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野下中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之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2-06-28 17:56金政清,苏睿,谢娜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国之治教育路径中学英语

金政清,苏睿,谢娜

摘  要:“课程思政”、“中国之治”以及“中国之治”教育三者在具体内涵上具有本质性的不同,但三者密切相关。文章基于对中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之治”教育现状和现实意义的分析,强调在当今“课程思政”大背景下,中学英语课程教学融入“中国之治”教育势在必行。可通过加强中学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与应用、开发“中国之治”教育课程资源、调整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等途径做好中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之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国之治;中学英语;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2)02-0105-04

在当今“课程思政”大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的教育理念盛行。中学英语课程是中学开设的一门基础课,是“思政教育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课程一起共同担负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因此,有必要充分挖掘中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之治”教育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实现协同育人。

一、课程思政、“中国之治”和“中国之治”教育的内涵及其关系

(一)课程思政、“中国之治”和“中国之治”教育概念释义

“课程思政”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它以课程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并将其与每个学科、每个课堂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课程思政”并非是单纯把“课程”与“思政”两个概念拼凑起来,事实上它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其真正内涵是将学生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发展结合起来,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要求各个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基于本学科的基本教学内容并在其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同向同行。教师在对学生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要融入育人思想,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促使学生将学习的知识与能力转化为优秀的素养和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中国之治”是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期待的、关于现代化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模式[2]。“中国之治”教育本质上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是指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与当今社会国家治理现状及理论体系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对国家治理实践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认知、了解和接受。“中国之治”教育的内容宽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层次,其更像是一种国家特殊的政治理念、文化理念以及教育理念的结合体,把国家治理模式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整合传播,以起到凝聚社会共识的效果。

(二)课程思政、“中国之治”和“中国之治”教育三者的内在联系

课程思政、“中国之治”和“中国之治”教育三者密切相关,三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课程思政”作为中国本土创新的一种教育理念和育人实践,是“中国之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实到学科教学具体实践中已是普遍共识,“课程思政”理念的推行势必会促进“中国之治”内涵的进一步丰富。“中国之治”作为现代化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模式,其丰富的内涵也为人类文明的演进贡献中国智慧,在其演进发展中“中国之治”教育应运而生,因此可以说,“中国之治”教育是将“中国之治”模式下所蕴含的科学理论和制度实践渗透到教育领域中,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虽然“课程思政”、“中国之治”以及“中国之治” 教育三者在具体内涵上具有本质性的不同,但三者密切相关。无论是课程思政、“中国之治”还是“中国之治”教育,都是对当今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内容和途径,最后的归宿都是渗透和落实到教育实践中,目的都在于通过传播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养广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新时代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以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课程思政”理念倡导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只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其主要目的更在于通过思想教育来塑造和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国家治国理政与建设发展服务,因此“课程思政”理念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之治”模式发展以及“中国之治”教育的前提与基础,而“中国之治”模式的发展以及“中国之治”教育的开展则是“课程思政”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二、中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之治”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中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之治”教育的现状

1.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对相关理念理解不足、认同感不强

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之治”教育,首先必须知悉“课程思政”“中国之治”以及“中国之治”教育等相关概念,理解三者各自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但调查发现,一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并不清楚这些概念的具体内涵,个别教师对这些新的教学理念茫然费解,这也就直接导致中学英语课堂中渗透“中国之治”教育的实践并不理想。

中学英语教学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师自身就缺乏思想政治意识,认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中国之治”教育可有可无,甚至没有必要。这类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还是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语言技能上,只在乎学生成绩是否提高、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做到了“教书”,却没有做到“育人”。

尽管有些教师深知“中国之治”教育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迫于一些升学考核的压力,加上部分中学英语教师深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短时间内难以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此,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难以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展开教学。64EA0DC8-EA4E-497B-A985-46AD3E31303F

2.中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缺陷

其一,中学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国之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较少,教师教学工作难以开展。如今新课程标准虽已发布,但中学英语教学仍然沿用旧版教材来进行,加之许多一线教师的教学思维尚未及时转换,在传统教学思维影响下,其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仍有着固定的教学框架,倘若没有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就容易忽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据部分一线教师反映,由于日常教学任务较多以及教学时间有限,其在授课过程中更多的只是将教材中所呈现的、考纲中所涉及的内容讲解清楚,并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课后完成。然而由于教材内容多年未更新,案例有些老旧,并且与“中国之治”教育的联结度不高,教师难以找到突破口将二者相结合,因此“中国之治”教育易被忽略。

其二,课堂教学缺乏活动设计。在传统的中学英语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都会将教学重点放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上,并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讲授法为主,课堂上还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只是动动手、抄抄笔记,不免造成“满堂灌”和“一言堂”的现象。而有些教师潜意识中也认为学生只需本课程取得好成绩就算教学任务完成了。其实不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只会是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其光有满腹的知识,但却无自身体会和理解,在德育修养方面更是有所欠缺。现今课程改革倡导采用活动式教学法,主张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通过主持类似于“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等课堂小活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从中渗透“中国之治”教育,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然而这在当前的中学英语课堂实践中却很少见。

3.课堂教学模式尚未调整和创新

当下教学模式还是略显形式化,大多数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只是停留在教学内容的表面,并没有从深层次去理解教学内容。中学英语教师往往把教学内容限制在教学大纲的范围之中,难以突破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真正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实施“中国之治”教育。

(二)中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之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英语作为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开设的时间长且跨度大,因此中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之治”教育有利于中学英语教师保持“中国之治”教育的一贯性,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并且,中学英语课程中包含着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东西方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中体会中华文化魅力所在,能够对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更加自信、更有底气。

第二,有利于全方位革新中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中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之治”教育,势必会带动中学英语课程教学方法以及课程教学模式的“大变革”,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重新构建适合培养时代新人的课程体系,而且还能够转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将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将教学目标转向培养更多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全面发展的人。

第三,有利于推动“中国之治”走向更高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3]在我国,英语课程自小学三年级起就已经开设,并一直持续到大学,在学生学习生涯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英语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一门英语语言,体会西方的一些人文思想和风土人情,拓宽视野、增进国际交往与交流能力,因此英语课程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输入的過程。但随着当今国际局势的变化,为了抵御西方霸权主义对我国思想文化的侵蚀,我们也需要与世界接轨,对外输出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这就需要中学英语教师坚定文化自信,始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学,进一步推动“中国之治”走向更高水平。

三、中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之治”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中学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与应用

1.从钻研教材入手,将“课程思政”理念进行融会贯通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师执教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要想解决中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之治”教育的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好中学英语教材的编写问题,例如在教材编写中融入“中国之治”教育的内容。其次,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加强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与应用。

2.组织开展相关培训,提高教师思政意识

针对当前“中国之治”教育普及度不高的问题,应切实增强中学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探寻实质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可通过组织培训、举办专家讲座等形式对中学英语教师进行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将“课程思政”以及“中国之治”教育等理念渗入到培训活动中,让中学英语教师加深理解,并思考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这些理念。

3.转变教学理念,加强相关概念的学习与自身素养的提升

中学英语教师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牢记育人的初心与使命,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国之治”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并积极寻找课程知识与该理念的结合点,转变教学理念,有意识地将“中国之治”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中。

(二)开发“中国之治”教育课程资源

1.词汇教学的“中国之治”教育资源开发

词汇教学的“中国之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主要从简单词汇的收集入手,鼓励学生在日常浏览和阅读中,注意相关词汇的积累并记录下来,并通过课前十分钟的分享交流活动与全班同学一起学习,以增加学生在“中国之治”方面的词汇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2.视听说教学资源开发

电视新闻报道是学习“中国之治”相关内容的最好的来源之一,教师应在备课时有意识地选取相关新闻片段,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力量。在口语和听力方面,当前对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求不高,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片段进行朗读,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手段,对学生该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64EA0DC8-EA4E-497B-A985-46AD3E31303F

3.阅读扩展与写作“中国之治”教育资源开发

在前期词汇量有所积累的基础上,加之课堂上视听说训练一体化,学生阅读“中国之治”相关内容的文章不会有太大的障碍。教师可在练习题或者考试题目中有意识地加入相关拓展内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该方面的知识积累,从而在阅读和写作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三)调整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应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其主动了解有关“中国之治”概况,并且在课堂中设置讨论环节,让学生自主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有利于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中国之治”教育,并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与思考。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输出自己的观点,而不再是“填鸭式”教学,一味地灌输知识而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知识。教师在课堂中应起主导作用,以旁观者、评论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之治”教育的重要之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再者,在教育内容上要融入“中国之治”教育的元素。英语教师要树立“大思政”观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英语课堂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对于国家的方针政策也能够有所了解。教师应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作為学生英语阅读的素材,与英语学科知识的教学有机结合。

最后,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平台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形成,转变学生的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国际理解意识”,提高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意识,扩宽学生文化视野,提高学生对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与甄别能力,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4]。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王学俭,冯瑞芝.“中国之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31-36.

[3]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光明日报,2019-05-16(02).

[4]颜瑜.校园“英语角”建设与英语口语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8):102-103.64EA0DC8-EA4E-497B-A985-46AD3E31303F

猜你喜欢
中国之治教育路径中学英语
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之治”彰显全球魅力
张维为:“中国之治”凸显制度优势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之治”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Applic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English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s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TheAnalysisofEnglishTeachers’DiscourseinMiddleSchool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