节教学过程

生成性教学的重要特征为动态发展,为促使学生学习过程的生成效益得到发挥,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生成活动进行实时监控,且适时进行引导和调节。

1.监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抱着生成、发展的态度对学生的生成结果、生成有效性等进行观察,将学生学习中产生的新观点、新结论等利用起来。小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想象力天马行空,在课堂学习中会产生大量的生成性资源,而这些生成性资源的偶发性特征明显,教师难以提前预设。因此,教师需要将学生的生成活动作为聚焦点,对学生的质疑想法、创新观点、错误回答等进行密切关注,这些学习资源如果与教学情境相符合,则有助于教学深度的拓展,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生成出新的教学环节。

2.调节。语文教师挖掘到可利用资源后,可采用调整、再生两种方式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调节。调整指的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对教学环节进行调整,以便为生成性资源的利用提供条件。再生指的是将新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加以增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对课堂中的所有细节进行预设,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若生成性资源与当下的教学情境所符合,教师就要及时进行捕捉和转化,将新的教学内容、活动等组织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再生内容和活动应符合教学主题,避免盲目、随意进行。例如,在学习《猫》这一课时,有的学生表示课文中所描述的猫的习性特点与自己家中的猫并不相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想法,巧妙增设习作环节,引导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框架,将自己观察到的猫的形象描述出来。一些学生可能在生活中缺乏与猫共处的经历,教师可以引导其自由选择较为熟悉的动物开展习作练习。这种再生策略的应用,能够有机结合阅读与习作环节,可以同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

(五)转变教学评价模式

在应用生成性教学策略时,语文教师要同步变革教学评价模式,对生成性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利用评价促进教学生成。

1.用多元化评价取代单一评价。传统评价模式具有明显的动态性与总结性等特征,与生成性教学的实施要求不相符合。因此,语文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评价理念,从知识能力、情感思维等多个角度开展评价工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衡量,以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在制定评价标准、评分规则等细节性内容时,积极听取学生的建议,持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2.用过程性评价取代结果评价。过去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主要参考分数、考试结果等,难以有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动机等,因而存在着诸多弊端与问题。而生成性评价是于教学过程中动态开展评价工作,能够对各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体验等进行实时评价,结合评价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及时改进与优化教学方案。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众多,如果教师完全依据预设内容开展教学工作,不仅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也会阻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为进一步改善语文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利用价值,深入挖掘和巧妙利用学生资源,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邱丽春.调整预设促进生成,让语文课堂更精彩[J].名师在线,2019(19).

[2] 范勤华.善待生成,构建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9(8).

[3] 钱文.抓住“意外”,让课堂教学更精彩[J].语数外学习,2019(4).

[4] 孔祥永.在课堂拐角处——课堂意外生成的资源整合与促成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9(20).

[5] 谭承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生成性教学策略浅探[J].读天下(综合), 2020(12).

作者简介:常银强(1983.5— ),男,汉族,甘肃静宁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生成性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生成性教学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运用
生成性教学视角下健美操教学的影响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