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石化产业城市转型升级路径探索
——以茂名市前沿新材料产业为例

2022-06-27 09:45:24钟明建胡炜杰章翔宇廖晓恬韦君婷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茂名市升级转型

钟明建,胡炜杰,章翔宇,廖晓恬,韦君婷,刘 冰

(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茂名 525000;2.茂名千翔安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茂名 525031;3.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广东茂名 525000;4.广东茂化发展有限公司,广东茂名 525032)

0 引言

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提出工业转型升级理念: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工业转型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是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1]。石化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当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要求进行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传统石化产业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行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为聚氯乙烯、烧碱、磷肥、氮肥等传统产品普遍产能过剩[2-3];产业科技研发投入整体偏低[4],核心工艺技术开发、关键产品工程等问题解决能力较弱;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塑料、特种橡胶、电子化学品等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自给率偏低[5];石化产业生产技术及配套装置在绿色低碳化方面发展程度较低,石化产业碳排放量较高,不利于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传统石化产业亟需转型升级,通过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6-2020年)》《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关于促进石化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中指出,要促进石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品高端化,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化工新材料。因此,典型石化产业城市应依照相关指导思想,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等方式,促进石化行业资源利用水平、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水平提升,带动石化产业向清洁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本文以茂名市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促进石化产业向绿色化工转型为例,探析典型石化产业城市转型升级路径,以期为典型石化城市开展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提供参考。

1 茂名市前沿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发展战略

茂名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贸区三大国家级发展战略的交汇处,地理条件优越。茂名市素有“南方油城”之称,是中国三大石化炼化一体化产业基地之一。2020年茂名市化工厂占地面积约为3万亩(1亩≈0.0666667公顷),其中化工新材料区占地面积约2 512亩。茂名市根据《广东省发展绿色石化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广东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等文件指导,结合国家、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关规划和地方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以电子新材料及电子化学品、新能源材料、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纤维、新型复合材料等与石化产业关联性较强的前沿新材料产业为发展目标,聚焦绿色石化、前沿新材料和氢能源等领域,加快动力氢燃料电池和氢能源技术研发中心、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建设,推动其他前沿新材料研究项目与产业化计划落地,打造支撑茂名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地方石化产业转型升级。

1.2 产业现状

茂名市拥有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广东新华粤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广东众和化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丙烯、乙烯等基础石化原料技术工艺成熟,具备良好前沿新材料产业发展基础,但目前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前沿新材料产品生产线。茂名市政府为推动前沿新材料产业发展,在产业项目、自主创新等方面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1)在推进产业项目方面,茂名市推动了以聚丙烯高端复合材料和氢能源为主要发展方向,位于三大发展平台之一滨海新区的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园建设,实施新能源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项目;规划了聚氨酯弹性体、建筑用聚丙烯短纤维、SMS复合无纺布、PC合金等产品研发计划;与广东金辉碳纤维材料科技公司合作建设了碳纤维材料生产基地,该产业基地在生产、售卖碳纤维原丝、碳纤维、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相关产品的同时,对新能源材料中的新型碳纤维储氢材料开展研究。

(2)在科研产出方面,茂名市积极推动前沿新材料领域相关学科的理论探索和技术研发,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如新型石墨烯冷却薄膜、三维活性石墨烯纳米片的制备方法、强韧聚氨酯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半导体单晶碳化硅微波的合成装置等,为开展前沿新材料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1.3 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产业基础薄弱。茂名市前沿新材料产业基地与产业园区仍处于筹划阶段,产业基础较薄弱,尚未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产业集群与协同发展态势。同时缺乏扶持前沿新材料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相关产品标准体系、知识产权综合应用与保护机制、产业专项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等保障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

第二,科技创新能力薄弱。茂名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关于前沿新材料的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较少,已有的科研成果尚未具备产业化技术条件,创新引领发展效果不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推广应用、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等平台缺乏;科研成果的中试及工艺验证标准缺位。

第三,专技人才资源稀缺。前沿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企业发展关键要素的人才资源极度稀缺,高层次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缺乏;专技人才培育机构数量少、体系不健全;专项产业人才培育机制尚未建立;前沿新材料高水平创新团队数量少,研究型、应用型人才稀少。

2 茂名市前沿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构建

根据《广东省发展绿色石化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广东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等文件指导,结合茂名市石化产业现状及转型升级需求,本文提出包含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构建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协同技术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应用转化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障等措施的前沿新材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为茂名市培育发展前沿新材料战略产业、促进石化产业向绿色石化方向转型升级提供决策支持。

2.1 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

根据茂名市各地区的优势和产业特色(如表1所示),引导各地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子集群及其重要配套基础设施,促进集群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建立一批产业特色明显、配套设施完善、具有品牌效应与区域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区,如电子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集聚区、新能源材料集聚区(含储氢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集聚区、纳米材料与技术集聚区、先进金属材料集聚区、前沿新材料创新服务集聚区等(如表2所示)。

表1 茂名市各地区产业特色

表2 茂名市前沿新材料产业六大细分领域聚集区规划

2.2 构建产业自主创新体系

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为促进前沿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应构建前沿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鼓励茂名市本地企业利用当地特色原材料开展创新产品研究,如将化橘红用于医用材料研发,延伸产业链,并形成企业特色。二是鼓励企业加强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集中科研力量突破前沿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高端技术产业化,提升产业链水平。以共建共享模式积极推动与省、市共建一批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产业集群形成协同发展态势,促进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三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促进科研院所、企业在前沿新材料领域的科研项目与成果产业化,深化对前沿变革性材料和技术的探索。

2.3 加强产学研协同技术合作

集合地方科研院所与重点企业科研力量,强化产学研合作力度,协同突破一系列前沿新材料产业领域急需的战略性、前瞻性、颠覆性技术。同时,选择一批产业带动性强的产品技术工艺进行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其目标领域与重点技术及应用如表3所示。最后,要加强前沿新材料领域的知识产权储备和运营。

表3 茂名市前沿新材料领域应重点突破的技术及应用

2.4 构建产业技术应用转化体系

构建基于前沿新材料的产业技术应用转化体系,一方面应大力开展前沿新材料企业孵化活动,支持现有石化企业转产开发前沿新材料技术及产品,促进专注于前沿新材料特定产业链环节技术及产品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鼓励该类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形成产、学、研合作态势,集中科研力量突破前沿新材料领域的关键材料和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提升产业链水平。同时,加快推进国家高新技术重大研究成果与茂名市优势资源的对接与融合,促进科研成果在茂名市的成果转化应用与示范推广。例如,加快推动全国最大氢能产业园、广东省重点碳纤维生产基地等产业综合性项目建设,建立健全产业技术应用转化体系。另一方面,应大力支持企业参与标准的国际化活动,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编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倡导公开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提升前沿新材料产品标准的国际化水平,推动标准、产品认证和标识在国际上的互认与兼容,从而引导整个行业实现标准化,为前沿新材料领域的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以及示范推广提供助力。

2.5 强化知识产权保障

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成果,是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的有效手段。为进一步增强前沿新材料领域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水平,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通过制定前沿新材料产业的知识产权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建立前沿新材料领域专利数据库、推进前沿新材料领域知识产权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等方式,强化前沿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保障。

3 典型石化产业城市转型升级路径探索

茂名市作为典型的石化产业城市,其产业转型方案可以为其他典型石化产业城市转型升级提供借鉴。本文基于茂名市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以促进地区石化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有益尝试,探索典型石化产业城市转型升级路径。

3.1 选定转型方向

典型石化产业城市应当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指导,结合地方石化产业发展特点、产业基地面临困境等,从智能机器人、前沿新材料、新能源、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领域选择合适的产业转型路径,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促进相关技术研发与项目落地,推动地区石化产业向绿色低碳化、高端化、精细化等方向转型升级[6]。如茂名市以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为石化产业转型路径,通过培育和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促进相关生产工艺、技术设备、高端产品的研发和改良,以新材料的性能多样性为纽带,促进氢能利用、先进装备制造、安全环保等行业领域发展,为石化产业向绿色低碳化、产品高端化方向转型提供基础支撑。

3.2 提升自主研发实力

现阶段我国石化产业研发力度普遍偏低[7],“十三五”期间石化产业研发投入经费占主营业收入比例不足1%[2],专利获取数较少,自主研发能力较薄弱,影响石化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发进度,制约了石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在石化产业城市转型升级规划中,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发布相关产业政策,鼓励石化企业加大产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建立相应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与制度,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助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如茂名市积极推动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以服务区域重大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在绿色石化、前沿新材料、氢能等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重点突破绿色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安全生产等“卡脖子”关键技术,有效整合创新资源要素并优化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创建“1+4+X+4”产业创新平台和2个共性中试基地,提升自主研发实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突破,助力地方石化产业转型升级。

3.3 加强产业人才队伍综合建设

人才是企业发展、产业进步的关键要素,石化产业城市向高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将产生多层级、多类型(科研型、技术型和创新应用型等)的产业人才需求,而石化产业多数从业人员学历背景为本科及本科以下,且存在招聘机制不合理、晋升机制缺乏、科研人才占比低等问题[7]。因此,需要加强产业人才队伍综合建设,整合并充分利用地方石化学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相关单位的创新、教育资源,基于石化产业转型发展人才需求,联合制定并执行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的差异化教育课程和职场培训课程,培育多类型石化产业人才。同时,制定和完善人才管理制度、考核及激励制度,采用适当的评定标准进行综合性评价,通过合理的激励模式留住人才,并充分调动产业人才的积极性与创新性。以茂名市石化产业为例,为增加高层次优秀人才,茂名市通过公开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发布相关人才培育计划、给予人才补贴等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茂名市围绕广东省委人才“五大工程”,构建完善“1+N+2”人才政策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与技能,积极培养、引进各类型、各层次的专业石化人才,提高石化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避免石化从业人员供给与石化产业基地转型升级需求产生结构性矛盾[8],进而影响石化产业转型升级。

4 结语

石化产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亦是支撑社会运转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国家推动“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背景下,石化产业城市应当紧紧抓住工业转型升级、石化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等国家规划带来的时代机遇,借鉴现有石化产业城市转型升级规划路径及案例,通过选定转型方向、提升自主研发实力、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式,大力推动地方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拓宽石化产业发展前景,促进石化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猜你喜欢
茂名市升级转型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我的弟弟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金桥(2020年12期)2020-04-13 05:51:14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回暖与升级
茂名市
源流(2016年10期)2016-12-10 05:41:10
沣芝转型记
全健排舞对推动茂名市全民健身的价值及策略研究